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曲径通幽 话题讨论>>事件探讨>>安默“关于黛玉之死的考证”

主题:安默“关于黛玉之死的考证”
发信人: shangege(鼓掌绝尘)
整理人: chocho.1(2003-06-02 21:11:57), 站内信件
关于黛玉之死的考证 。
安 默 


  蔡义江先生和梁归智先生在他们的著述中,对雪芹原稿黛玉之死的情节都进行了精密的考证,提出了明确的推想。蔡先生说,雪芹笔下的黛玉之死,与高鶚续书中所写的完全不一样。在八'十回后的原稿中,黛玉之死与婚姻问题无关。她既不是死于外祖母及其周围的人对她的冷淡厌弃,或者在给宝玉娶媳妇时选了宝钗,也不是由于误会宝玉对她薄幸变心;而是由于贾府被"抄没"宝玉被拘走,黛玉痛惜忧忿,日夜悲啼,终于泪尽而死。《红楼梦曲;枉凝眉》"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说的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后来获罪被拘系事,这一突然打击是促成黛玉死的主要原因。 25回脂批说"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贾府上下诸人"内当然包括贾母和风姐,所以贾母和风姐绝不会施"掉包计"来坑害黛玉。戚序本第3回的脂批"......绛珠之泪偏 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于,万苦不怨......",清蒙古王府本脂批"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无疑地证明黛玉最后是为宝玉"不自惜"、(即叛逆封建礼教)的行止所闻下的祸而流尽眼泪的。还有借阅过雪芹抄本《红楼梦》的明义为小说题的绝句中,曾用了因获罪被拘,因而不能保全"红粉青蛾"的石崇的典故,也可以证明后来宝玉是因为获罪被系而失去了黛玉。
  梁先生同意蔡先生黛玉不是因贾母而死的论断,认为"贾母(不但)不是宝黛爱情的破坏者,而恰恰是(他们的)护法神。一些研究者根据前八十回中一些表面现象断定雪芹原著八十回后也有贾母弃黛取钗的情节,实际上都属皮相之见,完全站不住脚"。但他认为蔡先生的"抄没"说也值得商榷。因为前八十回中透露贾府被抄景象极惨,宝玉在被抄以后不能够再回到大观园去"对景悼颦儿";"事实上黛玉死时元春尚在,贾家还没有大败"。黛玉乃是因当时"发生了类似于安禄山判乱的异民族的战争"宝玉离家从军,她"想林姐夫',日夜啼哭",又遭诬谤,"相思和受诬,眼泪还债而死"。他提出很多论据。一、前八十回中有好几处写到习射之事。荣宁二府的世荫本是武联。贾政曾让宝玉随贾珍习射,并说"文既误矣,武事亦该当演习";芳官要宝玉"操习弓马,学些武艺,挺身去拿几个反叛来";78回林四娘捐躯报恒王,"林四娘明射晴雯,暗射黛玉,正隐伏后来宝玉离家从军,黛玉"想林姐夫",眼泪还债,报答知己而死"。二、黛玉好哭,号潇湘把子,探春说"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345回"黛玉作《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正照应后来宝玉秋天离家,她因此想林姐夫,日夜啼哭,成了真正的'潇湘纪子"三、"第28回宝玉所作'女儿"酒令:'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是实拟,正是指宝玉离家从军(觅封侯)黛玉'想林姐夫'(守空闺)的后事";"酒底雨打梨花深闭门,梨谐离,宝玉离家从军觅封侯'也";从24回到28回小红贾芸手帕事件,"小红影射黛玉,芸红手帕情事影射宝黛的手帕情事"'"这些预演中插入宝玉遇见贾兰射鹿一节可能正暗伏后来宝玉办有骑射上战场之事"。等等。
  我觉得,由于《红楼梦》特殊的情况,对它做些谨严的考证和探佚的工作还是很必要的。正如周汝昌前辈所说:"没有探佚,我们将永远看不到曹雪芹这个伟大的头脑和心灵究竟是什么样的。"考证不是《红楼梦》研究的全部,但却是它的前提。即使出现一些不大负责的穿凿附会、猜谜索隐式的文章也不要紧;经过反复研讨,自然会水落石出。一些旧索隐派的意见不是没人再相信了吗?绝不能因噎废食,消沉下来。因此,为了使我们的推想更合理,更接近实际,我想把我读了两位先生文章以后的一些幼稚的想法提出来,供两先生参考,恳祈教正。
  首先我很同意两位先生"黛玉不是因贾母'掉包'而死"的看法,的确在前八十回的情节和脂砚的批语中,都找不到有关这方面的暗示或伏笔。在前八十回中,由于旧礼教思想的束缚,宝钗对宝玉总是若即若离;宝玉对宝钗也并没有超越亲戚妹妹的行动,并且极端反对金玉的邪说;黛玉始虽不无猜忌之心,但旋即释然。整个故事情节,并无玉、黛、钗三角恋爱的描写。以贾母那样熟谱世故,处事极为园滑的贵族家长,即有弃黛取钗之心,'也绝不会不投鼠忌器,冒宝玉生命的危险(观试莽玉不难测知),在黛玉未妥善处理之前,即鲁莽灭裂,悍然为宝玉迎娶宝钗。两先生与前人对此均有精详的论证,毋庸赘述。但也不能矫枉过正,把贾母看成是二玉的护法神,认为只是因为贾母未及明言而早死,才酿成二玉的恋爱悲剧。这样看,也是不符合实际的。林黛玉虽然是贾母的孤外孙女,但因为她性格特殊,"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看不起一般俗人,对当时人的一切习俗和好尚都置若阂闻,再加以她和宝玉那样毫无顾忌的恋爱方式,"贾府上下诸人(包括贾母)"是不会喜欢她的。他们对她的冷漠:是每一个读《红楼梦》的人都感觉到的。不能认为前八十回没有写到贾母、王夫人等人对黛玉有什么意见,便以为他们之间并无冲突。曹雪芹肯用曲笔,所谓"皮里阳秋"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他虽然没有写贾母、王夫人直接对黛玉表示什么意见,但他写了贾母特地给宝钗、凤姐等做生日,独不写给黛玉做生日,绝不是什么 "不写之写";写了宝玉想引贾母赞黛玉,贾母却"王顾左右而言它,"赞了宝钗,未必就是碍于薛姨妈的情面;写了元妃两次赐物,宝钗独与宝玉相同;写王夫人对黛玉的印象(觉得轻狂的晴雯象她)。这些也许都可以说是事出偶然,不足为凭。那么贾母两次给宝玉提婚呢?因为紫鹃一句戏言,宝玉闹的天翻地覆,二玉的心事她难道丝毫不觉?这不是明明说明她并没有"信定二人是一段好夫妻"吗?当然她此时也没要娶宝钗的意思,因为宝钗年龄比宝玉大两岁;娶宝钗也许是后来家道衰落时的降格之举。我们绝不能把作者的这些描写,看作是无目的闲文。总之,一部《红楼》,写的就是以二玉为首的叛逆者和封建统治思想的矛盾冲突,不能说这种冲突在为首者的身上反而没有表现。若果如此,黛玉也不会不断发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哀鸣了。事实上这正是黛玉天亡的根本原因。她是被贾府的软刀子慢慢割死的,她死时发生的不管什么事件,只是这种冲突的继续,促成她的死亡罢了。
  对蔡先生的黛玉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贾府被抄,宝玉被拘,痛惜知己,我同意梁先生的看法。这种说法,看起来颇合情理,但在时间、地点上都很难说得通。第五回暗示元春结局的《红楼梦曲·恨无常》说:"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证明贾府被抄是在元妃死后。而许多材料证实,钗、玉成婚是在元纪薨逝之前,黛玉夭亡更早,她怎么会是因贾府被抄,痛惜知已而死呢?据前八十回及脂批透露:贾府被抄景象极惨;而作为它的原型的曹家被沙,情况也不比它更好。其全部家产人口都赐给了曹频的后任隋赫德,后来虽拨回北京'的少数房屋,象大观园那样富丽的所在当然不能发还,贾府既然被抄,宝玉后来又怎能重回潇湘馆"对景悼颦儿"呢?这在情理上是说不下去的。即以蔡先生提出的主要证据而论,黛玉第一次见到宝玉即开始还泪,至死不干,所还之泪何止千百次?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前八十回书之甚详,脂批"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何以见得就是指宝玉不自惜(叛逆封建)闯了大祸一件事?明义绝句引用了石崇的典故,何尝不可解释为是泛指宝玉少年时"撰玉炊金"、"红粉青蛾"的繁华生活转眼已化为云烟(观"未几春"一词可知)?若谓用石祟典就是专指宝玉获罪不能保全黛玉,那么黛玉《五美吟》"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剧重娇挠"之句又是指什么呢?难道黛玉是骂宝玉不懂爱情,不重视"娇娆"吗?
  梁先生的宝玉从军,黛玉"想林姐夫"而死的设想,未免更离奇了一些。无论雪芹是否会在以后三十'回有限的篇幅中另生枝节,写到战争;即就事实而论,作为元妃的模特儿的曹寅长女之婿平郡王纳尔苏,当时就随皇十四子永提(同音)讨伐准噶尔,并未闻曹寅全家男丁从军效力之事,可见当时并没有旗籍官员必须全部从军效力的规定。宝玉乃贾府老祖宗的"命根子"平日爱如珍宝,养之内宅,偶一出门,都要派无数小斯家丁跟随,前拥后卫,唯恐有失。黛玉死时,他不过十六、七岁,既未袭爵,又无官职,有什么必要必须去从军?梁先生所举的证据虽多,但并无确凿的硬证。例如贾珍惜射,书中明明指出那是贵胄子弟为了酒食逐想出的花样,他们何尝认真地去习射。贾兰射鹿,不过是为了表明贾兰性格与众不同,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气昂昂头戴替缨,金灿灿腰悬金印"。芳官改名,也不过是为了刻划她爽朗富有男子气的性格。"潇湘纪子"、"秋窗风雨夕",以及黛玉的其他诗词,也无非是为了表达黛玉悲苦的心情与好哭的性格。以这些作为宝玉从军的证据,是很少有说服力的。至于"梨"谐"离"等恐怕更有些近乎猜谜了。
  那么黛玉究竞是怎么死的呢?我在阅读《红楼》时,偶然发现了一条脂批,觉得它很能提供一点消息,值得我们注意。77回王夫人在驱逐晴雯、芳官等以后,对袭人麝月等说: "今年不宜迁搬,暂且挨过今年,明年一并给我仍旧搬出去心净。脂砚在后面批道:"一段神奇鬼讶之文,不知从何得来。王夫人从来未理家务,岂不一木偶人哉?且前文隐隐约约已有无限口舌浸润之谗,原非一日矣,若无此一番更变,不独终无散场之局,且亦大不近乎情理。况此亦是余旧日目睹亲闻,作者身历之现成文字,非搜造而成者,故迥不与小说悲欢离合案臼相对。"这条批语,说的何等清楚。它明明告诉我们:此回后不久(时间-。就在明年)王夫人就要因为"无限口舌浸润之播(指前文袭人两次告密等)",力逼宝玉搬出大观园;并且指出:这个情节,乃"批者旧日目睹亲闻,作者身历"之事实,是写实;这样写,是很合乎情理的,"迥不与旧小说悲欢离合的窠臼相同"。
  如果这一推断属实,那么可以设想,紧接着就会是二玉两地。情牵,"一个枉自磋呀,一个空劳牵挂"黛玉"泪尽天亡"'宝玉"对景悼颦"诸章。脂砚在另一处透露的《十独吟》,也许就是此时黛玉发泄内心孤独悲伤之情的作品.
  这样的情节发展,是既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也与前半部后十数回的情调气氛相一致的。试想根据前半部后十数回的情节,大观园中"大故迭起"绣春囊、入画、司棋等事件连连发生,王夫人亲自出马,驱逐了晴雯、芳官,已盛怒到极点,岂能说说了事?迫迁之举是势所必然的。而此时大观园景象已早非昔比。宝钗早已见机而作,自动搬出;迎春已嫁,紫菱洲一片潇索;湘云婶母管束甚苛,也不能常来。整个大观园,就剩下探、惜、李纨、黛玉四人。宝玉搬出,究系防闲何入,给谁难堪?以黛玉之慧,安能浑然不觉。兼以知音人杳,往事成尘,'孤馆独处,万绪索怀,病情安能不急剧恶化,终至泪尽而死?总之,根据上述材料,我觉得黛玉并不是死于一次突发的事件,她的死,是她的叛逆性格与贾府那个封建环境不断冲突的必然结果,只要把前八十回的有关情节联系在一起来看就不难明白,宝玉的被迫搬出大观园,不过是这一冲突的高潮罢了。
  两位先生说,根据曲子《枉凝眉》和脂批"对景悼颦儿",证明黛玉死时宝玉根本不在贾府,所以才一个在家里枉自嗟呀,一个在远地空劳牵挂;后来宝玉回来才"对景悼颦儿"。这也未必然。宝玉既然迁出,内外有别,自然不能象往日一样与黛玉朝夕相处,耳鬓厮磨,咫尺天涯,日近长安远,怎么不能一个磋呀、一个牵挂呢?若说当时宝玉没离开贾府,日后就不能对景相悼,那么迎春嫁时,宝玉尚未搬出大观园,为什么又能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去徘徊凭吊,写出"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茬荷红玉影"的感伤词句呢? 这样的结局,是不是就不如因重大事件而死重要深刻现实呢?我看也未必。一部《红楼》写的无非是家庭琐事。前八十回中金钗、二尤、晴雯等种种悲剧,何尝不是由于家庭矛盾冲突所造成?曹雪芹的伟大,正是由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了种种无法避免的人间悲剧,看到了封建统治思想无时无刻不在温情脉脉的面纱下,摧残着一切美好的事物。 



----
不见无陵豪杰墓
无酒无花锄做田



且听风吟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