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ndy(青莲居士)
整理人: fslts2(2003-11-12 10:34:52), 站内信件
|
艺术的暗示性
最近读了一本《艺术至境论》,作者在书中提出以意象、意境、典型为三元的艺术至境。认为诗歌、小说这类的文艺作品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意象、意境、典型这三种状态。在看这本书时,我正考虑小说的暗示性问题,偏巧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这让我对暗示性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当然,这本书的观点我不赞同。我认为艺术至境的本质是一元的。意象、意境、典型只不过是这本质的三种外在表现形式。而这本质便是暗示性。过去应该有人提过艺术的载体问题,不过我要在这里说明一下我的理解。艺术的各种形式都是载体,即不同形式的载体。而在这不同的载体的内部却蕴藏着他们共有的本质--暗示性。形式是外在的包装,暗示才是包装纸里面的礼品。无论诗歌、小说还是绘画。都是一种形式。它们内在的联系是暗示。在着各种形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日本的文学是从抒情诗这个题材发展起来的。但这变的是载体,而不是暗示。
《艺术至境论》里面所说的三元,我认为完全是形式体现的分类,还停留在表象的研究,是对诸多艺术现象压缩式的归类。艺术形式是多样的,各种形式对至境的表现一定也有不同,比如诗歌讲究意中有境、境中有意或是境意交融;小说讲究典型。但民歌呢?快板?
这些决不是能以这三种为至境的,有些民间号子完全没有歌词,这三种至境从何而谈?可我们却从中感觉到美,这就是暗示,且这种暗示决不等同于意象。
我认为是表达暗示的手段、手法、作者水平、区域文化等因素导致了对艺术至境的追求的多元。这些都是表象,研究文艺决不能光停留在表象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