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prettymail(慕蚊子)
整理人: dannylu(2003-06-01 14:48:32), 站内信件
|
★原文转载自letitoff版yerk的《称呼的历史》★
称呼的历史
叶延滨
最简化的代称是这个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都叫“同志”。需要的时候再加上前面的定语。可加上职业:解放军同志、服务员同志、司机同志、妇女同志们,后面的全称常在开会时用。可表明老幼:老同志、小同志。老同志一般有专指,指资历较老的老干部,小同志一般也不乱用,大多从老资格的革命家们的嘴里出来,有另一种亲切。
我知道后来两种人不能“同志”,一是右派,大多直呼其名,但也有例外,叫先生。我上中学时,当了右派的老师,不叫老师,就叫先生,在那时,大概以此表明这个人与旧社会有某种关系,叫起来也就有了回到旧社会的感觉。我读初中时,一个刚从大学分到学校的历史老师,高高瘦瘦的年轻人,学校让我们叫他“何先生”,叫起来好像他是“五四运动”的一员,因为他第一课就讲“五四运动”。不能叫同志的第二类人是犯人,犯人不能把管教人员喊成同志。我一个同学,文化革命中蹲了两年班房,他告诉我在里面管管教叫“政府”。见了面喊“报告政府!”听完训说:“谢谢政府!”牢房里“张政府”和“李政府”地叫,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叫法的毛病不小。好像现在不能这样叫了。文化大革命期间,阶级觉悟都高,不仅犯人不准乱叫同志,大街上陌生人打招呼,也不轻易叫同志,叫师傅的多,显得客气,又不涉及立场。那个时候大概“同志”也不多了,各级领导说不准那天会成了“走资派”。那时我还是个中学生,听见一些口号,总是弄不明白。比方说伟大领袖说“敢把皇帝拉下马”,我就没想明白:“早没有皇帝了啊?要是有的话,皇帝是……”后来又说,要警惕睡在身边的赫鲁晓夫,我也没想明白:“睡在身边的只能是老婆,怎么会是个男人呢?”后来才知道,皇帝是代称,专指另一位领导,赫鲁晓夫也是代称,与睡觉没有关系。文化革命是个代称漫天飞的时期,各类代称可以成立一个研究所来专题研究。比方说领导层的就有:黑帮份子、黑线人物、走资派、三结合对象、军代表、工宣队……群众的有:红五类、黑五类、保皇派、可教子女、摘帽右派、三种人、变色龙、小爬虫……说事情的有:三支两军、大串连、二月逆流、九一三事件、五一六通知……就连报刊上发表文章的大笔杆们也不用真名实姓:梁效、石一歌、齐卫东之流满天飞,当权者知道是在为他抬轿吹喇叭,老百姓不知道是哪个文人坏了良心。我想,还趁着经过这场浩劫的人还活着,把这些代称后的事情弄明白,否则,再过些年头,这些代称所标示的文化大革命会成为一个历史大迷宫。
走出文革阴影,中国人的代称也有了很大改变,更生动,更世俗,也更多样了。
男人先是不叫同志叫先生了,先生变成老板,老板变成老总,老总变成了款爷,这是以金钱为坐标。女人不再女同志了,大点的叫大姐,能干点的叫女强人,女强人变成富婆,富婆是指她的钱多,而不是岁数大,岁数小的叫小姐,小姐和大款在一起叫小蜜,有的小姐让警察请进了局子,于是小姐成了另类代称。除了以钱为坐标,还有事业和行业代称、集团代称也都流传起来,电视人、广告人、四通人、联想人、股民、网民、网虫、穴头、枪手……每种代称里,都有着新人类的新故事。
中国人真智慧,能用最简洁的代称,点染出世事沧桑,风云际会。这是中国文字丰富表现力的证明。就连那些已经成了别国公民或拿上绿卡者,开口也不说自己是“某某国的华裔”而是说“我有颗中国心”。这样的代称:“中国心”,多得体。(邸志坚摘自《今晚报》)
《讽刺与幽默》 (2001年08月20日第十五版)
---- 展示你的风采,“我的风采”来自你的风采
欢迎光临时装荟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