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issmmi()
整理人: icesnow1216(2001-07-31 14:39:05), 站内信件
|
[转载]闽南游记
渐渐地,海面近了。海如同一面镜子,平静无波地舒展着。夕阳下,点点金光闪耀。一块块围海而成的养殖场棋盘格子似的散落着。 这是我第一次到这遥远的东南沿海。看看手表,还有十分钟。 还有十分钟, 终于,飞机停落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
就这样,风尘仆仆的我,疲惫的流浪者,终于看见了港湾。
桑莲法界 --- 泉州开元寺
我们来到了泉州。这个拥有千年文化历史的古城。这个古老的城市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此,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兼收并蓄的结果便是各大教派在这里都有它们的一席生存之地。开元寺是泉州佛教第一大寺。进了山门后,便见一宽敞的庭院,古老高大的榕树下是整齐的佛塔。大雄宝殿的匾额上,果然是“桑莲法界”四个大字。这四个字与众不同,因为一般的寺庙里都写着“大雄宝殿”。
那个典故,仿佛看见了那和尚神奇的袈裟罩住了这块桑园。从庭院右手一道小圆门进去,便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这里似乎是寺庙的后花园,各种树木葱葱茏茏。几位老太太围坐在一株果实累累的桂圆树下,正唱着歌呢。远处一座高塔,竟然已是月芽初升!此时天已黄昏。琉璃瓦的寺庙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分外庄严肃穆。一位僧人和一位游客安坐在榕树下的石桌旁,喁喁低语。阳光透过枝繁叶茂的榕树,洒落些须光斑在他们身上。
一阵风吹过,卷起庭院里纷繁的金黄的落叶,有如女孩随音乐旋转时裙裾划过的美丽的弧线。阳光正好落在那里,如同追光灯,聚焦出一幅定格的特写。夕阳把一切都镀上一层金黄,如同一帧泛黄的旧照。于是我忽然有了些感慨。前世今生。想起了席慕容的诗:为了与你遇见,我在佛面前求了一千年;阳光下慎重地开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道教胜地 --- 清源山
从开元寺出来,赶到清源山时,天色已见晚。售票处的工作人员已经下班,倒让我们可以随意闲逛了。清源山是泉州的道教胜地。最著名的便是老君岩了。不过,老实说,那老君一点不是传统印象中鹤发须眉、清瘦矍铄的模样,反倒更象佛教里乐呵呵、胖乎乎的弥勒佛。
夜色中的清源山给我的感觉并没有象朋友所推崇的那么好,在我看来似乎和青城山的风格差不多。直到我们沿着山道走了一小段,来到石中居。
一块突兀的山岩上刻着遒劲有力的三个大字:第一山。旁边的摩崖石刻在昏暗的夜里虽然看不清楚,浓厚的文化气息却立刻扑面而来。此后上山的路便是密林间的青石板小道,尽可体验曲径通幽的妙处。我立刻喜欢上这个地方了。可惜此时天已经黑透,没有时间再往上走了。我甚至很遗憾不能攀登到清源山深处,充分领略山的妙处,寻访绿野仙踪。我们开始返回山下。
四周非常安静,除了我们整齐的脚步,只听见蟋蟀的叫声,还有蛙鸣。我的心动了一下。抬头,便见着半盏圆月在层层叠叠的松枝间或隐或现。极远处,是那个灯火辉煌的属于人间的城市。
妈祖发源地 --- 湄州岛
第二天一早,我们从泉州出发,经福厦高速,到莆田,然后折向海边,到达文甲码头。准备由这里登上湄州岛,感受一下妈祖文化。因为有台风警报,所有的小机动船都泊在港里,没有出海,正随着波浪起伏、飘摇不定。再看晴空万里,湛蓝如洗,浮云朵朵,哪里象有台风要来的样子?真是糊涂了。班船是11点。还有半小时。我到码头广场对面的小庙里看看。
小庙里自然供奉着妈祖。看上去是刚翻修不久,无论雕梁画栋还是横梁上的匾额都是簇新的。庙里老者很热情地抬过长凳,招呼我们坐下,然后和我们聊上了。原来,这个小镇是妈祖的出生地,现在镇上还有妈祖的后人呢。
“妈祖有小孩吗?”我诧异地问。心想这帮后人倒是挺本分,没有打着老祖宗的旗号脱贫致富,招摇过市。
老者摇摇头,说:“都是她侄儿的后代。传说妈祖婚后,在墙上画了一张床。她每天就进到墙里睡在床上,她丈夫没法进到墙里。所以他们没有小孩。后来,妈祖在观音菩萨接引下升天了,她丈夫也作菩萨啦。”说到这里,老者指指远处,湄州岛对面的海里有一座岛。“就在那岛上,供着妈祖的丈夫呢!妈祖在湄州岛,两夫妻遥遥相对。”
真是不可思议!难以想象妈祖和他隔海相望,会是怎样的感觉!
湄州岛是闽南妈祖文化发源地。妈祖庙是岛上最负盛名的所在,香火一直很盛。尤其每年到妈祖诞辰日,不少海外同胞都赶来此地进香。站在山门处,远望去,妈祖庙殿阁重重,映衬着高远的蓝天,气宇轩昂,尉为壮观。山顶巍峨的妈祖塑像在蓝天下,格外高大而超凡脱俗。妈祖庙大殿朝天阁是典型的闽南特色的庙宇,屋檐的四角向上翘着。稍微有些暗的屋里香烟袅袅。屋子正中是一个天井,一束阳光正直射而下。
鹅 尾 海 滩
从妈祖庙出来,我们来到了鹅尾山景区。鹅尾寺建在一个小山丘上。从这里回望,鹅尾海滩全景尽收眼底。此刻正在涨潮,层层波浪向着长长的金色沙滩不歇地推进,海中的礁石便被白色的浪花包围着了。
鹅尾海滩的美妙之处不止是远观。近玩时才能完全体会。一踏上松软的沙,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扔了鞋子和背包,赤着脚,一路呼啸着冲下沙滩逐浪而去。还在涨潮呢。海水仍旧执着地向着岸边席卷而来,一重重,带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疏疏落落的游人散布在长长的海岸线上,整个海滩十分空旷、宽敞。<br>
身后是绵延幽深的小树林,前方,是湛蓝的海。高远的天空下,远处,鹅尾山的岩石傲岸挺立,几只海鸟舒展着洁白的羽翼,在浪涛间追逐、嬉戏。风卷着浪,浪携着风,仍然向着岸边进发。
体 验 闽 南 文 化
到泉州,天已经黑了。吃过晚饭,来到了泉州的文化公园。这里是最能体会闽南文化的地方。
果然,几株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下,掩映着一个华灯溢彩的戏台。丝竹之声中,几个穿着旗袍的女子正软语呢喃地清吟慢唱。戏台前的小广场上是一排排的石凳,疏疏落落地坐着些老泉州。还有些人则在旁边的榕树下,石桌上泡着功夫茶,一边举着小茶杯浅饮慢酌,一边和着音乐摇头晃脑,很是陶醉。
“真是不可思议!”我不由感叹。在这经济发达的都市里,居然也会有此等悠闲之地。
阿姨告诉我们,这是泉州的地方戏,都是用闽南话唱的。而且没有男人上台,男角都是由女子装扮。这倒新鲜,一般传统戏剧,比如京剧,都是男人的艺术,花旦都是男扮女装呢。
看来各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甚至文化背景不竟相同。真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天空中飘起了若有若无的蒙蒙小雨,这并没有影响人们的雅兴。听着雨丝落在榕树上发出的轻柔如同叹息的声音,看着台上红红绿绿的女子,在这悠闲的氛围中,时间仿佛消失无痕。我又一次迷失了,仿佛回到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古老年代。
闽南名寺 --- 南普陀寺
翌日,我们来到了南普陀寺。这是闽南最著名的庙宇,果然人气极旺。山门外是占地很大的放生池,水塘对面可见高楼大厦和各种广告招牌。一边是红尘,一边是方外之地,这倒是有趣呢。
进了山门,沿着一重重殿宇走进去,便见到正殿后面山上的摩崖石刻。高高低低,几乎所有的山石上都刻满了大大小小的题字。浓浓的佛教文化扑面而来,阻挡不住。趁着朋友去烧香的工夫,我到旁边的一所佛学院里逛了一圈。此刻我眼中的和尚们不再可笑,而是在追求一种严肃认真的信仰了。甚至,我能感受到佛祖当初在菩提树下冥思苦想时所承受的那种灵魂的煎熬,以及彻悟后达观宁静的心绪。
海上花园 --- 鼓浪屿
鼓浪屿不愧是海上花园。放眼望去,满目苍翠,各色花朵在大片的草地中盛开着;彩色的海滨小路依着绵延的海滩而建,整齐而宽敞。
朋友凭着记忆,用考古的热情打探了一番,终于发掘出一条最近的小道,直取岛上最高处--日光岩。
也许是因为台风吧,虽然是周末,一路上却没有见到多少人。各种植物郁郁葱葱,在这里尽情展现着勃勃生机。如果不是高大的椰树提醒我这里已是南国,我真要以为自己身在成都的植物园里了。想象中的鼓浪屿应该是公园似的,一幢幢别墅专供游人休憩。所以当我发现岛上居然还有居民时,真是很吃惊。小道两边不时闪现出高大的铁丝网,里面是宽敞的庭院和小洋楼,有如一座座庄园一般。 待到终于站在日光岩顶处时从这里望出去,江对面的厦门岛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正是华灯初上时侯,霓虹灯在渐渐减弱的天光中不是十分醒目,但是都市的繁华却在那片水泥森林间展现无遗。转过身,便是刚才上岛前看见的那个小岛和天然良港,不时有快艇在海面飞过。再看看脚下的鼓浪屿,大大小小的房屋挤挤挨挨,而且多是欧式风格。靠近码头的地方,居然有座尖顶穹隆的教堂。不远处,居然有个宽敞的绿草坪的足球场。
“是不是很美?”朋友问我。 “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房子和居民,就更棒啦!”我说。“我还是更喜欢普陀山那种海外仙山的风格。”
后 记
但是,在这个太阳初升的九月的早上,看着阳光透过窗帘,浅浅地照着,我忽然有了种聚散无常、人生如梦的感触。 甚至,我感到我的灵魂已经和我的身体分开。仿佛还在夕阳下开元寺漫步,还在鹅尾松软的沙滩上逐浪,还在鼓浪屿听海。 也许就是这种灵魂与身体暂时的无法统一让我感觉一切都陌生了,陌生到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身处何方--灵魂的缺失让我无法体会,无法感受。
于是,终于,第一次,我想起了在那遥远的异乡,曾经执子之手。想起了那些温柔的夜晚和温柔的梦境。然后,我翻开了《永恒的涅磐》,开始阅读。那是我们在泉州逛书店时买的。书里有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不过是一座桥梁,唯有通过它,人才能达到他的目的地,而在桥梁上为自己建屋则是不明智的。
是啊,人永远是漂泊的水手,在茫茫大海上,不断修整自己的航线,不歇地开始一段又一段的历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