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南粤大地>>★★★广东论坛★★★>>【百。姓。话。题】>>[广州的活力令人惊异]连载>>转: 广州的活力令人惊异 (四)

主题:转: 广州的活力令人惊异 (四)
发信人: jahay(版本4.0纪念版)
整理人: ashleyliu(2001-11-06 18:43:21), 站内信件
              三 广州是个大市场
  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州是个大市场。
  与上海一样,广州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也是一个“买东西的地方”。在改革开
放以前的那些年头,甚至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即便手上有一两个小钱,也是买不到什
么东西的。那时,谁要想买点好东西,就得想办法到上海或者广州去。上海的好处是能
买到国产的精品,广州的好处则是能买到不多的一点新潮的进口货,或者出口转内销的
新产品,不过要用侨汇券或外汇券。外汇券是从1980年4月1日开始发行的,1995年1月1
日起停止使用,现在已成了一种收藏品。那时,外汇券可是宝贝。有了它,就可以到友
谊商店去买别人买不到的东西。不过,外地虽然也有友谊商店,东西却没有广州的多;
而在广州,使用外汇券也不一定非得在友谊商店,其他某些商店如南方大厦也可以用。
所以,外汇券真正的用武之地还是在广州。1982年,广州的亲戚给了我们一点外汇券,
我们捏在手里半天不敢用,在广州转了好几家商店,才给女儿买了一条裙子。总之,尽
管上海和广州都是当时中国人心目中的购物天堂,但性质却是不一样的。上海更像一家
自产自销的工厂,南京路、淮海路什么的不过是它的门市部;广州则更像一个讨价还价
的市场,街面后的城市只不过是它的大库房。
  最能体现出这一微妙差异的是两条有名的街:上海的南京路和广州的高第街。90年
代以前,外地到上海或广州购物的人,尤其是打算买点漂亮衣服或日用小百货的人,几
乎都要到这两条街上去逛一逛。但细心的人很快就会发现它们的不同:南京路上的商店
主要是国营的,高第街上的摊档则基本是个体的;南京路上出售的主要是上海国营工厂
的产品,高第街上卖的却不知是摊主们从哪里倒来的“进口货”。高第街是广州一条商
业街,早在清代就颇有名气,当时主要经营日用品和工艺品,广州的女人有事没事隔三
差五就要去光顾一番,因此又叫“女人街”。改革开放之初,它便更是领导着时尚领导
着潮流,服务对象也不止于女人,还包括所有爱漂亮讲时髦的小伙子。80年代中期,高
第街共有640多个个体摊档,出售各种新潮服装和化妆品、小商品,甚至还有从海外带
来或走私进来的旧时装。满载着鼓鼓囊囊蛇皮袋的“雅马哈”出出进进,而喇叭裤、牛
仔裤、T恤衫、幸子衫等当时的时髦服装,也就从这里走向全国。可以这么说,80年代
初的中国人,是从高第街开始羞羞答答地改变着服饰,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生活观念和
人生态度的。
  时过境迁,现在的高第街已不像当年那样风光 因为在广州,这样的街已越来越多
越来越好越来越专业化,比如上下九的扣子一条街,大新路的鞋子一条街,康泰路的建
材一条街,大南路的鲜花一条街,以及天河电脑城和海印电器城等。和二十年前相比,
中国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大大提高了,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也大不同于前。人们不再
会去讨论诸如“喇叭裤能否吹响‘四化’的号角”之类的问题,牛仔裤和T恤衫也不再
是“时髦女郎”或“问题青年”的专利。全国各地都有紧跟潮流的服装市场,犯不着再
到高第街来凑热闹。现在,来广州的外地人多半要去的地方,是大沙头海印桥下的电器
城。这里云集了1000多家商铺,是国内最大的家用电器集散地。其特点是价格便宜,品
种齐全,但凡你听说过或想得到的家电,这里都应有尽有,而且保证是最新潮的。国外
最新的家电产品刚一推出,这里就会立即上市。这也正是广州作为一个大市场的特征所
在:反应敏捷,确保满足消费的需求。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市场,广州不但有“新”,也有“旧”。追新的人可以去天
河城。那里荟萃了Jessica、Courlor、Eighteen、淑女屋等众多的名牌时装专卖店,其
布局和气派已直追香港的太古广场或置地广场。怀旧的人则不妨去上下九。那里不但有
永安百货、广州酒家、清平饭店和莲香楼等老字号,也有众多的不起眼的小“士多”。
在上下九街道两旁的老骑楼下走过,老广州那亲切质朴的平民气息就会扑面而来。难怪
这里会辟为广州第一条步行街 的确,走在这条街上,你能找回许多关于老广州的记忆
和感觉。(图二十八)
  
  逛上下九,最好能去吃一碗牛腩粉,或者吃一次下午茶。
  广州不但是一个“买东西的地方”,也是一个“吃东西的地方”,要不然怎么说
“食在广州”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极为发达的国家,全国各地都有好吃的东西,并非
只有广州才是“食的天堂”。事实上,除“食在广州”外,也还有“吃在成都”、“吃
在扬州”等说法。但在我看来,成都、扬州等和广州相比,还要略逊一筹。这不仅因为
广州的菜肴和点心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做工精美、品味极高;也不仅因为广州人什么
都吃,——“草原吃羊,海滨吃蟹,广州人吃崩了自然界”;还因为只有广州,才二十
四小时都在吃。
  吃的节目是从早上6点来钟的“饮早茶”开始的。别看这时天还没有大亮,开设早
茶的酒楼却已人声鼎沸。经过多年粤文化的普及,内地人都已知晓,所谓“饮早茶”并
不是喝茶,或并不只是喝茶,而是吃点心,如虾饺、凤爪、肠粉、春卷、牛肉丸、马蹄
糕,还有猪肝粥、鱼生粥、皮蛋瘦肉粥等各种粥类和青菜。老广州人是很看重早茶的,
有“一盅两件叹早茶”的说法。叹,在粤语中是“享受一的意思。清早起来,在街上溜
达溜达,然后走进酒楼,挑一张桌子坐定,即有小姐来上茶。再随便要一两样点心,便
可以边吃边聊直到早茶收档,可真的称得上是“叹世界”(享清福)
  早茶一般10点左右收档。稍事整理后,午饭便开始 广州人中午在外吃饭的不多,
一般在单位吃食堂或在公司吃便当。因为下午还有事,所以中午饭吃得都比较快,也相
对比较简单。2点一过,午饭结束,下午茶又开始 午茶的内容形式与早茶没有什么两样,
热衷者也多为老广州人。不过据我观察(不一定对),饮早茶的似以老先生居多,饮午
茶的则以老太太居多。大约因为老先生早上比较有闲(中午要午睡)而老太太下午比较
有空(早上要买菜)吧!忙完了一天家务的老太太,正可以在这时邀几位老姐妹,一起
来“倾偈(聊天)
  午茶到5点便收档,接着便是一天中食肆最旺的晚餐。晚餐是广州人吃得最讲究最
排场的一餐。因为家人也好朋友也好,惟有此时才可能相聚,而且时间有保证,能够尽
兴,不至于被公务打扰。即便是应酬,也显得有诚意。因此一到华灯初上,广州的酒楼
便人满为患。吃完晚餐,如果是老友相逢,则可能还要去饮晚茶。饮晚茶的,似以中青
年居多。因为老先生也好老太太也好,这时都已吃完晚饭冲过凉,在家里看电视或者搓
麻将 他们没有太多的精神和胃口来应付晚茶,而对于精力充沛的中青年来说,真正的
夜生活这时才开始。酒足饭饱之后,可以饮至深夜的晚茶是很好的放松和休闲。朋友们
正好促膝谈心,亦不妨找一两位小姐来随便坐坐,便会觉得一天的劳累有了补偿。
  如此一日三餐三茶之后,广州人“食”够了 没有。深夜,可以说才是“食在广州”
的高潮,广州人称之为“去宵夜”。广州人原本就有过夜生活的习惯,近年来由于物质
的丰富和收入的增加,宵夜的人越来越多,经营宵夜的食肆也越来越火爆。毗邻海珠广
场的胜记大排档、沙面的新荔枝湾、珠江北岸海印桥脚下的西贡渔港,都是宵夜的好去
处。每到深夜时分,这里便灯火辉煌,食客如云,热气沸腾,构成独特的“广州风景”。
宵夜一直要开到凌晨6点,接下来便是新一天的早茶。这种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餐饮接
力赛,在内地尤其是在北方城市,不但罕见,而且不可思议。但这又恰恰是地地道道的
“广州特色”。尤其是早茶、午茶、晚茶和遍布广州大街小巷的大排挡,最能代表广州
的城市风情。因此有人说,只有终日流连于这些地方的主儿,才能真正体会“食在广州”
的含义(《新周刊》1998年第5期安宁文)。
  还有一点也不可不提,那就是“食在广州”并不等于“食广州”,而毋宁说是“食
全国”甚至“食世界”。在广州,只要有钱,没有吃不到的东西。海南文昌鸡、东北炖
粉条、西安羊肉泡、成都酸菜鱼之类自不必说,法国鹅肝、德国红肠、韩国烧烤、日本
刺身,也都绝对地道绝对正宗。广州,就像是一座应有尽有的大酒楼。(图二十九)
  
  其实,这正是市场的特点。
  市场是干什么的?有人说市场就是花钱和赚钱的地方。这话并不全对。应该说,市
场就是通过满足人们的需求,让一部分人心甘情愿花钱,另一部分人心安理得赚钱的地
方。因此,越是成熟的市场,就一定越能多层次全方位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广州的好处也正在这里。广州允许“摆款”(铺张),也宽容“孤寒”(吝啬),
而且摆能让你摆个够,省也能真让你省下来。广州有豪华气派得让一般人不敢擅入的大
酒楼、时装店、精品屋,也有遍地开花的摊点和大排档。在广州,花一万块钱买件衣服
或者吃一顿不算什么,只花十块钱买件衣服或者吃一顿也很平常。那个在大排档吃牛腩
粉的可能刚做完一笔大生惫,那个在街头买削价商品的也可能刚花40万买了一套房子。
广州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也允许同一个人有不同的活法。
  但有一点则大体上是共同的,即广州人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怎样“食”,
归根结蒂都是“食自己”。因此,倘若自己并无可“食”之处,那就谁也帮不了你啦!
所以,比别的地方人爱吃会吃的广州人,往往也比别的地方人肯做会做。的确,“市”
上的人,要比“城”里的人更懂得“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广州人有句经常挂在嘴边的
话,叫“揾食”,也就是“谋生”的意思。“揾”即“找”,“食”要自己去“找”,
再明白不过地说明了“市”上的人,多半是自食其力者。对于他们来说,生活是实实在
在的事情,也是必须付出劳动、智慧和时间的事情。如果你不能为此付出实实在在的代
价,那么,对不起,你就只好饿肚子、喝西北风,或者用广州话说,只好“吊砂堡一
  所以,为了“揾食”,广州人便不怕忙得“满天神佛”。“满天神佛”是广州人的
一句口头禅,意思是不可开交、难以应付。但广州人再忙,也不会说“忙死”。因为
“忙”,原本为了“揾食”,为了活得更好,怎么能说“死”?没法子,只好拿神佛来
开开心,放松放松,调剂调剂。不过,神佛也帮不了太多的忙。温食,还得靠自己。
  同样,为了“温食”,广州人便不惜把自己的时间也放进“锅”里去“炒”,叫做
“炒更”(也就是业余兼职)。落班放工以后,再打一份工,挣一份钱,辛苦是辛苦,
可日子也就要好过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讲,“炒更”的过程,也就是品味时间价值的过
程,同时也是品味自身价值的过程。所以不少的广州人都乐此不疲。这实际上也是只有
“市”上才有的文化奇观,“城”里的人往往连想也不敢想(现在自然都已“见贤思齐”
了)。在这里我们似乎又可以看出“城”与“市”的区别:“市”上的人要比“城”里
的人思想更活胆子更大。你想想看,广州人连时间都能“炒”,还有什么不能“炒”?
广州人连“更”都能“吃”,还有什么不能“吃”?但“炒更”也好,“炒”别的什么
也好,总归是“食自己”。单凭这一点,“吃别人”的人,尤其是吃着公款还要学着广
州人在饭桌上扣指为谢以为摆谱的人,就没有多少资格来教训他们。
  一个辛辛苦苦在广州“温食”的人,当然也有资格“食在广州”。其实,广州有那
么多的“食府”和“食客”,归根结蒂,就因为广州是“市”,广州人的生活已经市场
化商业化 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里的人,没有兴趣也没有必要把时间都花费在做饭洗碗
之类的事情上。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它们应该用于两件事情,一是“博”
(拼搏),二是“叹”(享受)。实际上,广州人走进酒楼,并不完全是为了享受,不
少人也是为了生存。因为,“在广州,茶楼酒肆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进茶楼酒
肆,是无法融入广州的商业社会的。许多信息是从饭桌上听来的,而要做成生意,喝茶
吃饭更是少不了的节旷(《新周刊》1998年第5期周善文)。看来,吃饭有时也是找饭
吃(揾食)。有多少人能够“食谷种”(吃老本)
  这就是广州,这也就是“市”。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里的人,自然会有些他人以为
怪异的地方。
 


----
 ---
 不错。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