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luefires(薇姐我爱你)
整理人: kaiyun.lin(2001-08-15 17:42:22), 站内信件
|
吴宓先生早年毕业于清华学校,25岁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获得硕士学位。1921年归国,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主持国学研究院,主编《学衡》杂志,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流派学衡派的代表人物。1949年国民党撤离陪都重庆的前夕,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和教育部的人找到他,动员他去台湾,他拒绝了。也不接受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的聘请,“父母之邦,不可弃也!”
1949年11月30日,在白公馆、渣滓洞大屠杀的第三天,重庆解放了。解放军经江北,过嘉陵江,同由长江破浪而上的登陆艇汇合朝天门码头,浩浩荡荡的入城式开始了。重庆人民夹道欢迎,欢呼声震撼山城。下午两点,在重庆大学团结广场,全市高等院校师生举行共庆解放大会,吴先生参加了。他没有回到北京清华大学,却留在了重庆,从1950年起,在北碚的大学任教授,先后执教于外语、历史、中文系,而大部分时间在中文系,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28年。这最后28年,他在学校一直受到冷落。因他重国学,尊孔孟,用古文写诗词文章,因此说他反今学,反白话文运动、反鲁迅;解放后他不主张汉字简化、拼音化,说这样不能保存古典文化,因此说他反对文字改革;文化革命时,他反对废除古典文物书籍,反对打砸抢,反对批孔孟,因此说他反对文化革命,被打成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顽固不化分子,被罚劳动改造,每月只发几十元的生活费。他是个极其慷慨,急公好义,助危济困的人,凡有落难的亲友学生都尽力帮助,因此说他同情包庇地富反坏子女。学校迁到农村,在梁平平锦铺,他被两个学生抓去陪斗,学生捉住他的双肩飞奔急走,他倒地跌断了两个膝盖,被拖到了批斗现场。从此他成了跛足。1977年,他向学校提出申请回陕西老家投靠亲友。学校同意了,他回去不到半年,饿死在老家的窑洞里,终年84岁。
吴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因首倡比较文学研究且富有成果而被尊奉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和奠基人;因执教过多所著名大学且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而被公认为教育家;因对古典名著《红楼梦》独特的感悟、理解和诠释而领有“红学家”的一席之地;因创作了不少尚侠任气又温宛情浓的诗词华章而拥有诗人的桂冠。
---- 我的主页是天枫文苑:bluefires1.home.chinaren.com,是记载了本人多年的文学摘录精华,敬请光临!
推荐:值得一辈子去爱的女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