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个人·文集 ☆>> 绝对心跳[iamhearting]文集>>左翼文学在当下的命运

主题:左翼文学在当下的命运
发信人: iamhearting(绝对心跳)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9-24 03:08:09), 站内信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诞生的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全球化"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是世界性的"红色三十年代"的组成部分。应该说,左翼文学的某些方面是延安以降中国"红色经典"的直接来源。这个来源和它此后的发展、变化,是中国现代性的表意形式之一。

  在我看来,左翼文学的发生,不仅适应了那个时代"全球化"的趋势,重要的是它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潜在要求。它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关注和深切的同情,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历史。它把"五四"时代知识分子试图把文学还于民众的努力诉诸实践,并以规模生产的方式引领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潮流。因此,左翼文学的先锋性和它的民众性,是它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领导中国文学潮流的内在原因。在后来的历史叙事中,左翼文学大概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命运:要么把左翼文学置于惟一合法性的地位,认为只有左翼文学才有资格居于现代中国文学的正统地位,这种历史化的叙事排斥了对其他文学研究或评价的正当性。正是这一叙事导致了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边缘作家在八九十年代的过分渲染---事实上,这些作家中有的人的二流地位是难以改变的。要么就是认为中国文学的"极左"倾向肇始于左翼文学,清算中国文学的"极左"倾向必须从左翼文学做起。于是否定左翼文学在一个时期里曾成为一种"学术时尚"。这是对左翼文学两种不健康的立场和评价。

  这种整体主义的肯定或否定,并不具有学术意义。在我看来,左翼文学的问题,更多的是来自"历史化"的叙事,特别是左翼文学被纳入"制度化"之后。左翼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被实用主义地"抽取"为简单的"革命"。于是,左翼文学便和毛泽东的"新文化猜想"构成了直接关系。因此,认为从革命文学到样板戏是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这是不对的。样板戏是毛泽东"新文化猜想"实践的结果,毛泽东所期待的新文化,即不断透明、纯粹、简单、健康的新人形象,最后在样板戏那里获得了实现。这里有一个不断的滤及过程。在左翼文学那里,起码还存在"革命加恋爱"的模式,但在样板戏那里,一切和日常生活、男女情爱相关的内容,都会被认为是不健康的。这种被"新文化猜想"过滤的过程,我们能把它的问题全部算到左翼文学那里去吗?

  今天,我们又一次与"全球化"不期而遇。不同的是,这个"全球化"不是无产阶级的全球化,而是资本神话的全球化。这个全球化既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同时又是支配全球生活的无所不能的现实力量。资本神话的时代按照它的需要,毫不掩饰地抛弃了不具有市场价值的人并举荐炫耀新的奇迹。真正的文学在这个时代已几近奢侈,更不要说对底层生活充满热情关注的文学了。这时,我对左翼文学充满了憧憬和怀念。当下文学更多的是"物"的迷恋和炫耀,是白领趣味的张显和生活等级的渲染。我们在当下文学中已经很难再读到浪漫和感动。而左翼文学的最大特点可能就是它的浪漫精神和理想主义,是它的批判精神和战斗性。我们在蒋光赤、洪灵菲、柔石等人的小说中,在殷夫、胡也频的诗歌中,都能被一种巨大的浪漫情怀所打动,都能够被他们对现实的批判和战斗所感染和鼓舞。文学从性质上说,是关注人类精神事物的,它是最适于表达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形式。因此,文学的浪漫、理想、批判、战斗的品格,我们今天在左翼文学中可能体验得更为清楚。

  在20世纪晚期,左翼文学的命运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寂寞,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对这一文学的理解和要求相关。于是,在无产阶级文学不断变化的同时,西方文学潮流开始在中国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降的中国文学,向西方学习的热情几乎在所有的文学新潮文本中奔涌,而包括左翼文学在内的无产阶级文学终结之后,那里是否还有我们值得继承的文化遗产,几乎鲜再有人提及。或者说,这一在20世纪诞生也在20世纪终结的文化现象已经被等同于"极左"文化或者灾难性的文化。这一认同的背后,潜隐着新的意识形态合法性的维护:它既无须承担任何风险又表达了时髦的拒绝姿态。另一方面,无产阶级文化经过市场包装之后,在另一个意义上又被空前利用,它在赚取了大量的剩余价值的同时,又被装扮得怪里怪气,但它同样具有合法性。因此完全可以说,包括左翼文学在内的无产阶级文化在它晚期遭致的命运,与两种市侩或投机分子对它的"妖魔化"是有关的。这是在清理无产阶级文化"问题"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它之所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就在于它"正确"的背后,隐藏着致命的庸俗。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