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彩云之南>>◆ 掷地金声他乡赋——精彩转贴 ◆>>2001年8月精彩转贴>>[转载]:拜七姐,广州、佛山的风俗

主题:[转载]:拜七姐,广州、佛山的风俗
发信人: zang-min(藏民)
整理人: clarafire(2001-08-25 22:08:21), 站内信件
★原文转载自Travel版zang-min的《拜七姐,广州、佛山的风俗》★
拜七姐
广州:
     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也称七夕,"拜七姐"俗称"七姐诞"。相传七月初七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广州乞巧节之热闹,宋人刘克庄曾有诗咏之曰:"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七夕晚是青年女子最高兴的一晚。七夕前,一般未嫁姑娘就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粉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物。还浸小盆谷和绿豆,使之发芽,长到二寸高左右,称为"拜仙禾"、"拜仙菜"。七月初六夜初更时,姑娘们便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首饰,把指甲染成红色,尽量把厅堂摆得好看。富家则锦屏绣椅,一般人家也窗明几净。八仙台上摆着早已做好的各式物品,配上古董珍玩、生花、时果。还有一样少不得的是脂粉。摆好物品后,姑娘们便焚香燃烛,点起放在"拜仙禾"、"拜仙菜"中间的油灯,向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礼拜七次。时亲友应邀而来,有钱的还请失明女艺人来唱曲,热闹非常。拜仙之后,姑娘便于朦胧灯影之中持绸线穿针孔,穿过者便称为巧手(乞到巧了)。再后便焚烧纸制的圆盆(名梳妆盆),盆里装着纸制的衣服、鞋、脂粉、梳妆镜、梳等。每样一式七份。拜祭形式完后,台上的摆设仍不动。初七日间,姑娘们会互相访问,评议各人的手工艺品。旧书载供物中有一粒谷子大小的绣花鞋、指甲般大小的各种扇子;有玲珑轻飘的小罗帐,还有特制的莲花、茉莉、玫瑰、夜合等;花盆只有酒杯大小,盆内有两朵花,一真一假,令人叫绝。到初七晚,继续如初六晚一样祭神,称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祭后工艺品、玩具等便馈赠亲友,以示友情。
    拜仙之举,已婚女子一般不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第一个七夕时,还得行辞仙礼一次。即于初六晚礼神时,加具牲礼红蛋、酸姜等(取得子之兆),又具沙梨雪梨,以示离别之意。
 农历七月初七日,神话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七夕都隔着银河相会。好心的喜鹊们,从四面八方飞来,展开双翅,在银河上搭成一道浮桥,好让牛郎织女共度鹊桥,实现夫妻团聚的夙愿。民间的女子,也在这一向织女星拜求智巧,成为全国性民间风俗,谓之“乞巧”。《佛山忠义乡志》载:“七月六日夕,闺人陈瓜果筵乞巧”,成为普遍的一个“月令”,俗称“七姐诞”,又称“拜慕仙”。

佛山:
    佛山是一个以手工业著名的古镇,家庭手作非常普遍,出了许许多多的能工巧匠,女子更是心灵手巧。每年从农历五、六月起,姑娘们就开始制作“拜慕仙”工艺品,有用布制的“牛郎会织女”等故事人物,有精心丝绣的花鞋,用通草制的时花和喜鹊、芝麻砌就的花瓶和台椅等等,所有这些,都要突出一个“小而巧”一般小至三几厘米,越小而精则越显工艺之巧。初六晚在自家的天井里上桌阵列,姑娘们互相串门欣赏,观摩比评,叫作“睇七夕”。
    果红七月,是众多岭南佳果纷纷上市的季节。生果盆是拜慕仙必备的,通常用生榄、香蕉、菱角、鸡心柿、油柑子等砌成好看的形状。果品以外,还有用棋子饼、茯苓饼砌成七层或九层的塔的形供奉。最突出的是备两盆拜慕仙用的“慕仙秧”和“豆芽菜”,各用一个浅浅的盆盛着,浇上清清的水养着,翠绿可爱,中间绕以红丝或红纸条,空心处点上一盏小油灯,通体发着绿色的萤光,真真是清翠欲滴。
当时佛山街巷成行成市。鹤园街“南记”、“球记”和“枝记”的酸枝家具,提供拜慕仙的“八仙桌”和其它优质家具,福寿里的“黄江记”是蜡像和乞巧工艺品的专卖店。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