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heng777(sheng777)
整理人: hearter(2001-11-21 00:51:41), 站内信件
|
我记事的时候,嘉陵江上没有桥,若要从市中区去江北,必须劳驾从上清寺下坡到牛角沱码头,乘轮渡过江。班轮时间不确定,少则数十分钟,多则要一个小时,乘客方能渡江。下得趸船,众人又要气喘吁吁地爬一个高坡,这才能到江北街上。交通如此不便,市中区的人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一般不会去江北。惟家父星期天喜走僻静处,因而我得以随行。
其时江北最热闹的去处,当数只有60米长的华新街,只有这条街上有邮电局、银行,还有商店和饭馆。附近单位的职工,平日也难得去市中区,都把这里当作消费中心,扯布缝衣,买米下锅。我生平第一双尼龙袜,便是家父在这里替我买的。
60年代初期汽车少,华新街又是一条断头路,因此十分清静。茶馆里不准搓麻将、打川牌,所以除茶客的交谈外,还能听见远处的鸡鸣狗叫。事实上,华新街周围都是乡村农田,连区级机关附近也是田坎。
那时的华新街,乃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分界线。人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时市里有规定,不准农民弟兄把自留地里种的蔬菜和喂养的家禽家畜弄到市中区去卖,以嘉陵江为界。这规定执行得很严格,牛角沱一侧设有纠察队,假如有胆大的农民挑菜过江,当即一律以市价收购,闹不好还要被训斥一通。这就苦了农民弟兄,也苦了市中区的居民,偶尔要想改善一下伙食,那就只有过江过河跑一趟。
1966年1月,重庆嘉陵江大桥建成通车,该桥全长560米,是千里嘉陵江上的第一座钢梁公路桥。其通车之初,全城男女毕至,少长咸集,纷纷从南桥头走到北桥头,又从北桥头走到南桥头,桥上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其盛况恐怕只有近年人们去看刚竣工不久的人民广场、朝天门广场的场面方可与之相比。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嘉陵江大桥建成后,乘上轻巧的无轨电车,短短几分钟就可过江,十分便捷。但这样一来,华新街便退居二线,逐年冷落,让位给新起之秀观音桥,名声日衰。
“文化大革命”时期,嘉陵江大桥亦成为一道“鬼门关”。只因两派群众组织隔江割据,都要誓死捍卫“路线”,挥棍棒、捅钢钎犹不解恨,索性把机枪、大炮搬出来对阵。于是大桥一时路断人稀。
改革开放以来,江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四通八达,高楼鳞次栉比,江北的明日必将更加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