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kem(零度)
整理人: lkem(2001-08-24 18:30:49), 站内信件
|
行
可以说,在西藏的历史上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在"行"上呈现出如此细微又如此丰富手工艺状态。对于过去的西藏来说,固有的特殊的地下位置以及地下条件,其实限制了"行"的可能。也就是说,会绺"行"也是受制于"天"的。因而西藏交通具有原始性。交通原始带有游牧民族的自然风貌,比如由此产生的"驿站"、"信使"等等,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数千数百年,就西藏的"行"公平看,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十分原始和古朴的,表现在交通工具上有着诸如马。牛等牲畜,或牛皮制作的船,或人力背夫等。
也因此谈不上任何现代意上的路。在西藏有一个反映以往交通闭塞的民间笑话:两人各赶一头牛走入不足一米宽的小路,途中相遇,一边是崇山峻岭,一边是万丈深渊,无法掉头转向,两个人经反复协商,最后达成协议,把价钱少的牛推下崖去,以解决彼此交通通过的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上,居然没有一条公路。那时由内地运往西藏的茶叶、瓷器、绸缎和日用品等物质,要从四川省的雅安、青海省的西宁和云南省的大理,通过崎岖的山路以牦牛、骆驼驮运。从雅安或西宁到拉萨往返一次需一年之久,以致西藏在人们的眼中十分遥远。说起著名的"茶马古道",过去最常走的是如今的川藏公路南线以云南德钦一带通往昌都的路。但无论哪一条,古已有之的不是像现在这样的可以让汽车行驶的公路,而只能算是"马"路,仅仅能够让马帮来往的路。也有牛啊骡啊什么的,这些动物是高原是性能最佳的劳动力。它们满驮着东西,被人吆喝着,气喘吁吁的迈动着四蹄,悬在脖子上的拳头大小的铜铃,在崇山峻岭之间发出空旷的声音。驮负的东西里,由西而来的有羊毛、普鲁、虫草、麝香等山货药材,由东去的有绸缎、生绢、棉布、瓷器等内地特产,而最多的自然是被称为"黑金子"的茶叶。
1951年,国家曾动用了四千多头骆驼组成大型驮队向西藏长途运送运物资。但由于自然条件非常险恶,以致每平均行进一公里,就有14头骆驼死亡。1952年护送班禅回拉萨时,曾投入军马4500匹,骆驼3000头,牦牛13500头,骡子2500匹。在2000公里的行程中,共有30000头牲畜死亡。如此悲壮、惨烈的驮运,随着1954年12月川藏、青藏公路同时通车而告结束。
从1950年4月起,整整四年时间,总共动用十几万士兵和民工的,以铁锹、十字稿、石磙和双手硬是在险山 恶水之间开出了一条路, 那是一条真正"天堑变通途"的道路。然而全长2500公里川藏公路----中国目前最长的公路,平均每公里就有二至三人为之献身。而青藏公路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苏仞士运河"。它担负着80%上进藏物资的运输。1954年12月,川藏公路与青藏公路在拉萨汇合通车。从此拉萨与内地如金桥玉带相连,各类汽车在两条公路上日夜奔驰。拉萨的东郊的河上还修架起一座桥,把川藏和青藏公路紧紧相连从本世纪70年代起,国家投资了8亿多人民币,历时12年将青藏公路全部铺设了沥青路面,汽车时速可达80公里。从青海的格尔木到西藏拉萨只需两天。进藏旅游如果时间充裕,可选择汽车进藏。除可领略到沿途的高原风光外,还能逐渐适应高原的特殊环境。另外还有新西藏公路、滇藏公路等方便入藏。
现在,西藏已有300多条总长21695公里的公路,汽车已经成为西藏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绝大多数入藏者踏上西藏大地的第一步,是落足于拉萨贡嘎机场。当人们走出机舱时,就已置身于海拔3569米的高原。贡嘎机场是中国目前最长的民用机场跑道。修建这种超长型跑道,是为适应西藏高原海拔高、阻力小的地理气候条件。这条险峻的航线,反而成为中国最安全的航线之一。当年文成公主从长安入藏走了近三年,公路修通后,从成都到西藏的汽车要跑15天,而空中道路开通后,从北京到拉萨只在四小时10分钟。对于渴望踏上世界屋脊上的人来说,西藏已非遥远的梦想了。
(全文完。所有数据资料由格桑达瓦同志协助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 给我平静的心灵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情;
给我勇气去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