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vegecai(如风return)
整理人: bobbytam(2001-08-24 11:32:31), 站内信件
|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中国外交部表示强烈抗议(或反对)。
当每年8月15日前后的日子,这样的字词、这样的语句,几乎是令人已经十分习惯地、适应地,甚至习以为常地,一年一度地出现在中国各大报章、电视、广播上。
小日本死性不改地每年都去参拜靖国神社,中国外交部就努力不懈地每年都对此表示一次强烈抗议。
然而,抗议归抗议,人家照拜不误,把身边这个看似庞然大国的领导人的话当耳边风,隔着大海飘过来的时候,早已经参拜完毕。我们,便又一次地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人家心满意足地离去。
在今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的谈话中,依然有这么一段话:
“日本首相XX不顾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近邻以及日本国内的强烈反对,执意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愤慨。日本领导人的这一错误举动,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伤害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广大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也违背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作出的一系列郑重表态和承诺。中方将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
翻看去年、前年,或者更前几年的报纸,相信大概也一样会看到这么相似的一段话,记者只需将话中的“XX”填上相应的名字既可。
今年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我们注意到日本首相小泉在内外压力下最终放弃了在“8·15”这一敏感时期参拜的原定计划”。由此,我们已经有所“感激”。
每一年,小日本的这个举动,使中国人民的感情已经受到了“伤害”,每一年,我们都要表示一下“强烈不满和愤慨”。但,结果又如何?又取得了什么成效?否则,也不用年年都说上这么一段熟悉的话。
当这一切成为习惯,到最后,会不会成为一种形式、无奈和麻木?或者这仅仅只是外交辞令中的一句,只于每年的此时发表一次?
中国政府,每年除了只会说这一段全国人民几乎都能背诵出来的话,你们还能有什么“表示”和行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