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sywts(大隋宇文太师)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8-23 14:22:00), 站内信件
|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早在岳麓书院创立之前,唐末五代即有寺僧智璇等在此办学,开辟了一个优美的读书环境,形成了教育文化活动中心。北宋潭州太守朱洞,采纳刘鳌的建议,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正式创建岳麓书院。
据载岳麓书院虽然多经兵火,屡有改易,但今日基本上还保留了昔年的状貌,厅堂斋舍,轮廓依然,是岳麓山少数幸存的古建筑物中非常珍贵的一处,按存在的时间来说,比河南嵩阳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和河南应天书院,历史要长远得多。从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起,到清光绪29年(公元1903年)改设高等学堂为止,中间虽然毁建相仍,但它一直延续下来,至今已超过1000年之久。比起国际上有名大学——— 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按创建的时间来说,历史也要悠久得多。
进入大门,院前部有一赫曦台,系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知府孙存为纪念朱熹而建,还有二亭(风云亭、吹香亭),二池(饮马池、黉门池),构成前四景。这里为“柳塘烟晓,桃坞烘霞,风荷晚香,桐荫别径。”和院后的“曲涧鸣泉、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四景一起构成书院八景。这里“树不同而景亦异,心有得而乐无穷。”桃、柳、荷、桐、泉、沼、竹、松,应有尽有,美极了!
漫步进入二门讲堂,见左右两壁嵌有朱熹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来院讲学时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石碑,因此又名“忠孝廉节”堂。堂内两廓置放的“整齐严肃”四字石刻,是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 年)欧阳正焕所写。墙壁上有石刻《岳麓书院学规》,由第35任山长王文清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撰订。还有王九溪的岳麓书院学箴九首,及“手定读书法”诗碑等。
接下来是御书楼、濂溪祠、四箴亭、崇道祠等景点,雅俗共赏,令人心旷神怡。清代蒋鸿写的《花墩坐月》诗曰:
良夜花阴静,庭空皎月浮。镜悬心朗朗,人定意悠悠。
玉露清如濯,银河淡不流。栏干风细起,虚空已澄秋。
作者在诗中告诉我们,美好的秋夜,花影婆娑,十分清静,空旷的庭院里漂浮着皎洁光明的月色。高悬的明月照得人心地清朗,夜深人静时更使人浮想联翩。露珠像刚冲洗过的美玉,晶莹剔透,无意流动的银河依稀可见。当横斜的金风轻轻吹拂的时候,我们的心房多像秋高气爽的夜空,洁净空明。“花墩坐月”这一美景原在岳麓书院内的百泉轩房,清光绪年间书院改为学堂后,校舍扩建,致使园林湮没无存。现在新辟学习斋前坪重建了“花墩坐月”这一美景。
艺术的魅力是永恒的。岳麓书院是一座具有南方风格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2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200余平方米,由门、堂、轩、斋、楼、台、亭、阁等房舍组成。越千年,历沧桑,几经变化,典型犹存,古代书院讲学、藏书、供祀三大功能,大体未变。讲堂、斋舍属讲学部分,御书楼即藏书之地,诸贤祠、文庙乃祭祀之所,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修复最好的书院建筑。
岳麓书院素称人才荟萃之地。从公元1012年至1917年,出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有54人,1918年后改名院长制。历代许多著名学者和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宋代的陆九渊、陈傅良、欧阳守道,明代的王守仁、王乔龄、张元忭、高进泰,清代的李文焕、王文清、罗典、欧阳厚均、王先谦等都曾来此讲学或主持书院。近代历史人物王船山、左宗棠、曾国藩、郭嵩焘、杨昌济等,都曾就读于此。书院改名学堂以后,更有大批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如唐才常、陈天华、邓中夏、蔡和森、何孟雄等来院求学。毛泽东同志早年也多次寓居书院的半学斋,从事主编《湘江评论》等革命活动。所以岳麓书院既是文明的摇篮,又是革命的纪念圣地。
---- 本座就是大隋宇文太师 天下无敌宇文太师,妖瞳不死大隋莫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