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y268(松下山人)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8-22 12:58:59), 站内信件
|
上回说了:子贡与颜回同为天才,因为二人的志趣不同,孔子教育就不一样,顺其所长而成之,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妙用。一部《论语》其实皆在讨论“中庸”,其中还有一个因材施教的故事,我们也不妨来回味一番:
话说孔子教育弟子的皆是“善人之道”,然后这事情是说说容易,做做难。日常之中,如何才能够恰到好处?以孔老夫子的修养,也是“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更不用说血气方刚的弟子了,如何才能够言行合一,应用自如,实在是难以掌握。于是有弟子来请教孔子,“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孔子真是高明!言下之意:“善人之道”是随时而变,因人而异的,不可死执前人的善行,也不可死守前人的善言,而不知变通。否则,就变成削足适履,刻舟求剑的书呆子了。由此可见,孔子是深知这“道可道,非常道”的奥妙!也由此可见,孔子此言与老子所说的:“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异曲同功之妙!
再说子路也来问这“善人之道”?“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闻而后行呢。孔子真是通达人情!父母养育之恩,不能不报!自己一死事小,如家有老父老母,生计无着,亦将冻饿而死,为人子者,岂能忍心?而且这爱心,必自孝亲而发乎众,亲将不爱,何以爱人?这时冉有也来问,“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这冉有曾为权臣季氏“聚敛而附益之”,气得孔子大骂:“非吾徒也”!发动学生“鸣鼓而攻之”!孔子回答他:应该闻而后行。
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弄糊涂了,问孔子: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闻而后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孔子的教育真是了不起!冉有与子路二人,在政事上有所成就,这全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 山上有株古松,松下有个闲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