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oolquake2(冷震)
整理人: bestfiles(2001-08-29 01:41:35), 站内信件
|
本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完成学业也在北京,前后二十三载。若按 【籍贯】的定义——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也算北京人(当然我更愿按照祖籍说我是江×人)。但是在正式迁出北京十多年后的今天,我越来越羞于同北京人为伍了。原因何在?先有愈演愈烈的驱赶外地人的运动(50年国庆期间发展到高峰),后有北京市政府春节后抛出的旨在限制外地来京务工人员的就业政策(2月21日的《热门话题》中有我的评论),现在又冒出了北京人“拿破仑·波拿巴”(以下简称“拿巴”)反话正说的《北京欢迎你》。
“拿巴”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把外地人比作根本不愿意建设自己的家乡,却死皮赖脸地跑到北京与“拿巴”们抢饭碗,这些连自己家乡都忘却的人没有资格得到“拿巴”们的尊重。是北京给外地人提供了生活就业的机会,北京人是靠自己生活的,没有外地人北京人一样生活,没有北京人,在北京的外地人只能饿肚子回家。做主人的“拿巴”们不欢迎外地人来做客,客人非要留下,就莫怪遭受歧视了!“拿巴”理直气壮地质问外地人:北京人从不强迫别人来,也不求着谁来。向与我们抢饭碗的人说不没有错,北京人凭什么要分一杯羹给你?让人不解的是,“拿巴”最后义正词严地唾弃“只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的利益”的某种人,感觉像是在骂自己。是不是对外地人的仇恨让他发昏了?
北京人是靠自己生活的吗?或者说北京是靠北京人自己建设起来的吗?每个中外游客都知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北京必定会登长城、游十三陵、逛颐和园、参观故宫天安门。这些旅游景点每年给北京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收入不下几十亿,试问这些文化古迹是靠北京人自己出人出钱建造的吗?!还不是封建帝王搜刮全国百姓的民脂民膏(甚至海军军费)建起来的!1949年以后,北京长安街两侧矗立起一座座丰碑式的建筑,包括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站等等,构成了首都的崭新面貌,请问哪一座不是全国人民勒紧裤腰、群策群力的结晶?是靠北京人自己的财政收入建起来的吗?!
那么,北京市的就学、科研、工作机会都是北京人创造的吗?我不妨替“拿巴”们算一算:
一、就学。清华、北大、人大、政法大、地质大、国际关系学院、经 贸大、北工、北钢、北邮、中央美院、音乐学院、电影学院……,这些一流的重点院校是靠北京市的财政建立和维持的吗?非也!这些院校分别归属教育部、司法部、地质部、外交部、经贸部等各大部委。这些部委是全国的部委而非北京市的部委,其财产来自全国人民包括外地人。这里谁是主,谁是客?这些院校的就业岗位本来就应面向全国,“拿巴”们本来已经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得了便宜还卖乖,拿着不是当理说。请问“拿巴”,北京市属院校有几座叫得响的?有什么可狂的呢?
二、科研。中科院、社科院及其下属的各研究所,国务院各部委下属的研究院所(如中石化总公司规划院)遍布全城。这些单位同样不属于北京市,凭什么就业大门只对北京人敞开?
三、国家机关和国字号企事业单位。国务院各部委就不说了,工商银行、中行、农行、建行、农发行等银行的总行均位于京城,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等国字号大公司也都在皇城根,这些单位是靠北京人供养的吗?
“拿巴”们是否想过,这些集中了全国人民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单位, 从求学到就业,为北京人带来了多少好处?北京人有多少万在上述单位就业,很难统计,但在高考录取分数线方面占尽了便宜却有案可察。郑州市政协副主席张世诚搜集的数据显示:
1999年北京重点文科院校最低录取分数线是466分,湖南为556分,湖北为544分,最高相差90分。北京重点理科院校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60分,而湖南为537分,湖北为566分,最高相差106分。北京一般文科院校最低分数线为447分,而湖南为524分,湖北为523分,最高相差77分。北京一般理科院校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21分,而湖南为495分,湖北为535分,最高相差114分。这些数字说明,在某些省连大专都上不了的学生,在北京却可以上重点大学。什么原因?还不是在京的高校多!
我个人的经历也可佐证:1978年父亲主动申请从部队转业,并且放弃留京,举家南迁。81年我以514分(当年理科最高分559分)考上QH大学,录取在我报的第二专业。新生入学大会上,正好旁边是位北京新生,一打听,他460分录取在自动化系——我报的第一专业。我当时哭笑不得。
法律怎么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第二款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36条第一款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在这些如山铁证面前,“拿巴”们还能大言不惭地讲什么“是北京给外地人提供了生活就业的机会,北京人是靠自己生活的,没有外地人北京人一样生活”吗?还能够在颠倒黑白地扯什么给外地人“分一杯羹”的鬼话时脸不变色心不跳吗?
“拿巴”说,“改革开放以前北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地人,旧时住在北京的人都有北京户口。”现在这种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户口制度何时发明的,它对人的平等和尊严的践踏之深,我已在2月21日的《热门话题》中作了分析,不再重复。只想问“拿巴”们一句:你们的祖父辈或曾祖父辈是北京人吗?若不是,那么他们为何不愿意建设自己的家乡,却死皮赖脸地跑到北平与当时的“拿巴”们抢饭碗?而你们很多外地人的后代,不过祖辈早几十年进了北平,却非要学纳粹装出“纯种日耳曼”人的模样,鄙视外地人。至于吗?大家都是黄皮肤、黑眼睛,谁比谁高贵呀!听说过 “树挪死,人挪活”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吗?
解放北京,主要靠林彪的四野(东北人占绝大多数),开国元勋们和建国后在京担任政权要职的没听说过有几个北京人。如今,上至国家主席、总理、委员长,下至北京市的书记,有几个算北京人?“拿巴”是否也会对他们(特别是贾书记)说:你们先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再来北京抢饭碗吧!
我上次文章中提到,城市的财富积累,很大程度是靠剥削农村而来的。北京更甚。七十年代初,北京居民凭证每月每人半斤油、一斤鸡蛋、一斤肉(2角钱的边角料不限,排一次队可买2角钱的肉)。另外还有粉丝、粉条、芝麻酱。猪大油等不要证。我家那时在部队大院,条件还要好些。可那时全国其它地方,就没有这“福气”了。比如辽宁,城镇居民每月只有3两油,以至于民众私下里称陈锡联为“陈三两”。可以说,当时全国人民再困难也要保证北京的副食供应。改革开放以前北京人,就是这样生活 下来的。我们这些已近不惑之年的人,对此记忆犹新。我对外地人充满了感激,狂妄自大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性格。
我现在生活在D市,清新的空气,整洁的市容,适度的城区半径和人口,都证明了我毕业后的选择是正确的(当时北京的一个部属研究所要留我)。现在的北京,污浊不堪,名列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前矛,皇城根下眼高手低的北京人,不思进取,却把一腔怨气发泄在外地人身上。真是不可救药!当然D市也存在排外倾向,90年我被抽调参加人口普查,曾目睹了派出所民警是如何对待那些外地民工的。所以我能想象出北京是如何驱赶外地人的。我们城里人有了房子、轿车,享受着小康生活时,为何就不能学会平等待人、慈悲为怀呢?
不久前,我们D市的一些QH校友聚会时,也谈到了外地民工,尽管有分歧,但大多数人同意“适者生存”这一社会经济法则:如果外地人的就业成本比我低,工作比我更出色,我就该让贤。任何雇主都不会自愿聘用高成本、低效率的劳动力。惟有如此,社会才能进步。我的田产是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你“拿巴”当然不能抢;但是就业机会依法却应对公民平等开放,可没理由非你“拿巴”莫属。
北京人的出国热恐怕是全国之最。很多北京人削尖了脑袋也要挤进美国,按照“拿巴”的逻辑,这些北京人不愿意建设自己的家乡,却死皮赖脸地跑到美国与美国佬抢饭碗。他们在办签证、入境和打工过程中也没少受歧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何掉过脸就歧视自己的同胞呢?中国人,对人难道只会仰视和俯视,就不会平视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