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kem(零度)
整理人: weiniduge(2001-08-14 13:29:25), 站内信件
|
一句话,西藏人的传统服装再贴切不过地体现了西藏的"天"合为一体的特点。这一特点既有审美性,又有实用性,一件宽大的羊皮袍可从遥远的过去一直穿到今天。
不必用太多文学化的语言来对藏服进行描述,如实的说,从早到晚一袭大襟长袍的藏人往往只穿一只衣袖,而将另一衣袖脱下来搭在肩上,或者将衣袖都系在腰间,这就是出于为适应"一天四季"的高原气候而形成的穿衣习惯。随着天气的冷热之变及劳作的需要而变。睡觉时还可当作被褥。可谓十分方便。另外,极其宽松的样式被一根结实的根带扎住,像一个贴身的大口袋,里面塞得下一大堆东西。甚至一个小孩,一只小狗。
但就算是在西藏境内,各个地区的藏服也有所不同。在我眼里,康巴女子的藏袍最为美丽。长及脚踝,色彩艳丽,里面是红色的立领襟衬衣,边镶金底彩绘锦缎,以及环腰肢的一圈长垂着的银饰和缀在耳上、挂在颈上的黄金,珊瑚,九眼石等,以致任何一个女子穿上这样的衣服,配上这样的饰物都会顿时变得美丽非凡。
还有僧装。无论是在闹市还净偏远热诚区,或云游或静默之中的那样一片绛红的色彩,无不与这里的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相契合。尤其是那些依山而建的僧舍,平项方形,红白相间,每一扇门和窗户或合或开,宛如经书上某些工整中带有细微之变的字样,当小道上走着三五个红衣僧人,微风拂着袈裟,犹如蝴蝶展翅,实在是美不胜收。
我在拉萨的帕廓街上,似乎无论何时都可以看到外国人。尤其是在那些价格低廉,具有西藏风味的小旅馆里的"散客",大多装束怪异,竭尽夸张之能事,或者长发乱卷,浑身披披挂挂,皱皱巴巴的衣衫没有一件我不嫌大。也有光头锃亮,皮衣马靴,很酷的神情中有着一份故作的冷漠。但更多的人喜欢穿各式各样的藏服。西藏男人斜襟镶金边的普鲁(音)短上衣;或西藏女子颇有风情的飘飘长裙;卫藏的,康巴的,安多的,可是似乎都没有西藏女子的那份健康与自然,不是拖在地上就是露出了难看的赤脚,有的甚至还系着满头小发辫。当然,也有打扮整洁,体魄健壮、轻装简囊,一副职业旅行者模样的年轻人。
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南韩人……在帕廓街上,似乎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而对于西藏人来说,他们统统都"哈罗。"帕廓街上的小商贩们指着那些真假难辩的古董,得意的说:"'哈罗"来了。全没有了。"
除了源源不断的旅行者和观光客之外,改革开放后还有源源不断的内地移民和民工涌入西藏。尤其以拉萨为多。这部分人带来一种持久而明显、广泛的变化。这种变化将拉萨这个过去清贫却知足的圣城变成了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生活相对舒适的世俗城市。且不说整个城市的面貌如何的日新月异,也不说那些不计其数的餐馆、饭店和娱乐设施,仅仅因为穿衣一项而覆盖全城的大大小小的时装商店,那些来自各地甚至海外的名牌服装,已经足以说明这点。有薪阶层和年轻人们,很善于接收外来的新生事物。在本地年轻人身上,可以看得出拉萨融入潮流的进程。传统的藏服或在改进中或以原来的方式重新盛行开来。但如今的藏服,尤其是在女式服装上,越来越体现着简便、适用、美观,并且更能够显示身体线条和自身的审美情趣。
当然,如果仅仅就城市来看,"衣"与"天"的关系似乎不太密切。更多的是社会和时代相关。不过城市在西藏不多,藏民族中的大多数人还是生活在广大的农区和牧区,也就是说,他们依然生活在与西藏的"天"密切相关的地域,所以在拉萨以外的藏人身上更多看到的还是"天"的影子,就像那飘过天际的云朵投在大地上的影子一样,分外清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