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issli88(小仪)
整理人: yujinxiang.(2001-09-20 20:57:40), 站内信件
|
很小很小的时候,随家人辗转从越南走到香港,从香港回到内地的阳春落藉,大概那时的华侨农场条件太艰苦了,又随爸爸妈妈走到广西的北海,却把哥哥姐姐留在阳春,一家人为生活就这样两地分离。
那时候实在太小了,不知道也不会体味这种苦况,并没有什么感觉,现在想来爸妈应该是很伤心无奈吧。
在北海也不见得很好,日子还是一样的艰辛,我想这与当时的经济环境是有关系的,毕竟到处都不好。就这样在北海过了学前的童年,没有一丝人家所说的童年趣事和快乐,好象没什么感觉,居然这样也没留下阴影什么的,可能我没什么心思之故,反正在上小学前又回到阳春。
回到阳春,日子又好象过得好了点,家里也盖起了新瓦房,哥哥和姐姐也能帮家里干一些活儿了。那时已经开始改革开放,社会上百业待兴,老爸于是又出去碰机会,老妈就在家里务农和照顾我们兄妹。后来听说那新房子是远在美国的小姨寄钱回来盖的。
家里每一位都很勤劳(我这个小娃娃就例外),妈妈总是很早就起床,应该是我打这篇东西的时候吧,首先会上山去割橡胶,橡胶林就在村子前后的山上,大得不得了,望不到边的,妈妈就凭头上的一个小灯泡钻进漆黑的林子里干活。割完胶回来看看我们后又到蔗田菜地,一天是不停的。哥哥和姐姐也会很早起床,干家务挑水喂猪,能干的都要干,姐姐还要叫我起床,把我弄妥当,然后就胡乱吃一点早饭,一起去上学。放学回来又会和妈妈一样不停忙里忙外,作业也要到晚上才能做。村子里家家都是这样,活儿好象总干不完,要是遇上农忙季节那就更不用说了,大家却又没什么怨言,总是乐呵呵的,哥哥姐姐的成绩也很好。
在家人的呵护下我无忧无虑的上完小学,哥哥姐姐也中专毕业出来工作了,并且都留在江门。
这时候,小姨回来探我们,劝爸爸说,别在农场盖新屋了,干脆就出去城市里买就算了,让孩子离开这个穷乡僻壤吧。想来想去,就在江门买了住宅,把家搬来了,这样也好一家团聚。于是我又离开了阳春来到了江门,在江门读完了初中高中,唉,家里读书条件最好是我,最没出息也是我,只念到高中,真惭愧。
由出生到现在,我搬家都搬麻木了,从越南、香港、北海、阳春到江门,就象浮萍一样,那儿也没有根,小时候的生活现在已经很模糊,留在那里的家也没什么记忆,最熟悉的家就是江门这里了,在这里的时间最长,完成了我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
中国人的脑海深处好象都有一个家的概念,无论身在何处,午夜梦回,最怀念的都是家乡。他乡遇故知、衣锦还乡等等好事都离不开一个乡字。无论那一个明星大腕都会有人问他的老家,答不上就是忘本,是被国人所不齿的,老家的乡人也会以出了这等名人为荣,作为一种可炫耀的谈资。国人在外发了,怎么也要回家乡盖处新房,祭一祭祖,风光风光的。
印象最深的是看香港八十年代电视剧<<大地恩情>>,每次听那首主题歌心里都有一种发酸的感觉。
我是中国人,这是千真万确的,否则也不用被赶回来了,自小受孔孟之道的教育,心中也藏着故乡的情愫,更多的却是迷茫。听说祖籍是福建那边的,从爷爷那一代就过了东南亚谋生,那时候爷爷还很小吧(想来真奇怪,现在的人想出国都要削尖脑袋,想尽办法,用尽关系,要花费大把大把的票子,还不保证一定成,那时的人怎么说出就出,好象完全没有阻力),他把家安在了越南,从我这一代却又走了一条相反的路,回到了中国,辗转间更换了几次家,把人都弄糊涂了,何处才是我们安身立命这地呢?
今天就要回老家走一走,严格来说这并不算是真正的老家,这只是当年政府安置我们,让我们落籍的一处地方,在那里的生活时间并不长,却是我家乡情结的归宿。那儿葬有疼我亲我的外婆,有相识不长却因同一命运而格外亲切的乡邻,有我一家互相扶持求存挣扎的足迹。
很多年没有回去过,不知农场现在变成什么样了,那里的小河青山是否也受了工业的污染,那大片大片的橡胶林是否还在,小河里还有鱼吗?童年的好友是否也会回去是否也象我一样把她视为故乡呢?
唔,越说想回去的心情就越急切了,我再不要听爸爸妈妈说家里怎么怎么的,我要自己回去看一看,这个不生于斯,也不算长于斯的故乡。回去重拾艰辛生活中失落的童趣,重修冷落的童年友谊。
---- 你我同样的激情不在同节奏涌现
于是你我有了误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