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ianxuewaner(道非道(花飞雪)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16:23:20), 站内信件
|
在一些交谈中,大家都谈到了精华和糟粕的问题,如说儒学有精华,有糟粕之类的话,固然说了许多精华,但后面一串“糟粕“叫人感觉儒学还是糟粕多多,不可亲近。
我想说,这糟粕,你如何得知,是深受其害吗?我们平常对着一大桌菜肴,总要尝上那怕一小口,才能说它好不好吃,如果没吃,仅看了两眼,或嗅了几嗅,或听人说了几句。就评论是糟粕。更有管窥孔见的,站在大屋外,听人说这里面是遗老们的东东,闻了都要中毒,便逡巡不敢进,在屋外大叫,大骂,从缝里看两眼,大叫,“看到了,糟粕呀,糟粕!“
其实他们这种经验的得来,不过是几个伟人的片言只语,(如楼下的宋国母)至于他们自己,可能从未去真正了解过儒,或体会过儒。不单是伟人的话,便是常人的话也是有极强目的性的,宋国母不过是为了反对老蒋,鲁迅面对的也是一群顽固得要死却不死的遗老,文革也不过是想把锋芒引向周总理,如此而已。就好像敌人用和氏璧做护心宝镜,要杀死敌人,也只有击碎和氏璧,刺入敌人胸膛。好在伟人们都没有投鼠忌器。不过,敌人死掉了,收拾战场,也就有必要将和氏之璧拾起,擦净了,洗明了,或做成小饰品,或做成大饰物上的部件,一样也好用。若果因为是敌人的,就弃如敝屦,那就是鲁迅说的混蛋。也或者敌人死于颈伤,或毒气,那这和氏璧不一样可以做我们的传国玉玺吗?(开个玩笑,我们不用玉玺)
说这么多,也就是我们也总要来看一看,真正了解她,才来说哪儿是糟粕,哪儿是精华,要不然总有人云亦云之嫌。
-----
解释几个问题,
1, 我谈的儒,是原旨的儒,是孔孟之道,不是董仲舒之学,也不是朱程理学,而是表述在四书中的孔孟思想,也即韩柳古文运动要复兴的那种孔孟之道。
2. 孔孟有没有轻农思想。也许这以后的儒者有,但孔孟是没有的。孔子虽然血统高贵,可出身寒微,做过吹鼓手,马夫,他有可能去轻贱下层人吗?"犁牛之子(左马右辛)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他认为只要有才能,出身不重要。就好像那犁田的牛产下的角长好了的小白牛,一样也可用来祭祀。他的一个女儿就嫁给了农夫的儿子----公治长。
说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是一个误会,这句出自《论语。微子》的"子路从而后",高中选了这一节,叫"荷条丈人"。在高中我们学习时大有列糟粕的意思,说孔子有好的,这里就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影响之深,可谓妇孺尽知。我们来看看这一章就知道,这里是谈儒道交锋的,第一处,便是楚接舆大叫"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想嘲弄夫子,可夫子想辩解时,他又走掉了,想必说不过,或知道夫子的脾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说不动的。所以发发牢骚而已。再就是这个荷条丈人,开始想把子路拉下水,开始大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那意思很明显,你们师父这么差,不如跟我学。又留他宿,杀鸡为黍,让他体验那种无忧无虑的隐者生活。子路回去告诉夫子,夫子又想去辩解,或招纳,但这老道也躲走了,那意思一则是你不必来说我,我也不想改变你。一则他对夫子多少心有敬意,不过是主张不同。四体不勤,也说得过了,如果真是那样,那至圣先师应该在家教教书,收收束修,睡睡觉好了,却以那么大的年龄四处游走,几次险些丧命,露风雨,暴寒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锲而不舍,这会是不勤吗?各人分工不同,他说得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不是田野农夫,为什么要去分五谷呢?你搞科学的如果还去买茶叶蛋,那真就是不务正业了。
还有一误会的地方是,一个徒弟向他问稼(就是农活)。跟夫子自然就学道理,学仁义礼法吧,没事问什么稼,就好像向语文教师问奥赛题,人家就是答得出,也觉得这个学生大有不务正业之感,所以,孔子曰"吾不如老圃。"就是这一句,害他遭受不公正待遇,本来很普通,可有人就以为是不是看不起农民呀!一部论语揪出这两句来了,还得了,来吧,做文章吧,老二轻视我们至高无上的工农阶级,了不得啦!
孟子因为有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后世人批评得少一些,但因为他为帝王师,不深入人民,天天找君主们谈话聊天,又循循善诱,好一个封建的走狗。于是很多人也对他不满。这也是一个误会。
总结,我说论语也好,中庸,孟子,大学也好,细细体会,就知道,精华俯仰皆是,看你要不要!不过要是看什么谷梁,公羊,大学章句,诗经集注之类那就不必了,那总是糟粕满地的。
---- 我左小虫,右飞蛾,腰间有蝴蝶。
蚁挡让蚁,虫挡让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