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香港龙情>>〖 港 事 錦 囊 〗>>【 香 港 指 南 】>>【報刊雜誌】>>港事港非 --香港報摘>>【社會時事】>>香港拒絕被「雜碎」抹黑     張志剛

主题:香港拒絕被「雜碎」抹黑     張志剛
发信人: bkbkroac(豺狼)
整理人: kaiyun.lin(2001-09-17 18:23:06), 站内信件
香港拒絕被「雜碎」抹黑     張志剛

香港拒絕被西方「雜碎」式評論抹黑﹐拒絕倒果為因。 
港人須提升競爭力﹐並準確認識問題癥結。

張志剛,香港人﹐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畢業﹐工商管理
碩士﹐著有《悲劇﹐悲香港》一書。





    前美國記者﹑英文專欄作家邵新明(Sin-ming Shaw ﹚
在美國《時代週刊》以「香港正在衰亡﹖」﹙Is Hong Kong
Dying?﹚為題撰文。文章開始引述其姐妹刊物《財富雜誌》
﹐一九九五年因「香港之死」一文惹來香港各界人士冷嘲熱
諷。這次邵新明重整旗鼓﹐真有報仇雪恨﹐置香港於死地之
勢。

    整篇文章陳述香港的病徵部分是事實。其實要羅列這些
事實也非難事﹐只要每天在報章剪取有關香港的負面新聞﹐
不消兩個星期﹐就可以寫成該篇文章。邵新明只以大雜燴形
式﹐把所有負面新聞或社會現象﹐以主觀片面手法處理﹐中
間卻沒有嚴謹的組織和論證﹐分析前因後果和其中關係。以
同樣的手法﹐每天剪下《紐約時報》的負面新聞﹐一樣可以
寫成Is The United States Dying? 的文章﹐但這樣做法的
意義在哪裏﹖

    邵新明的很多指控都沒有理論基礎和事實根據。例如指
責港府不去改變聯繫匯率或將港幣貶值﹐卻沒有任何論證告
訴我們這種做法真的可以解決問題﹔事實上支持聯繫匯率的
人士已指出﹐香港鄰國大幅將貨幣貶值﹐情況卻比香港更差
。對絕大部分的指控﹐邵新明都沒有解釋和論證﹐只是像「
才伴遊蜂來別苑﹐又隨飛絮過東牆」的穿花蝴蝶般穿來插去
﹐點到即止。

    以這種態度討論問題﹐又只有主觀意見而無客觀分析﹐
對一個事實可以有多種態度。如一方面指責政府維持龐大建
屋量以致排擠私人地產商﹐反之又指責政府無視市民居住問
題引致社會矛盾。更嚴重的是﹐部分論點完全不符事實﹐例
如「政府沒有認真減磅瘦身」﹐但在香港﹐我們遇到的實際
情況是外判工作﹑削減人手和資源增值等計劃﹐引來公務員
的強力反彈。

    邵新明也指責香港大學生素質太差﹐但卻把原因搞錯﹐
指大學校長不夠「政治正確」。他指責城大校長張信剛沒有
為李少民案向中共抗議﹐問題是該案根本與學生素質無關﹐
反而是校園的泛政治化侵蝕大學學術素質。他又以鄭耀宗「
叩頭」推論大學的劣質和香港的絕望﹐卻沒有以一班他認為
「最能捍衛學術自由而敢鬥垮校長的教授和學生」去推論港
大是最好的學府。

    老外吃中國菜愛點「雜碎」﹐想不到在外地住久了的老
中寫文章﹐也無「雜碎」不歡。我無意為香港講好話﹐我也
著書為文以「悲劇」來形容香港的困局﹐但不同意將問題以
「雜碎」形式擺在桌上交差了事。

    香港的最大問題是沒有為九七做好準備﹐沒有為大環境
的改變提高警覺﹐及早計劃﹐就像一位風帆駕駛者﹐在大順
風中突然遇上大逆風﹐只能束手無策。整個香港正為太遲才
發現和中國大陸經濟關係的改變而付出沉重代價﹐我們現時
的困擾﹐不是在目前的位置上輸給了上海﹐而是我們由高點
滑坡﹐而上海和其他中國大城市卻從低點向上衝刺。我們憂
慮的正是此消彼長的走勢。

    要保持香港的戰略位置﹐就要找到發展的平台﹑保持競
爭力﹐討論這些問題﹐必須以事論事﹐不能像邵新明那樣﹐
將香港一切負面的新聞和現象指為病因。香港正陷於迷惘﹐
但還未致於末路窮途。台灣問題一日未完滿解決﹐香港還不
會給中國這班超級快車脫☆﹐雖然我們剩餘的時間不會很多


    邵新明所指特區政府龐大的官僚架構是個問題﹐但存亡
成敗的關鍵在於政府能否說服香港人去共同承擔香港以前犯
錯的集體後果﹐及未來發展主力在香港人而不在政府官僚系
統。只有達至這一共識﹐香港才會有能力抵受未來發展帶來
的不穩定衝擊。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似乎正擔當這個艱巨的政
治任務﹐但還沒有讓人看到值得欣喜的成果。

    要保持香港的位置﹐就要保持競爭力﹐也即維持市場開
放競爭﹐不能搞保護主義。越來越多香港人傾向以保護主義
減輕短期痛楚﹐這不會帶給我們任何希望。香港必須成為高
素質人才願意居住的地方﹐才會有活力﹑競爭力。

    上海佔了全世界最大市場心臟的優勢﹐但它還未成為國
際級大都會。上海可以成為中國的核心地區﹐但距離成為北
亞區總部的地位仍然甚遠。我曾在香港機場遇到一位商務旅
客﹐他告訴我香港營商的最大優勢是Accessible。不止在亞
洲﹐就是在全世界這個位置也算首屈一指。Accessible這個
字不好譯﹐它的含義廣泛深厚﹐值得我們細細咀嚼﹐當然﹐
香港還有其他的優點﹐官方民間也說過不少遍。

    香港是我們的香港﹐選擇不離開的﹐就穿上香港這件球
衣而戰﹐以我們固有的優勢維持高度開放﹑自由的市場﹐吸
引人才來提高香港競爭力﹐這是唯一可行的路。







Is Hong Kong Dying? (中文版)


香港正在衰亡﹖        邵新明 

    
    即将于10日出版的《时代》周刊亚洲版发表题目为“香
港正在死亡?”的文章。文章认为,香港不仅同中国大陆竞
争有麻烦,而且世界上其它地方相比也有困难。恢复香港的
竞争能力不是无法做到,但必须付出代价。但香港政府似乎
又不愿意。文章说,《时代》的姊妹刊物《财富》1995年发
表一篇为香港敲响丧钟的臭名昭著的文章,预计主权回归共
产党中国的香港将不再是个生机勃勃的国际枢纽。对比随后
几年的事实,那篇文章显得幼稚,香港精英集团仍然把那篇
文章作为老外无知的例子。但是,香港高级官员最近宣布要
把香港建成“超曼哈顿”的时候也引起哗然。 

    在喧哗声的背后,人们越来越担心《财富》的预言。香
港不仅同中国大陆竞争有麻烦,而且同依靠智力、而不是资
产交易的世界竞争也有困难。当中国大陆保持经济增长幅度
的时候,香港连续三年停滞。对于“香港是否在死亡?”问
题,一名著名律师回答说,“它已经死亡。”

    香港的基本问题人所共知。它的工资和房地产价格都太
高,政府太大。香港大学生不仅英语差,中文也差。公司都
到大陆招聘,在香港解雇当地人。中国总理朱熔基在九十年
代中期担任上海市长期间允许当地房地产泡沫破灭而不加干
预。现在,上海和其它中国城市都充满商机,因为中国大陆
城市的工资和房地产价格都是香港的一小部分。

    恢复香港的竞争基础可以做到,但必须付出代价。港元
对美元联系汇率必须从七点八比一下降到十比一,出口商、
服务业和旅游业才能增长,但消费者就要受损失。但香港政
府已经否定改变联系汇率,错误地坚持认为,改变汇率将导
致对于当地货币的投机。

    另一替代方式就是允许资产价格和工资消胀,直到市场
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但政府担心对于公司的负面影响,尤其
是对银行的影响;香港银行严重依赖房地产收入。香港还担
心大量个人破产,因为许多拥有住房的居民已经受到损失。
这些被误导的担心冻结了辩论,没有人关心降低房屋价格将
带来新的购买者和生意,创造就业。不降低开支,香港就没
有前途。

    香港的问题不限于政治和经济。香港七所资金充裕的大
学没有完成把香港变成一个创造性城市的任务。任何一个都
市,没有世界级的学术机构,就难以成为重要城市。以香港
城市大学为例。今年年初,城市大学教授李少民被中国政府
逮捕的时候,六百多名学者和李的同事呼吁公平和公开审判
,校长张信康却拒绝提供任何帮助。没有学术自由,就没有
卓越成就。没有卓越成就,那些大学就会成为香港的负担而
不是它的资产。

    香港商界也没有多大帮助。香港非常需要一个促进市场
力量、减少政府势力的政党。但香港商界领袖却支持政府干
预房地产和股市,以此支撑他们自己的财富。他们不是面对
自己的问题,却指责英国,说前殖民主义者留下了“定时炸
弹”现在爆炸。事实上,英国留下了世界上第三大外汇存底
和法治。事实上,北京负责香港事务的官员,根据香港那些
大亨们的建议,每年只允许港英政府出售五十英亩土地,在
八十年代创造了房地产泡沫。由于土地供应太少,太多热钱
和对于香港前景的期望太高,因此造成香港目前这种状况。

    香港并没有真正死亡,但在流血。但需要能够面对现实
,团结众人,以接受短期痛苦换取长期利益的领导人。否则
,香港在十年之后,不仅成不了“曼哈顿”,更不用说“超
曼哈顿”,而是可能成为“次上海”。





Is Hong Kong Dying?

Maybe FORTUNE's notorious 1995 death knell wasn't so
far off the mark 

BY SIN-MING SHAW 


In 1995 FORTUNE magazine, a sister publication of TIME,published 
a famously controversial article entitled The Death of Hong Kong, 
which predicted that after 1997, when communist China resumed 
sovereignty over the city, it would cease to be a "vibrant 
international hub." The ensuing years made the argument seem 
naive, and Hong Kong's eite still cite it as an example of 
foreign ignorance.Local hubris hit a high recently when a senior 
official proclaimed that Hong Kong is destined to become a 
"Manhattan Plus." 

Underneath the bravado, however, there is a growing fear that
perhaps FORTUNE was prescient. Hong Kong is having trouble 
competing, not only with a rising China, but against a world 
built on brains, not asset trading. As the mainland maintains 
its rapid growth rates, Hong Kong is barely above water after 
three years of stagnation. To the question "Is Hong Kong 
dying?" a prominent barrister recently offered this reply, 
made only half in jest: "It is already dead." 

Hong Kong's basic problems are well known. It is too expensive,
in terms of both wages and real estate, and its government is 
too big. University graduates have poor skills not only in 
English but in Chinese, too. Corporations are hiring in the 
mainland, and firing in Hong Kong. Premier Zhu Rongji, a former 
Shanghai mayor, allowed the mainland property bubble to burst in 
the mid-'90s without intervention. Now, Shanghai and other 
Chinese cities are bursting with new businesses in part because 
both wages and asset prices are but a fraction of Hong Kong's. 

Restoring the territory's competitive foundation can be done-but 
at a price. The local dollar could be repegged to the U.S. dollar
at a lower rate-from the current 7.8 to 10, say-and exporters, 
the services sector and the tourist trade would grow while 
consumers would suffer. But the government has ruled out repegging, 
insisting, mistakenly, that a change would lead to destabilizing 
currency speculation. 

An alternative would be to allow asset prices and wages to deflate
until the market finds its own equilibrium. But the government 
fears a negative effect on Hong Kong's corporations, especially 
its banks, which rely heavily on real-estate revenue. It is also 
afraid of massive defaults, because numerous homeowners are believed 
to be suffering from "negative equity." These misguided concerns 
have frozen the debate: no one seems to care that lower property 
prices would attract new home buyers and businesses, creating 
employment. Without bringing costs down, however, Hong Kong doesn't 
have much of a future. 

The problems aren't limited to politics and the economy. Hong Kong's 
seven well-funded universities have failed to do their job in helping
to develop the territory into a creative city. No metropolis ever 
became important without world-class academic institutions. Consider 
th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arlier this year when one of its 
professors, Li Shaomin, disappeared into a Chinese jail on trumped-up
spy charges, Chang Hsin-kang, City University president, refused to 
extend any help even as some 600 scholars and colleagues of Li's 
around the world signed a petition calling for a fair and open trial. 
Chang excused himself by claiming Li's wife never requested help. 
(In fact she had asked him twice.) Can any university become great 
if its leader is small? In another outrage, the head of Hong Kong's 
oldest university resigned in disgrace last year after kowtowing to a 
political hack from the Chief Executive's office to silence a 
poll-taking professor. These leaders have sent a clear message to the 
academic community: "Don't make waves." But without intellectual 
integrity, can there be excellence? Without excellence these 
institutions are a burden, not an asset, to Hong Kong. 

The business eite aren't helping either. Hong Kong sorely needs a 
political party to promote more market, less government. Yet the 
territory's business leaders have supported state interventions 
in the property and stock markets (which have propped up their 
wealth). Instead of facing up to Hong Kong's problems, they blame 
Britain, saying the former colonizers left behind "time bombs" that 
are now exploding. In fact, Britain left the world's third-largest 
pool of foreign reserves and the rule of law, which none of the 
tycoons would trade for communist-style justice. The truth is that 
Beijing's office for Hong Kong affairs, on the advice of many of 
these tycoons, created the property bubble in the 1980s by dictating 
that the British could sell only 50 hectares of land each year until 
the handover. Too little land, too much hot money and excessive optimism 
about a better Hong Kong under Chinese rule have landed the city in need 
of some intensive care. 

Hong Kong is not quite dead, but it is bleeding. It badly needs leaders 
that can rally the community to accept short-term pain for long-term 
benefit. Otherwise, Hong Kong in 10 years' time won't be a "Manhattan," 
let alone its "Plus," but something more like a "Shanghai Minus."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