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jilie(奇也)
整理人: hotdragon(2001-08-18 02:03:42), 站内信件
|
一“吐”为快
走在广州大街上,少不免会见到当年豪放派诗人的追随者,以一“吐”为快的潇洒动作,把口中的浓浓的痰来个物理上的平抛运动,利用惯性把让痰从口中铿锵吐出,速度之快,怕吃了禁药的本·约翰逊也比不上,大有出膛子弹之快。
只可惜世人只知道怎么去投一块冷冷的铁饼,沉沉的标枪,却不明白一“吐”为快之快感,所以“吐”没有被列为奥运项目,要不然中国队金牌决不会落在俄罗斯之后。外国人非常现实,奥运会玩什么,他们就玩什么。所以很少有人玩一“吐”为快。而中国不然,要个全面发展,管它奥运不奥运,爽就行了。爽也爽出成绩来,女足先发展一步,亚特兰大就捞了块银牌。说不定某一年有个叫萨其马的奥委会主席认可了一“吐”为快运动,中国队又添好些金牌了。
中国人向来重视传统,尽管龙舟也没有被列为奥运项目,但大家在吃粽子时也不忘在河上划啊划。这就是中国的国粹、传统。因此看来,国民们都很怀旧,enjoy yesterday。于是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甚广。当中一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有着耐人寻味的震撼力。无奈中国的方块字同音不少,“谈笑”被当成“痰笑”传诵。很多自命是“鸿儒”的人生怕别人不知道其是“鸿儒”,便以“痰”来证明,狂吐不止,因此,一“吐”为快成为了“国粹”。
中国学习向来讲究榜样,“榜样”这个词看来也是谐音构词法,就是“绑起来让人看看模样。”李鸿章因为过大于功,自不然死后被人绑起来骂,既然绑起来了,少不了成为榜样。一百多年前他在白金汉宫游玩时,也不忘发扬“国粹”。当着英国众大臣一“吐”为快,当时英国正想变中国为其殖民地,对李先生的“爱国行径” 大为不满,咬牙切齿,怒目相迎。这也算得上是李鸿章在历史上唯一“爱国”的举动了。想不到这件轶事的追随者特多,今天为发扬“国粹”而以“吐”为快的人把“吐”的动作修饰得有形态、有气质、有质感。达到的很高的“爱国”境界。而我却没有这般高觉悟,佩服得五体投地。
台儿庄战役后李宗仁成为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抗日民族大英雄,一时间成为中华民族之偶像。五十年前Mr. Li到白宫演讲,为一展威风,他又把中国之“国粹”一“吐”为快当众演绎。美国人定然没有Mr. Li这样高领悟,所以惊愕得把口张到可以吞下一个西瓜,只恨不可一马上学习一下“吐”的美态。于是只好报以不冷不热的笑声。一“吐”为快的“国粹”在现代得以发扬,还真得感谢这两为在异国他乡“传教”的李大人。
近年“国粹”的宣传者人数直线上升。国内兴起什么全国民健身,甲A甲B虽然球踢得臭,但“爱国情操”发扬到了顶点。球迷们尽管被输了又输的比赛而气得半死,但见到球员们一“吐”为快之发扬“国粹”表现,也感到值回票价。不少外国球队没有看中中国球员的技术,但被其伟大的爱国思想感动,因此他们不惜花点钱买一两个回去做替补来感化别的领悟不高球员,马明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但说到一“吐”为快的先驱还不得不数范志毅和郝海东,在英伦和泰国两人都“吐”出了名气。舆论常常抨击球员没有爱国精神,并不见得。近年来不少后生有为,英雄出少年,练得一口连珠“吐”。好比张玉宁一场比赛下来,让镜头捕捉到的一“吐”为快之“爱国举动”就不下十次。这也有助于人体水分代谢,保持体能充沛。开始不明白中国足协在海埂为什么要搞个形式主义的升旗仪式,原来不是只为提高球员的“爱国”思想,还有助于体能,一举两得。现在取消了十二分钟跑,大快人心。在我看来,要搞个一“吐”为快的训练也未尝不可。说不定可以“吐”出个比肯尼亚人还有耐力的家伙。
外国人也开始意识到中国人“吐”出一片新天地。民族素质愈“吐”愈高,个个人长得不像史泰龙就像阿诺斯瓦辛格,一大堆“职业特工”或“007”威胁世界和平。所以他们开始阻止中国人到处发扬“国粹”了。国外大酒店中一般的告示牌使用本国语言加上英文,中国人地位特殊,只有一块牌用中文刻下“请勿吐痰”。这好比美国要搞“战区防御系统”,各国谴责。中国人的一“吐”为快也少不了要招老外反对。
一“吐”为快的“国粹”发展速度之快简直令人刮目相看。小布什也畏惧三分。再想一下,要是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干得上“吐” 的发展水平,那中国也要派架侦察机去珍珠岛撞他美国的飞机了。
---- 我笑——奇也
我笑,笑阎世铎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怒气,笑国家队的球员当他放屁,笑韩国队找个弱对手练球20多年。
我笑,笑奔驰旁边的奥迪,笑奥迪旁边的夏利,笑夏利旁边的单车,笑单车上的我。
我笑,笑那些笑得无内涵的人,笑那些妖艳与臭美并重的女人,笑那些见到臭美就瞪大眼直流口水的男人。
风海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