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ed_angle(凉夏心情)
整理人: red_angle(2001-08-20 19:43:25), 站内信件
|
党项为古族名,也叫党项羌。一种观点认为党项拓跋氏与鲜卑族北魏拓跋氏同源,如果这样我的姓氏也可以追溯到古鲜卑改汉姓的那时候!莫不成我也是鲜卑后裔?另一种观点认为党项是我国古代羌人的一支。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党项是羌人与鲜卑融合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目前主张党项为羌人一支者较多。我也比较支持这个观点!最初,党项活动于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以游牧为业,不知稼穑;织牛羊毛为屋,服裘褐披毡;俗尚武力,无法令;无文字,候草木以记岁时,就是说纯粹是一群原始的迷糊人。唐初,其活动范围扩大至今四川松潘以西地区,部众以姓氏结为部落,互不统属。其中较大者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米擒氏、野利氏、房当氏、拓跋氏等八部,以拓跋氏为最强。后受吐蕃所迫,向唐朝请求内徙。唐朝陆续移其于今甘肃东部、宁夏和陕西北部一带,其中居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境)的平夏部势力最强。唐中和年间(881~884年),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助唐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唐僖宗授以夏州节度使,赐姓李,封夏国公,统辖夏、绥、银、宥四州地方。以后党项逐渐强盛,到北宋时,其首领李元昊于宋景佑五年(1038年)建立起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王朝。直至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为成吉思汗率蒙古军所灭。党项族宗教信仰在内迁以前尚处于对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阶段。内迁后发展到“笃信机鬼”的多神崇拜,同时接受了佛教。西夏建国后,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使佛教成为官民普遍信仰的宗教。内迁前的党项人,衣着以皮、毛为主,男女衣裘褐,披大毡。内迁后,党项人始衣锦绮。内迁前的党项人,居住一般为覆盖毛毡的帐篷。迁居后,以畜牧为业的党项人,仍旧居住帐篷。而从事农业和定居者则修造土屋;有官爵者屋顶盖瓦,而皇宫及寺庙建筑,则已与中原无异。陆路交通工具以马、牛、骆驼、驴等为主,水路则用“浑脱”(羊皮筏)。现在到宁夏中卫县还可以乘做到这古老的渡河工具,早期婚俗流行蒸母报嫂的收继婚制。(注意,蒸母抱嫂的含义到现在我还没有找到比较确凿的,估计是兄长亡故后嫂子将和小叔字结婚,但蒸母我只能往殉葬方面想了!)迁居后,实行包办买卖婚姻制度。成婚者须明媒正娶,男致聘金,女陪嫁妆。党项人年八十以上死者,视为令终,亲戚不哭。少而死者,则为大枉,亲戚共悲哭之。(听起来很有趣吧!)人死行火葬,后来广泛采用了土葬,皇族则采用宋朝的帝王陵寝制度。党项人中流行占卜,每出战或遇事都要占问凶吉,其法有四:炙勃焦,用艾草烧羊胛骨,视其征兆;擗算,擗竹于地以求数,类似汉族的折蓄草占卜;咒羊,夜间牵羊,焚香祷告,于野外烧谷火,次日晨屠羊,视其肠胃通则吉,羊心有血则不吉;,这是吃羊肉的好借口!)矢击弦,用箭杆击弓弦,听其声而占算战争胜负和敌至之期。党项人尤重复仇,若仇人未得,必蓬头垢面,跣足蔬食,斩仇人而后复常。(就冲蔬食也得把仇家尽快逮着!)但仇家有丧,若背负甲叶记之,则免受侵害。无力复仇者,集壮妇享以牛羊酒食,赴仇家纵火,焚其庐舍。仇家和解后,则用鸡、猪、犬血和酒,用蜀髅共饮起誓。元代以后,党项人散居各地,与其他民族杂居相处,逐渐改变原来的风俗习惯,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留居四川等地的党项族,大都融合于藏族、羌族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