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inaweiming(微明)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8-21 19:08:14), 站内信件
|
中西方艺术差异下的书画作品
在整个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看,在历史条件、社会思潮等因素的影响下,东西方艺术创作和美术观点走的是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西方,从古希腊学者提出“艺术摹仿说”后,西方文艺就一直是一种直接体现客观社会生活的客观性文艺道路。直到近代在尼采、叔本华等各种唯意志论学派的出现,对艺术创作产生重大影响,艺术观点由偏重客观的“摹仿论”转向偏重主观的“表现论”。
在中国,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艺术走的是另一种道路,我国历来有“以行写神”的美学传统,强调美术艺术是人的情感、意志的表现(即主观艺术)。我国书画讲究“意境”、“神韵”,讲究“神似而不重形似”。到了近代,和西方正好相反,在外国思潮的影响下,艺术创作偏于客观再现。
我们在分析东西方美术作品的时候,一定要看到两者的差异所在,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各种美术作品。如欣赏现代派别中的立体派、野兽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作品时,在弄清它的历史背景后,可知道这些派别的共同特点是打破直接描写生活的客观艺术结构,强调艺术生活的个性表现,在这之前的古典派,其特点是
现实的反映,是偏重于客观创作的。我国的传统国画,偏重于“立意”,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把握绘画的精气神韵把画家的独特的感受和精神溶入绘画里面
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可通过中国的主观艺术性来分析。中国的书法由于结构的特点,不可能直接描绘出客观生活。点面、线条的运用是人的感情和情绪的体现,间接的反映生活。就像陈绎曾的《翰林要决》说的“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书法艺术无时不体现的是书法家的情感。
----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疆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