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ed_angle(凉夏心情)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8-20 21:45:04), 站内信件
|
张氏藏书,据1916年请缪荃孙所编的《适园藏书志》记载,有宋本45部、元本57部、黄尧圃校跋本25部、四库采自《永乐大典》的原书十余种、名人手抄本百种,善本书达763部。1941年其子张乃熊编《近圃善本书目》时,已有宋本88部、元本74部、黄尧圃校跋本101部,善本增至1200部。
在张氏藏书中,有几本是值得一提的。
其一是南宋光宗时期刻本《东都事略》一书。这本书在清代原为怡亲王收藏,后辗转流落东瀛。著《书舶庸谈》的董康游日,发现此书后购回,又以千元代价转让给适园。
此书的目录后,刻有“眉山程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复版”的牌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有版权牌记的刻本。
其二是两本:《北山小集》和《李贺歌诗编》。这两本是宋刊本,自然是有价值的。但更有价值的是它的印书用纸,用的是南宋孝宗乾道年间的官府公文废纸,背面有不少的关防朱印、官衔、人名、帐簿册等,历历可辨,极具文物及研究价值。
与嘉业堂藏书一样,适园藏书的大批流失,也是在中日战争爆发后开始的。
据郑振铎《求书日录》记载:“最后,南浔适园张氏藏书,亦几经商洽而得全部收归国有,除了一部分湖州的乡邦文献之外。这一批书,数量并不太多,只有一千部,但精品极富,仅黄尧圃校跋的书就在一百种左右”。
其时约在1941年,当时适园主人是张钧衡的儿子张乃熊。这事是由郑振铎接洽,由张寿镛代表中央图书馆,出价70万元收购。现藏台湾。
张钧衡有孙名张珩,字葱玉,自己有“韫辉斋”藏书,有宋刊《孝经纂注》、元刊《范文正公奏议》等,在抗战中也为中央图书馆购得。
至此,张氏祖孙三代的藏书,现在成为台湾中央图书馆中最大宗而最完整的故家旧藏。
1949年后,张葱玉应郑振铎的邀请,北上文化部文物局任职,为著名的版本目录学专家,并精通书画鉴别。其后的遭遇不详,恐怕……
又一位藏书家的遭遇,在笔下流过。那么的简简单单,平平淡淡,
可心里却着实无法平静。
生性顽愚,而喜读乙部书,冀沾点“读史使人明智”的边;无力藏书,却喜欢看藏书家们如何如何,从中过一把瘾。其实呢,喜欢,却又怕看,何其相似呢
昨天、今天……明天又能如何?这么想又要失眠了。
还是平淡一点吧。
说到平淡,就要说到张中行老先生了,他的文章是公认的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不过我还记得他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写过这样一首诗:
姑妄言之姑听之,夕阳篱下语如丝。
阿谁会得西来意,烛冷香消掩泪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