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damlee9(adamlee)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20:47), 站内信件
|
六祖坛经讲义* 华藏金刚上师讲述
六祖本来卢,法名慧能。他的历史常见经里头的序,不必多叙,现在将经中精华略略点睛一下就得了。六祖大师实是古佛乘愿在来的,也可以说达摩祖师在来,示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完全不立,所以示现不识字之相。六祖在少时,听人讲经,已经有多少开悟,后来参见五祖之后,就已作修心养性工夫。直至五祖点睛,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后即刻悟道。当时五祖见时候到了,预备传祖位,请各和尚献偈。神秀大师献偈曰:「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偈身是菩提树之根,心是明镜台,时时将明镜抹干净,莫使尘埃污染心心是指自性。此偈陀本来亦可以,不过是慢慢渐修顿证,不能直指人心,所以五祖认此偈未见性,只可使根器小之人慢慢见修就可以得,如果顿证就不可能。至于六祖颂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是从法身立场讲,神秀的偈是从应身立场讲。讲法有应身的立场、报身的立场、法身的立场三个讲法。从应身的立场可以讲的通,但无法子到达法身的境界。现在六诅所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菩提是大觉悟,哪里还有直觉呢?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幻泡影,哪里有台?本来无一物,法性里头常清净,哪里舍尘埃?「本来」当「法性」讲,法性中时常清静,一样东西都无,法性时常清净,是不会惹尘埃的。这个偈已讲到将近入门,将近入门,已到了门槛所以后来五祖一点就成功了。五组曾对徒弟讲「若迷自性,福何可救?」因徒弟各各求福,`不知修行,若迷不知返自性,最多得人天福报,不能跳脱轮回。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是一切天人师,为天人师表。当时本师本师释迦牟尼佛佛传法,最出在灵山开个法会,世尊拈花,人天百万参加此法会。无人懂本师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只有头陀迦叶尊者微笑。他体会之后,释迦牟尼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传授。」传授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传给阿难,一代代传了二十八代,第二十八代,分达摩祖师,还有两师兄弟。由第一代传至二十七代,一代传宜人,到了二十八代传了两个,人,一位是达摩祖师来震旦,一位在印度。由达摩祖师传来,一路路传至二祖慧可,慧可传道信,道性传僧灿,僧灿传宏忍,宏忍传慧能,都是一代传一个。由六祖一开,四十几人得法,中国算是大乘 果初初成熟。关于成佛的法,六祖坛经所讲与金刚经实在一样,都是由修心养性至明心见性,所讲的是一心三观之法。坛经所讲有两个法门?即是不二法门。六祖对印宗讲:「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慧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当时印宗还未闻如何是「佛法是不二之法」即未明不二法门。六祖坛经第一讲不二法门,第二讲一心三观。这个中到法门就是属直觉的。直觉现前,离两边,直达中道实相。此外还有三个三昧,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念三昧。何谓「一行三昧」?集中精神一点,专修一个法,直达真如本性,谓之「一行三昧?三昧者,正定也。何谓「一相三昧。「一念三昧」呢?不着有念,不着无念,直达真如本念,谓之「一念三昧」。有三个三昧即是三个正定,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念三昧。何谓一心三观?若就天台宗,第一讲止观。一个即「奢摩他」属止,亦称净观。「三摩钵提」属观,亦即假观。「禅那」即中观。三个观在圆觉经、楞严经中讲得清清楚楚,天台宗取之,实际禅宗也一样,只是名称不同,同是一个方法,改名字罢了。六祖坛经怎样讲呢?第一无念三昧,第二无相三昧,第三无住三昧。无念三昧即是法华宗的奢摩他,即止,是净观,无相是假观,无处是中观。也就是空、假、中三个观。甚幺是空观?观一切皆空,无常.。甚幺是假观?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甚幺适中观?观一切法非空亦非有,这是三个观。这三个观本来在千年多以来前由佛传出来,他是要人止静,怎样打坐,自己将妄念止息。因为至到唐以来后人心复杂,没法从止观开始修。南宋以后,修止观,禅定方法,如老鼠拉龟,九百年间几乎无人识入门之法。所以宋以后,改为参化头,愈拉愈大,扩成一千六百多公案,搞来搞去皆是一样,参来参去,都是最初方便,不能到究竟的地方。关于这点,我现在略略蒋几句话,大众就明白了,甚幺是无念三昧、无相三昧、无住三昧呢?先讲无相三昧,无相三昧即对外境一切不动,是对境的。要你守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守六根不动,对外境不起心,即是不起爱僧爱取舍,一面念阿弥陀佛,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不动于衷,这个境界修成就是无相三昧。大众明白妈?这就是讲不动心。神幺是无念三昧呢?念阿弥陀佛时,过去的念头、现在的念头未来的念头,都置之不理,由他起,一直念阿弥陀佛,若打妄念,不好理妄念。知而莫随,知念妄,心不要随他走,即是你集中精神念佛,久而久之,不给妄念束缚住,你就脱离了妄念。英文叫做:free from illusion。念阿弥陀佛时过去,现在,未来的妄念知道,但不好跟他走,也不好给她牵住,也不好压制它。你一心念佛,将过去、现在在、未来置之不理,也就是诺那师父所云:「奉持无着」。这是文言讲法,因为师父是西藏人。若用国语讲就是「拿住不管」。怎样拿住不管呢?「拿住」就是文言「奉持」之意。拿住、抓住,而实不是抓住,是要尼受持。念阿弥陀佛,一心受持,不管一切,拿住「不管」。奉持阿弥陀佛佛号,对过去、现在、未来无着,不管不理,这明白妈?久而久之,经相当时候,无念三昧成功,将过去、现在、文莱妄念消除了,你也恢复你得心性。我们的法性等于月光明亮,妄念等于乌云。乌云将月亮遮住,永远出不了头,犹如金沙中,被沙盖住不出,现在将妄念消除,法性就现前。无念三昧属一切智,无相三昧属道种智,无住三昧属一切种智。最后讲无住三昧,分两个门,一个住世,一个出世。念阿弥陀佛要离开相对两边,最要紧的是要离开是非,离开成败得失撇开,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将得失是非相对心脱离,这样无住三昧才成功。所以一心三观配合三个智,无念三昧配合一切智,无相三昧属道种智,无住三昧属一切种智,三个智。无念三昧属于二乘之方法,无相三昧、道种智属菩萨境界,无住三昧、一切种智属一成佛的境界。尤其是修一行三昧,这是讲最重要须直心。「直心」怎幺讲?据丁福保所讲是俗义解法:,心不曲,心即心。这是俗义解法,并不是胜义解法。胜义解法是一心念佛,不着有念,不着无念,有无两边不着直达真如本性,这就是菩提道场。现在讲「般若品」之般若三昧-「善知识,智能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德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无念即一切处无心,无念即「于心无事,于是无心」,此室内竟。先要将外境修好,「于心无境,于境无心」心不为外境所夺,这是外境。线载无念是心不为内妄念所夺,无念是一切处无心,无一切境界,无意念事,对于六根六尘不动念,六根不动,不为六尘所染。「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无念知 一切法心不染,件一切法不动,不为外境所染,此是无念。「知见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最重要是这几句)」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融无碍,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三昧清静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动,使六识出门,来去自由。六识一出去,对六尘不染,不取不舍,不备外境所污染,久而久之,,六根清净,般若三昧就渐渐成了。修般若三昧最重要德是这几句话。现在讲「忏悔品」。
有句很紧要的地方:「今与汝等受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道:弟子(称自己名)从前念、今念、即后念,念念不被愚弥染,从前所有恶业愚弥等溪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称名)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逛染,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 (称名) 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汝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后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名何忏悔?」忏悔最重要的是将前念、今念、后念,即过去、现在、未来的念都要止。心要先入定,清净了,将贪、嗔、痴、慢、妒的以前的念、现在的念、未来的念都止息住,以后不在作。这样由忏悔入手,即可见性。来来去去不断地息这个心,将前念、今念、后念,过去、现在、未来忏悔这个念,使不再起,不再作那个念。
现在讲四弘誓愿。「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什幺是「自心众生」呢?大家要知道一念清净即佛,一念烦恼即轮回;所以一念心起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妄念一起,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故先要将妄念的众生度尽,我息止妄念,心不起,我自心的众生自然息灭,自然可以度。因为由禅宗、密宗讲,一个念一起即犯戒,显教则杀生还要作出才是犯戒。好象杀生,杀只鸡,有这个事实,这样才是犯戒。禅宗和密宗则不是,若心一想即犯戒,一动念即犯戒。所以戒律有「毘尼」与「尸罗」二种:「尸罗」是条文,要先做出来才是犯戒;「毘尼」则不是,你一动念即是犯戒,所以这个无相密宗,动一个念都不得。心不动念,久而久之,心清净了,好象湛如止水。因为凡夫的脑海打妄想,妄念是永不停的。色受想行识的「行」就是打妄想,不断地来来去去,妄念像长流污浊的沟渠水。修法要将妄念止息,就好比将沟渠水止住;止住之后还要使沟渠水澄清,变成清水,不动的清水。心不动自心众生不起了,即自心烦恼不起,这是「前念不生」。
「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以前属于「寂寂」,寂寂的心是动的。以下属于「惺惺」,惺惺的心明了,有静有定,而心不迷,不迷谓之「惺」。寂寂属「前念不生」,惺惺属「后念不灭」。所以寂寂里头不许有无记。惺惺里头不许有妄想。寂寂而无记,惺惺中不可有妄念。故心时常要保持佛心,一面寂寂,一面惺惺。寂寂是不动的,惺惺是动的。一个动,一个静。成佛是静的的,度众生是动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中离无记,惺中离妄想。
再讲皈依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佛者觉悟,性也;法者正也,智能也;僧者净也,即妙用也,此是胜义皈依。什幺是妙用呢?假借四大幻化的和合僧来用,来普渡众生。僧者,俗义当和尚解;若依胜义解,修行人假借四大和合之身来入世普渡众生,利用四大和合入世来普渡众生,乃的八万四千种妙用。「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预知足,能财色,名两足尊。自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这就是三皈依。所以归怎样解呢?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一切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即是福智俱足,福慧双修此即两足意,这就是皈依佛,归依法是自心皈依正,皈依智能,念念无邪见,就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明离一切欲,此是皈依法的意思。皈依僧是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
。明白了三皈依,才是真皈依,不明白了解则是盲皈依。一切四身五智皆由新出的,分为法报化三身。法身犹如树之根,报身犹如树之干,化身犹如树之枝叶,实际是三身一体的,犹如一棵树。所以法报化三身,法身是体性,报身是智能,应身是妙用,都是我的菩提心里头流露出来的。在讲「机缘品」最后一偈,及无上大涅盘偈有几句很重要的:「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即灭乐,涅盘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常应诸根用」六根一起用而不起用想。眼所见,耳所闻,种种用处,不要着相。分别一切法,不要有憎爱取舍。「劫火稍海底,风鼓山相击。」劫火指天崩地裂之时,我法性不动。但凡夫识动,然法性亦不动,到了法性不动即涅盘境界。识动性不动。凡夫六识动,一有感觉就动,但法性不动。就是三千世界化为微尘,自性动都不动,这是讲「识动性不动」,这个境界就是涅盘了。将识撇掉,归返觉性,即使三千世界烧掉,于我法身都无损。至于「附属品」讲了三十几个相对,是要显中道实相的,此品有个偈:「心地邯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心地含一切种智。「普雨悉皆萌」是已菩提甘露来灌注,一切种智就显出来了,「顿悟花情已」,花开,菩提心一开,菩提果就成了。最后一个偈:「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这是讲四个空门,第一个空门,第二个有们,第三个亦空亦有门,第四个非空非有门。「兀兀」是不动意,不动,我出世成佛自性不动。「`不修善」即说修善而不着相,心不动,这是空门。做一切善相。离开一切善相,不要住于有相,这是空门,是出世法。「腾腾不造恶」是腾腾。任运腾腾,腾腾任运,这个出世入世,是佛的神通,一种种游戏神通的定,要来也自由,要去也自由,这是空门和有门。「寂寂断见闻」是虽然见闻觉知样样有,但我不着相。我六根所感虽样样有,然我不着相,寂然不动。不动,见闻觉知都不动,这是一空亦有门。
「荡荡心无着」乃非空非有门。这是汇归毘卢性海的境界。所以是四个门,一个空门,一个有门,一个亦空亦有门,一个非空非有门,这已将佛法的门径完全讲完。最后讲结论:六祖坛经最初讲的是中到法门,最后也讲的是中道法门,中道法门集中观法门,亦是不二法门。最初至最后,都要你的心离开是非,离开相对,无胜负成败得失之心来念佛,这样修心,就是这个法门的要门。第二是一心三观法门,无念、无相、无住。无念是对内的,是内觉。无相是外觉,无住是直觉。一个内觉,一个外觉,一个直觉。现在先讲外觉。念佛时对外境不动于心,六根不动,色声香味触法现前,不动于衷,对六尘起灭不理,此是外觉不动心。第二无念三昧,是内觉起妄。我一心念佛,妄念起时,不要被妄念夺了我的心,知道妄念是个坏东西,知道妄念,不要跟妄念走,集中精神念佛。念佛时提起正念,将一切妄念消除,这是无念三昧。无住三昧是对一切过去、现在未来之妄念不着,对两边不着,这是住世三昧。至于出世三昧连空有是非皆跳出、双超。无住三昧分两个境界,住世三昧和出世三昧。住世空有圆融,色空圆融,是非圆融,样样圆融。出世三昧则两样双超,超出两边,这是第二段。第三段是一行、一相、一念三昧。一行者集中精神修一个法门,直达真如境界,这是直心,不住有念,不着无念,直达直念,这是一念三昧。一个三昧淂了,一切三昧都成就。一即一切。一法通,则万法通。一行三昧通,行行都通;一不通,一切皆不通。你若通禅宗,则密宗一切宗都通;你不通禅宗,一切宗都不通。净土也一样,你通净土,一切宗都通;你不通,一切不通。所以禅宗可以说是佛罪嫡传的,是正宗的。因为佛住世时,只有禅宗同小乘,小乘还未曾有开俱舍、成实两宗。小成分两宗,是哪两宗?第一是俱舍宗,俱舍讲我是空,法是有,法有我空。小乘界个法来修,但无,这是俱舍的境界。成实宗则是法也空,我也空,又必较高些。当时佛住世只有大乘、小乘二宗。直至龙数菩萨出世,多了法相宗、般若宗及密宗三宗。整个印度,只有五宗,没有六宗。印度大乘只有四宗,大众要知道;第一禅宗第二般若宗,即法性宗;第三是法相宗,即唯识宗;第四是密宗。加上小乘,只有五宗。直至中国则开出十三宗,多了八宗。最后,就佛所讲,完全是修心养性,直至明心见性,这是大乘的说法。千篇一律这样讲,只有一个法门,没有两个法门,这是实教。实教是众生就佛,权教则有无量数多。可由一个法门开至八万四千法门,由八万四千法门开至无量无数都得,是佛就众生的习惯而设。即是依机设教,见一个人根器不同,就依回其习惯方便来度他。是甚幺样方便呢?如度婆罗门教,则用回婆罗门教来度他;如是耶稣教,则用回耶苏教来度他;若是回教,则用回回的东西来度他,此是权教。权教对任何机都是用回它的东西,在这里面使它就地还家,就他的习惯来指点他修心养性,甚至教他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可以,使他先修得一心不乱,这是初步。到了这步,好象教小孩子,一年级的功课教完就要撇掉,教完一步抹一步,不能死梗一步,好象念一、二、三,首先念得定,又要由定转入慧,就是撇掉这个方法,用第二个方法在进一步。逢到学佛,教一步必定要抹一步,教完一步必定要脱胎。学一步法,撇一步法。你如果抓住一个法永远不成功,所以要在法里「脱颖而出」,学一部要撇一步。好象参话头是第一个方便,中国只有第一个方便,第二个方便现在可以讲没有了。但只有第一个方便绝对不能成功不过稍微定一点,由定一点再用第二个芳编转入慧门。一个定门,一个慧门。所以权教依机立教,对任何根器都可以教得,像孔夫子是儒教的,可用回儒教的方法来度你。依众生根器,任何根器都可以得度。所以权教可以由一个法门,开到八万四千法门,甚至无量无数之多,都是佛的依机设教。六祖坛经讲得清清楚楚。现在讲原始佛教是怎样的,是注重精神而不注重型式的后来中国传到唐朝,一代不如一代,变成注重形式而不注重精神,和古来佛教刚刚相反。古来佛教种精神,不重形式:现在的种形式,不重精神,所以只有得其末,不能得其本。现在若将重形式的毛病撇除则可以得返其本。若人人只就形式来作,得其末是永远不成功的。所以学佛必定要找回最古的佛教。是直指人心的,见性成佛,是顿、渐两派都是以最古为最好,如果就后世的方法就会变到形式去了。从前作外功的人对修心养性都漠然不知,这个是事相境界的毛病,因此如果只从名相上理解,一味咬文嚼字觉不会成功。因为佛法式注重实行,不重言说;若依文字而能成功,无友是理。所以庞公有个偈:「名相本来无,迷人意欲须。须时权为说,迷过患须除。般若无是非,无实亦无虚。八万四千法,总归同一如。」一切的名相皆从文字讲解。本来上根上器的人是不需要的,心中领悟就得,一了就百了,不需文字讲解的。但根器低的人需要讲解,我也姑且同期讲解;一旦它觉悟了,这个毛病也就可以不要了,所以一古法就是由心悟。六祖的特点在本达摩祖师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因此六祖示现不识字,可以不识字而能明心见性。因为当时达摩祖师来中国对讲解家排斥,一般讲解佛经的人把达摩祖师当作仇人一样,所以达摩祖师来中国病没有度到几个人,度到三个几个人,一个得皮,一个得肉,一个得骨,一个得髓。当时达摩祖师临走的时候问几个徒弟:「你的境界如何?」一个和尚讲:「我所见的是这样。」达摩祖师说说:「你得我皮,」在一个师估来说:「我见五蕴本空。」师说:「你得我肉。」第三个和尚来,他的见解高些,师说:「你得我骨。」最后慧可来了,先不讲,不出一点声音,像达摩祖师拜三拜,达摩祖师说:「你得我髓,得我精华。」实在达摩祖师来中国只度了四个人。所以佛法东来,邮西方来到东土,初初度人度不多,只有到了六祖然后才发达。六组在人间示现不识文字,不识文字都能成佛,这是最大的特点,因此梁任公说:「中国最伟大的人就是六组慧能。是五千年来中国最伟大的人。」以梁任公的眼光讲是绝对无错误的。现(在献曼达) 最后讲全世界佛教的情形,各各境界不同,大众应该循古来的佛法。股来的佛法分两种:一种渐法式由修心养性直到明心见性;一种顿法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法止可由心悟,要修心。除了修心之外,都是一种方便;如称名念佛是对初机而设的,并不是对上根而设的。大众以为念阿弥陀佛是究竟的,其实只是初步、起点,不是究竟,大家要省悟。大众应该由称名念佛转到实相念佛,由起点到终点,不要认为起点是究竟,这点是中国学佛的人应注意的因为起点与终点相差远之又远。今日圆满。 1961春 美国旧金山
今天预备明天是真稳健
生时预备死时是真旷达
胡适先生之良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