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arfield_liu()
整理人: kendya(2001-07-31 10:01:39), 站内信件
|
同济大学机械学院徐志新副教授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师长,同学们对他很钦佩,说他学 术水平很高、人也很好,可是……老天没眼!有人说,好人遇到的危险比较多,有什么 危险总是冲到第一线,当然……而且徐教授好像生前还有预感。
在发生事故的前一天晚上,一个安徽太湖籍的学生在实验室上机,突然机器死机,徐 志新副教授也看到了。太湖籍的学生无意间说死机没什么大事,而徐教授突然说这如 果是龙门吊时死机那就是大事。果真第二天就出了大事,徐教授罹难了。
该太湖籍的研究生由于没有买保险,老师不让他去,结果幸免。
另外一个老师由于跟其他人关系处理不好被排挤,因而中途退出了该小组,结果也幸 免。
还有院长第一天去了,结果很顺利,说第二天他就不用去了,结果也幸免。 带队的教授由于前不久摔断了腿,没法上去,结果亦幸免。 两个博士后,一个刚结婚不久,另一个刚从张家界乘飞机赶回来结果出事,如果他是 乘火车的话,他就赶不上了。 同济共牺牲9人,其中4人是工人,5人为知识分子。
此次沪东造船厂龙门吊事故中,同济大学机械学院研究工机专业液压方向的两名博士 后也不幸罹难。其中方旭东同学是吉林工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刚刚在同济读完博士 后……
方旭东同学曾就读于吉林工业大学工程机械系8917班和吉林工业大学研究生部96博士 生班,后来同济继续攻读博士后。
方旭东博士是国内第一流的工程师,他所在的实验室是也是升顶方面全国一流的实验 室。他历经了考试的磨难,眼看就要走出同济校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却…… 他的E-mail地址是:[email protected],可是这个信箱现在永远也不会再被打开了,因 为它的主人已经永远的离我们远去,我们多么想通过网络再向他问一声好!
=========================================================== 沪东事故分析
根据新闻报道级网上网友的消息和评论,对此次事故应能得出如下几方面的共识: 1.上海电力建设公司作为总承包商应具备相应的资格,从各方面资料来看,该公司在 资格上没有人提出问题。但由于该工程项目被电力建设公司转包,这种行为不知是否 合适,但被转包单位的资格成为主要问题。据说大力神公司没有这方面的资格。因此 为什么这家公司能够得到这个项目的合同值得认真追查。
2.同济大学,各方面的新闻可以证实,牵引或称顶升工作从前一天就已开始,出事的 当天早晨还向上提升了一段距离,此间在数十米的空中停留了一夜,经过如此检验, 其工程的方案和设备质量不应该有任何问题。
3.沪东厂,作为发包方,在确定承包商后,其地位应属退居二线,其职责是在场内为 总承包商提供支援和帮助,并服从总承包商的命令。
从上述三方面我们可以推断出:上海电力建设公司作为总承包上拥有在此项工程中的 最大权利,同济大学应该是其聘用的专业公司,主要是提供技术支持,从同济不幸牺 牲的人员看,确实具备了专业水平,而同样不幸的几个总承包商的人员则是临时聘用 的民工。本人如此说并不是认为民工的命就比不上博士的命值钱,这样说的目的是要 强调,干革命不能仅凭热情和玩命,专业知识的获得直接看好象仅仅来自书本,但这 些书本中的内容是多少前人总结的经验,甚至是某些人还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从这点可以看出,总承包商的人员资格是该项工程中最大的薄弱点。从本人小时候就 听说起重工是一个技术十分复杂的工种,到8级工是所要求的力学知识不亚于工科大学 生的水平。不知如此重要的工种会被承包商如此轻视,实际上在上海有很多富有经验 的老工人,虽然雇请的价格高一些,但与多达几百万的合同额相比能算什么呢?
工程项目决不能有侥幸心理,这次没出事,就狂赚一笔,但如果出了事,后果就是现 在这样。
==============================================
我是一名上海电力建筑工程公司的职工,所以我知道这其中的许多黑幕!!!现在我 要大声的说出来。沪东厂的工程开始是交由我们公司来做的,因为我们公司在这些大 工程上是很有经验的,但是头头们为了好处费又将工程转包给大力神建筑公司,而大 力神建筑公司好象又将工程再转包给了一个不知名的小建筑公司,其中的职工没几个 有施工证书的!其中存在不可告人的秘密我想大家也是一目了然了吧!我为公司领导 的可耻行为深深的感到羞愧!!!是他们害了这么多的人命啊!!!
=================================================
如此重大结构,发生小车与缆风相碍情况,显然是设计上的重大失误,在事实面前又 草率的决定放松钢丝绳,不知是不是出于领导都在场怕庆祝活动推迟等原因,当时完 全可以停止顶升将横梁放下,等问题解决后再实施。据一般设计规定,钢丝绳安全系 数至少也要5~8倍,但放松单侧钢丝绳,另一侧仅缆风的偏心力就很大更容易失稳,当 时还不如将两侧缆风都松掉。
同济大学应该反省,多采纳各方意见,施工单位许多人具有丰富的现场经验,施工方 案多种多样,集思广意,这方面同济有些教授及学生作的非常不够。我是一名施工技 术人员,现正从事桥梁建设,我在建的桥梁就是同济毕业学生设计的,同济人对我们 提出关于本桥一些合理化建议总是置若罔闻,惟我独尊,好象我们有意刁难,其实很 多问题仅是从施工安全及方便出发,根本不影响主体受力,但设计方总是拿会影响受 力来抵制,根本不容商量。完全将施工单位人员的安全置之度外,我为同济培养学生 的方法感到悲哀,你们是否清楚施工单位也需要安全,而你们却将他们的合理要求当 作无理取闹.
===========================================
就 上海龙门吊事故死者包括两名同济大学博士后 发表评论
此次沪东造船厂龙门吊事故同济大学在现场一共去了11人,9人再也没回来了,其中教 师4人,工程师一人,博士后2人,实验工人一人。事发时都在龙门塔吊上的控制室 里。前几天在实验室还见到他们呢,现在想起来还很伤心。
这次事故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但现场操作人员的麻痹思想肯定是有的。想一想,同 济大学的液压顶升项目取得了无数的成功,从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100多米的天线到上 海大剧院的屋顶,再到北京西客站的屋顶,一一成功。就说这次这个项目,头天还很 顺利,事发当日大家还准备下午欢庆胜利,连剪彩都准备好了,胜利的横幅都已挂 出。可以肯定技术上没有问题。
同济活着的两人,一个是现场总指挥邬建中教授,另一个是项目总负责徐鸣谦教授 (也是同济大学机械学院院长),怎么他们也不提醒一下,塔吊控制室干什么要有9个 人。为什么当时只松一根钢索(顶升过程由4根钢索拉住,从常识来说,如果要松钢 索,应该对称的松开两根),导致塔吊失去平衡翻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