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诸子百家>>>>儒教

主题:儒教
发信人: dsywts(大隋宇文太师)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16:23:20), 站内信件
儒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特殊形式的宗教,中国是否存在儒教,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不存在儒教,“儒”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的一家,是一个学术派别。“儒”这个字,原本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它的字义是“优”及“和”的意思,说他们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足以说服别人。所以它只能称为“儒家”。有的认为存在儒教,孔子教主,汉武帝利用政治权利把孔子学说宗教化,定儒教于一尊。隋唐时期“佛”、“道”、“儒”并称为三教,此后,三教出现合一的趋势。在封建政权的支持下,儒教体系完成于宋代,它以中国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为中心,吸收佛教、道教的宗教思想和修养方法。信奉“天地君亲师”,“君亲”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天地”是君权神授的神学依据;“师”相当于解释经典、代天地君亲之言的神职人员。《四书》、《五经》是儒教的经典,祭天、祭孔、祭祖是规定的宗教仪式。童蒙人塾(学)读书,开始接受儒教的教育时,要对孔子的牌位行跪拜礼。从中央到地方各州府县建立孔庙(又称文庙、夫子庙、学宫等)。作为教徒(儒生)定期聚会朝拜的场所。虽然在认识上各有不同,但是无论称为“儒教”或是“儒家”,其创始人均是一个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纥是鲁国的大夫。孔子3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因。20岁以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他学习勤奋,终于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30岁左右,他办了一所私学,广招门徒,把知识传授给社会各阶层的人。约46岁时,他当了鲁国的中都宰(鲁国都城曲阜的行政长官),接着升任司空(主管建筑),还当了司寇、大司寇(主管司法)。54岁时,他代理宰相3个月。因为鲁国国君接受齐国的女乐,怠于政事,不上朝听政,孔子便离开鲁国,带了一批学生,周游列国,他游了14年,到过卫、曹、来、郑、陈、蔡、楚等七个国家,都没有得到任用,但获得丰富的见闻与知识。68岁回到鲁国,从此专心从事整理和传授古籍的文化教育工作。他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与此同时,他先后招收了30叩弟子,从事教育工作,传授学术文化,弟子中“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有72人。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兼并,战乱不已,“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孔子主张效法先王(即尧、舜、禹、汤、周公、文王、武王),学习“六经”(即《诗经》、《书经》、《易经》、《周礼》、《仪礼·礼祀》、《春秋》)。他提出种种见解,希望改良。

    在政治方面: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理想是实行“仁政”。何谓“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他把“恭”、“宽”、“信”、“敏”、“惠”作为仁者的道德标准。他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主张“为政以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他希望通过实行“仁政”,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缓和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出现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有序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对象不加限制,打破了过去由贵族垄断教育的那种“学在官府”的局面。他实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多闻阙疑,慎言其余、温故知新等教学方法,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反对主观成见,这是他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是很可贵的。但是,孔子轻视体力劳动和生产知识,责骂向他请教如何学种庄稼的樊迟为“小人”,这是他的局限性。在道德修养方面: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主张人要有志气,志气是一个人的统帅和灵魂。他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巧言令色,鲜矣仁!”“道听而途说,德之弃”。“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等等。

    孔子的这些话,至今看来,仍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孔子还有一些言论,至今还在我们生活中常用。如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孔子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怨天,不尤人。”“既往不咎。”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生活中要“食不语,寝不言。”等等。

    总之,孔子的学说内容很广泛,思想丰富,含意深刻。他的学说集中表现在《论语》这部书里。《论语》是古人人学必读之书,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认真探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孔子的学说,经他弟子的传播有了发展,到了战国时代,鲁国邹县人,名孟轲,人们尊称他为“孟子”,他是孔子后人子思的学生,他著有《孟子》七篇,他主张“仁”以外还要行“义”,尊王、贱霸,以民为贵,反对战争与侵略,轻功利,创始“人竹:本善”的学说,提倡“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民主思想。因为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学说,为孔子以后的重要人物。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所以一提到儒家,都称“孔孟之道”。

    儒教(家)学说,很符合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到汉武帝时,就向全国宣布,抛弃百家的学说,表彰儒家的思想,要大家阅读“六经”。使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把儒家思想提到唯一独尊的地位,从此以后,各个朝代实行“科举制度”,都以儒家作为考试做官的唯一课题,这就迫使人们非学习儒学不可,因此,儒学得以长期发扬光大。儒学统治中国达千年之久,它起了稳定封建秩序、延长封建社会寿命的重要作用。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