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violet_0(飘)
整理人: moonjj(2001-08-21 18:13:25), 站内信件
|
自从卫慧等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把文坛给震荡一番后,关于七十年代的议论就不绝于耳。还在上学的时候,总想什么时候关于七十年代人的评论被排上日程。现在看到了,听到了,却感到有些突兀.。但无论对这一代人是贬是褒,能有这么多人关心七十年代人的成长,并作为一个单独的群体加以关照,足见它是有一定广泛性的。对七十年代人进行分析,发现一个时代的印迹,看看我们能担起多重的担子,或者丢掉了多少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后的方向又应该如何,这大概是当前这种评论的意义所在。讨论之后,人们对七十年代人的认识和七十年代人的自我再认识会比较清晰地显现出来。作为一个准七十年代人,我想试着琢磨我们这代人,或许也能代表还在沉默的大多数。
把七十年代人作为时代人加以关照,是合情合理的。原因很简单,我们中大部分从识字之始到完成整个学业,再到参加工作,正是中国从文革中走出,以全新的面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这二十年不断变化的各种热潮,使七十年代人有同样的语言河流,使我们的成长都深深印上了时代变革的标记。这二十年的变革的意义会随着历史的进程显得格外注目。七十年代人也迟早会成为引起历史关注的一代。
现在人们把1970到1980年这十年间出生的人称为七十年代后,但在七十年代后中也应该有前后之分。一批七十年代初出生的人在生活经历上与六十年代末出生的人极为相似,都是在读书求学、当兵下海的过程中经历了从粉碎四人帮到确立走市场经济道路的风风雨雨。从有点模糊的唱文革时确立的那首国歌到现在对流行歌曲的不感冒,从看《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到着迷于《武松》、《少林寺》的拳法,再到《红高粮》和好莱坞大片,大体上从有记忆起,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开始变得“港气”了。这使我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时代背景显得更为宽阔。而稍晚出生的七十年代中后期的那一批人显然对审判四人帮和儿童节免费看革命电影没有什么印象。我们可以称为后七十年代人。我们对时代变革的新气象是基本全盘接受的,不象前七十年代人还有点羞怯,但对文革后的人人自惟没有太多印象。相比较,前七十年代人对六十年代末那些大哥大姐的一些观点不感到陌生。而后七十年代人则与八十年代出生的新人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八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这十年对处于懵懵懂懂求学的人来说,是奠定思想基础的时期。这十年间,中国正在从一个噩梦中醒来,无论是宣传导向还是生活水准,都较之以前有了全方位的改进。但历久弥坚的程式化的思维模式还在时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七十年代人有别于又红又专却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的老大哥,也被拒于八十年代那种又酷又俏的风格之外。这一时候的人,处于历史交汇的十字路口,处于矛盾转折的节骨眼上,处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难堪境地。是在封闭与开放、传统与变革交汇时激起的一股浪。思想象在夹缝中的有点不起眼的野草,没有姿态,却十分韧性,总想保持自己的纯净和磊落;生活象正在充气的国产轮胎,正出口的国产羊毛。对洋的不会全盘照搬,对过时的,也想坚决改造。
有人说我们有点嗲,那让人觉得有点嗲的个性,其实是缘于心灵深处的寻梦与梦断后的呐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