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ppywang()
整理人: happywang(2000-01-27 23:24:17), 站内信件
|
163.Net易手之迷 摘自:ChinaByte 在163电子邮局易手成为一个“事件”,并变得扑朔迷离时,或许很少有人想到,这已 是它第三次被出售了。不仅是最新的交易充满悬念,连最初的转手也充满戏剧性。163. net(电子邮局)如何落入飞华之手?数据分局和飞华是两位一体吗?一个“集体企业” 又如何与一个政府行政部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998年及1999年,万般无奈而放 弃电子邮局的网易是在和谁打交道?是电信局?还是飞华?电信局和飞华的关系如何来 界定、解释呢?如果都是一家,倒也无关痛痒;如果不是一码事,在163电子邮局最初的 交易中买家是谁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它决定了价值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163电子邮局的法 律归属。问题是,当“不是一家”的飞华和电信局数据分局的当家人是同一个人时,这 个谜就更加神秘了。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当飞华准备出售163.net时,它实际上还没有 真正从网易手中买进它! 易手引发轩然大波 1999年12月18日,一条消息震动了网络界:国内著名网站163.net(163电子邮局)被出 售,这成了国内第一宗大规模的网站交易。卖家是广州电信局所属飞华电信工程有限公 司,买家是深圳新飞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交价为5000万元人民币。报道称,之所以 卖掉这家中国第一家免费电子邮局,是因为其前途受到资金匮乏的威胁,不得不作出“ 靓女先嫁”的选择。 但很快,有关这笔交易的争议开始出现。先是人们发现新飞网的重要骨干都是原飞华的 员工,且传闻广州电信局数据分局局长(兼飞华董事长)将出任新飞网首席执行官,使 交易有“左手卖给右手”之嫌。5000万元卖得值不值顿时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从纵向 看,飞华在经营163邮局20个月的时间里,向它投入了400万~600万元,1年多的时间里 升值10倍左右卖出,应当是一笔划算的交易;从横向看,网络正在迅速升温,一些知名 网站往往靠出让部分股权即能融资数百万美元,拥有180万用户、在网站排名榜上名列前 5名的163电子邮局整体出让仅得5000万元人民币,显然“贱卖”了。 此后,广州市电信局及广东省邮电管理部门相继声明对交易并不知情,令争议再度升温 ,并引发是否有国有资产流失、163电子邮局是否要收回的疑问。一时间,各种传说甚嚣 尘上,而各方当事人的沉默又给交易带来了更多的猜测。最后,当一些人们深信不疑的 “基本”事实——飞华的性质、交易的时间、买家的身份、交易资金的来源等——开始 变得模糊时,这场交易、这些公司、这个事件整个就成了一个谜。 飞华的身份之谜 飞华是谁的公司?在许多人脑海里,包括与飞华打了多年交道的客户心中,无一例外地 觉得飞华是广州电信局数据分局全资拥有的国有企业,甚至与数据分局不过是一套人马 ,两块牌子而已,至少也是戴着国企的帽子。但飞华高层最新的说法是:飞华是员工自 己所有的集体企业。 据飞华总经理及电信局数据分局副局长胡海涛介绍,飞华1992年成立,原先只是数据分 局下属的一个门市部,卖点传真机、电话机、打印机之类,并没有独立法人资格。1995 年单独注册成立公司,50万元注册资金由数据分局职工福利基金支付,董事会7名董事中 ,董事长由数据分局局长担任,而大部分成员则来自数据分局工会。公司并在此后将业 务逐步转向网络数据服务。 至于企业性质,现在就众说纷纭了。用胡海涛的话来说,许多政府部门办的“三产”公 司,性质本来就说不清,是一笔糊涂账。 在2000年1月6号飞华所属“广州视窗”网站上,则有如下说明:广州市飞华电信工程有 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Internet信息服务的公司、成立于1995年,其主管单位是广州市 电信局数据分局。公司主要从事网络信息服务、网站建设、电信数据产品销售和承接网 络工程建设。经过3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Internet服务公司,提供多 方面的Internet服务。公司定义是“飞华就是Internet服务”。在此说明的最后,注明 此网站为“广州市电信局版权所有”。 让人奇怪的是,为什么飞华“拥有”的网站,如广州视窗,163电子邮局(转让前)的主 页上注明的是“广州市电信局版权所有”?难道“集体企业”飞华的资产就这样被广州 电信局所剥夺?飞华的利益岂非大大受损?广州电信局岂非大大违法? 那么,在产权上,飞华与电信局是互不相干的关系?部分交叉的关系?还是两位一体的 关系?飞华董事会的“工会”成员也许代表着飞华员工的利益(甚至产权),但担任着 数据分局局长的董事长代表哪一个股东的利益和哪一部分股权呢?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衡量,董事会并不等同于企业的所有者,真正的所有者是全体 股东,董事会由股东大会批准任命。那么,飞华的股东是谁?谁来批准任命飞华的董事 会并行使监督职能?这个角色只可能是飞华的“主管部门”——广州电信局。飞华总经 理胡海涛承认,没有向主管部门请示汇报至少违背办事程序,省市电信部门组成调查组 进入调查也是首先提这个理由。电信部门虽然承认对飞华没有直接投资,但从他们理直 气壮地介入调查来看,他们显然认为自己就是飞华的真正股东,甚至是唯一股东。 当然,“集体企业”之说是一个脆弱的、牵强的说法。也有违现在的政策规定——独资 、集体和私人还没有资格提供目前飞华所提供的全套电信服务。这些业务部分属于国家 严格控制,由电信局专营的业务。 卖者无奈,买者无影 说起来,当1999年下半年飞华准备对163.net进行“资本运营”时,它还并没有从法律上 拥有这个域名。而从它“紧急”买进到最后卖出,中间的间隔只有3个多月。从这个角度 上看,飞华倒像是这场域名交易的“中间人”——网易买进,向新飞网卖出。1998年1月 24日,飞华以119万元从网易手中购买免费电子邮件系统时,对163.net域名,说明是由 网易附送。这一含混的表述被飞华忽略了过去——也许在那时,这个域名还丝毫显不出 它的特异,任何人对它的未来都还是心中无底。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卖 家网易对这笔交易并不甘心,这个域名的注册人丁磊始终相信,由自己来做这个网站可 以做得更好。 在此后的1年多,在人人都知道163电子邮局已归属飞华的时候,这个域名的注册人实际 上还是丁磊,没有丝毫改变。 这个重大的疏忽在飞华准备进行“资本运营”时被它的律师发现了。飞华只有再去找丁 磊谈,并于1999年7月28日签署了一个“补充”合同,将163.net域名的所有权真正拿到 手中。至于“补充”合同的价格,“不少于上次交易的价格”。因为现在的163.net如日 中天,已不是昔日的无名之辈了。 而163电子邮局的买家新飞网又是何方神圣呢?据说,它是由3位姓王的留美学生创办, 资金十分充足——新飞网特别强调的是,那些资金都来自国内。这也许是为了表明交易 符合“禁止外资投资互联网内容服务业务”的规定。1999年7月底8月初双方开始接触, 交易成交时间是1999年11月16日。而新飞网在深圳工商登记的时间也是1999年11月16日 ,营业执照注册时间是12月3日。在注册地深圳,新飞网是个“空壳”,既无人员也无标 牌。据说3个留学生老板太忙,整天在美国、香港处理事情,没有时间过来。新飞网运作 都在广州,其中大约10名左右骨干来自飞华。迄今为止,尚未有记者识得其老板的庐山 面目。 现在,新飞网与飞华的关系之密切,让人感觉出它们不仅是处于“蜜月期”的交易伙伴 ,而且是一对并肩作战的网上战友。在印制的大幅宣传画上,飞华的网站“广州视窗” ,新飞网的网站“163.net”及刚创办的电子商务网站“1hao.com”被放在一块。交易完 成多日后,多位飞华公司的员工还在忙着同时为“163.net”及“1hao.com”作宣传, 因为他们一直被公司告知“新飞”和“飞华”是兄弟公司。不过,媒体的报道现在让他 们有点无所适从了。 为“摘帽”而交易? 一位原飞华高层人士介绍说:当时我收到的要求进行投资洽谈的函件就有20多封,可以 想像董事长收到的会有多少了。互联网的金钱热火已经烧到了163电子邮局这里。此后, 电子邮局的融资之路如何展开,相关人士都讳莫如深。 在新飞网提供的资料上,“163电子邮局大事记”里也只提到“1999年7月底,飞华公司 开始与投资者洽谈163电子邮局的合作、合并、融资或出售的多种可能性。”不过,上述 高层人士提到,确有许多投资者因飞华的电信背景和国有体制而退却。尤其是后来国家 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提出,中国将对外资投资互联网企业进行严格监管——即使在加 入WTO后仍是如此,一席话使得海外风险投资更是踌躇不前。 飞华也许有自己的种种融资设计,但在不明朗的政策面前,和在不同于一般私营网络公 司的体制之下,它能选择的回旋空间委实有限。至于它是如何下了“卖”的决心,又是 如何下了摘“国企帽子”的决心,个中曲折心理,实难为外人所了解。有人评论说,飞 华卖163电子邮局,某种程度上是为自己赎身,用5000万元为自己摘掉国企这顶帽子,为 今后的融资扫除障碍。 可以肯定的是,飞华卖163电子邮局,并非这么一次交易那么简单。在1999年10月,飞华 就请广州某权威资产评估机构对其进行资产评估,结果是870万元。后来又请国外某评估 公司评估,结果是5000万元。最后的交易价格正以这个“国际标准”的评估结果为准。 所以把工夫做足,或许正是为了少留隐患。而在交易中特意聘请了一家国外知名投资顾 问公司和一家国内知名律师事务所为其提供相关服务,全套文件的准备就显然不是只为 这一次交易了。 163电子邮局一出世即受到网民的热烈追捧,30万的设计容量很快爆满,电子邮局从此在 升级换代的道路上疲于奔命。互联网公司特殊的经营方式——眼前的亏损换取辉煌的远 景,在一个只看重账面财富的制度内显然难以被接受。电信部门难以直接投资,而飞华 每年可以运作的资金不过1000多万元,163电子邮局也只是飞华所属的10个网站之一,“ 营养不良”是可以想像的事。在其他网站纷纷推出大容量、多服务的免费邮箱业务后, 163电子邮局因系统不稳定、速度慢和只有2M空间的邮箱,已被一些网民奚落是“古董” 。用户开始有流失的迹象。 有作为、不作为和乱作为 许多地方的电信部门建立的网站,投入巨资建设,却一直陷入不死不活的状态。在全国 的网站排名中远远落后于163电子邮局。这些实实在在的损失,在账面上却都不会构成国 有资产的流失。 是不是只有到国企之外才能有“作为”?而留在国企内的最终结局是不“作为”、乱“ 作为”?到外面去寻求“作为”,只能是和国企决裂;留在国企不“作为”,或乱“作 为”,只能是把国企搞死。163电子邮局的结局就只能如此? 当记者问163电子邮局的一个业务骨干:如果电子邮局不卖,或被收回,你会怎样?他有 些茫然,说:继续做吧,也可能会走,不知道会怎样。 目前,有一个说法被经常引用,即不管电信局在飞华有没有投资,飞华到底是凭借电信 局的力量发展起来的,不过是利用了电信部门的垄断权力而已。但是,这种说法无法解 释为什么在众多的国字号网站中,只有163电子邮局能一枝独秀? 在这场“改革”中,虽然在最后一环里,因为超经济权力的介入主导使得交易不是一种 公开、公正竞价的结果,从而使“改革”多少有些变味,但飞华员工的价值和利益并不 应因此而消失。在国有资产的框架内,飞华的员工就一定没有自己足够的利益空间吗?
电信部门的调查团已于1月6日进驻飞华。据说,飞华高层已作好了“被牺牲掉”的准备 。当我们不希望社会公正被牺牲的时候,我们同样希望社会的财富也得到珍惜。在互联 网上,人就是财富。 在163电子邮局易手后,它的网页上出现了一封致用户的饱含感情的“公开信”(有删节 ): “尊敬的朋友们: 你们好! 163电子邮局自开通至今,走过了不平凡的20个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98年3月16日, 通宵守在机房,亲眼看着一个个用户注册登记时,那种无以伦比的满足感。她带来了中 国Internet历史上的第一个免费服务模式,从而深受大家的宠爱。从最初的3台服务器扩 展到现在的30多台,从第一期系统容量30万升级到现在的实用用户数180万,其中的艰辛 太多、太多了。为了163电子邮局,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自从诞生之日起,她就注定 是个多灾多难的孩子,甚至曾经几乎夭折。她成长得太快,她需要的营养愈来愈多,以 飞华公司的财力实在是勉为其难。你们也许不知道,为了让163电子邮局能得到尽可能好 的设备及网络环境,飞华公司的员工的待遇甚至远低于IT同行的薪金水平,为的是把有 限的资金投入了她的身上。我们没有怨言,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付出换来的是你们的支 持。 在过去的日子里,163电子邮局有过不少次反应慢甚至中断服务、服务器出错等毛病,我 们每接到网友的投诉都极为痛心,而每次故障的修复时间都给你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我们没有申辩的理由,唯一想说又不敢说的是:我们承诺,这种问题不会再出现了!我 们期望在不久的日子里,可以给你们一个庄严的承诺。 163电子邮局全体员工 1999年12月20日” 这封信发出时,163电子邮局已归属新飞网。“庄严的承诺”只能来自新资本的支撑,1 63电子邮局未来的光荣也只能由更市场化的体制所承受。
--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106.239.1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