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haozhi4(宏歌)
整理人: kaiyun.lin(2001-07-26 19:58:08), 站内信件
|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1)
尤惜阴居士曾说,《了凡四训》是奉行《感应篇》与功过格的事实。了
凡先生所用的功过格,我们在《德育古鉴》里刊出来了。《德育古鉴》就是
一部功过格的感应录,完全是依功过格而编的,不但教我们修行,且加强我
们的信心。《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一篇是补充《了凡四训》没有说到的
地方。都是于世道人心很有利益的好文章,我们同样把它当做宝典来受持。
读过之后,自己更应当深深的反省、检点。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社会,必须
认真修学,才能趋吉避凶,转灾祸为吉祥。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
必高等。
俞先生是明朝嘉靖时候的人,跟袁了凡先生是同一时代。嘉靖年间,国
家做了不少事,佛教里也有一桩大事,就是《方册大藏经》的刊行。从前《
大藏经》都是折叠的本子,诸位在寺院里所见,诵经拜忏时用的「摺本」。
古代经书都是摺本。用线装订的,就称「方册版本」。第一部方册版本是嘉
靖年间编印的,这一部藏经就称《嘉靖藏》。嘉靖是指年代;憨山大师-德
清和尚,发起主其事;编辑地点在金山,所以也叫做《金山藏》。经书从摺
叠本转为线装本,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是佛门里的一桩大事。最近出版的
《中华大藏经》第二辑,原本就是《嘉靖藏》,在台湾重印。这部藏经流传
到现在有五百多年了。国家跟佛教界,都有这样的盛举,因而感应道交的人
也特别多。
江西有一位俞先生,名叫都,字良臣,多才博学-书念得很好,很有学
问。『十八岁为诸生』,诸生就是秀才。『每试必高等』,可见他确实有聪
明过人之处。
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馀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
口过。行之有年。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
子。甚聪秀。左足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于里中。遂失去。不知
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公潦倒终年。贫
窘益甚。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
这一段说出他壮年时非常潦倒。年岁老大,家境也不好,靠著教书为生
,当时称为「私塾」,当然学生也不多。在这个时候,他与同学十馀人『结
文昌社』。『同庠生』就是同年进学的同班同学。「文昌社」就是结一个社
团,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实行《文昌帝君阴骘文》,依照文昌的教训
来修学。
现在印的《安士全书》上半部,就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古代读书人
,普遍重视这一篇文章。童子在七、八岁时,家长或是老师就教他背诵。《
印光大师文钞》里还嘱咐我们,家里有子弟到了上学年龄的,就应当教他背
《阴骘文》及《感应篇》。这确实有好处。这两篇文字都不长,《文昌帝君
阴骘文》只有一千多字,《感应篇》也是如此,都是简短的文章。
「文昌社」的同学力行《阴骘文》,遵守文昌帝君的遗训。《阴骘文》
里,对于惜字纸、放生、戒淫、戒杀、戒妄语等,都说得很详细。
『行之有年』。他们自结文昌社起,在一起修行,过了很多年。俞先生
『前后应试七科』,经过七次的考试都没考中(从秀才考举人,始终没考中
)。生了五个儿子,其中四个夭折了,剩下老三,也丢了。老三是最聪明的
,八岁那年在外面玩耍,失踪了。四个女儿,死了三个。俞公共有九个儿女
,除了失踪的儿子之外,眼前就剩一个女儿,他的妻子在这种悲痛的情况下
,两眼都哭瞎了。
『俞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俞先生的家境越来越困难。『自反无大
过』,自己反省,好像没有做过什么大恶事,为什么老天爷给他这样重的惩
罚?似乎上天都没有保佑他。
年四十外。每岁腊月终。自写黄疏。祷于灶神。求其上达。如是数年。
亦无报应。至四十七岁时。
『年四十外』。每年腊月三十,是民口风俗祭灶神的时候。灶神爷将往
上天,把这一家人的善恶都给玉皇大帝报告。所以,从前供养灶神的对联是
「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他自己每到这个时候,便写一篇疏文,托灶
神爷带到天帝那里去。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感应。直到四十七岁时才有
了感应。
除夕与瞽妻一女夜坐。举室萧然。凄凉相吊。
「除夕」就是腊月三十。从这几句,足见俞先生家境多么凄惨!
忽闻叩门声。公秉烛视之。见一角巾皂服之士。须发半苍。长揖就座。
口称张姓。自远路而归。闻君家愁叹。特来相慰。
四十七岁那年,腊月三十的晚上,他正与妻女枯坐凄凉相吊的时候,忽
然有人敲门。他点蜡烛开门,看到一个人,『角巾皂服』。从前角巾是一般
隐士用的,它不是一顶帽子,是一块方的布,扎在头顶上,这叫角巾。修道
之人往往也是这种打扮。「皂服」,「皂」是黑色。穿著黑色的袍子。『须
发半苍』,看年岁大概总有五、六十岁了。『长揖就座』,很有礼貌,向他
一问讯作揖,就坐下来了。介绍自己姓张,从远路而归,走到你家门口,听
到你家里有愁叹的声音,特地前来慰问。这是说明来意。
公心异其人。执礼甚恭。
俞先生见到这个陌生人,心里也感觉得很奇怪,但是看看他的仪表谈吐
,又好像很不平凡,所以对他非常恭敬。在这种潦倒的时候,世态炎凉,那
里还有朋友来慰问!尤其是腊月三十晚上,家家都团圆,谁有空闲到你家来
慰问呢?在这个时候有个人来慰问,当然心里非常感激,所以对他很恭敬。
因言生平读书积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且以历焚灶
疏。为张诵之。
他是满腹的牢骚,自己确实是有才学,可是一直到这么大的年岁-四十
七岁,『至今功名不遂』。那时的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是功名,「学而优则
仕」。有了功名之后,靠国家的俸禄才能养家活口。读书人要是考不取功名
,家境很清寒,没有一点基础,相当之苦。从这里我们能看到俞先生很苦,
而且遭遇到种种不幸。他就说出自己生平读书与行持,好像都没有什么大过
失,为什么到现在功名不遂,妻子不能保全,儿女夭折的那么多,衣食不继
,生活都成问题。同时又说,这些年来,每年除夕都在灶神爷前焚疏。他所
写的疏文都还记得,把疏文的意思说给张先生听听。
张曰。予知君家事久矣。
张先生说,我对你家里的事知道得很清楚也很久了,你不必再告诉我。
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恐受罚不止此也。
这一段文的意思,是《四训》里没有提到的,必须要补充。这些事不只
是袁了凡一个人,俞净意先生也遇到了。一位遇到云谷禅师,改过自新;一
位遇到灶神,一样把命运改转过来。张公说,他的『意恶太重』,读书积行
,『专务虚名』。他自己每年在灶神面前所焚的疏表,都是一些怨天尤人的
词句,没有一点悔改的意思。这是亵渎上帝!恐怕上帝给你的惩罚不止如此
。可能还有更重大的灾难在后头。
公大惊曰。
俞先生生平所为没有别人知道,这个陌生人怎么会晓得?经他这么一说
,心里很惊讶。俞净意公遇灶神记(2)
闻冥冥之中。纤善必录。予誓行善事。恪奉规条。久矣。岂尽属虚名乎
。
俞先生听了张公所云,并不服气。他说,「我听说冥冥之中,都有鬼神
监察,很小很小的善,鬼神也知道,我这么多年结文昌社,与同学们立下誓
愿,力行善事。文昌社里订的规条,就等于戒律一样,大家都要遵守,我也
是遵照奉行,没有违犯。难道这些都是虚名吗?」
张曰。即如君规条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与知交辈。多用书文旧册。糊
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藉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亲见。略不
戒谕一语。但遇途间字纸。拾归付火。有何益哉。
张公就在文昌社规条里,举出几桩事实来说明。《阴骘文》里很重视惜
字纸(这是重视文化-重道,文以载道的示范意义),当然他们文昌社里也
有这一条。张公就跟他讲,既然有这一条,就应当依教奉行。然而你们还是
将一些书册或写的文章(这都是字纸),还有旧书,用来糊窗子。现代都是
用玻璃窗,还得讲究花纹与美观。年轻的同学不知道,年岁大一点的人,也
许会知道,过去窗子是用纸糊的。用字纸糊窗的确很多,或者用字纸包东西
,这是大不敬。现代用字纸糊窗的事是没有了。漂亮的壁纸多得是,尽管你
挑选去,谁家还会用字纸糊窗,但是用字纸包东西倒还常见到。我们明了重
道尊师之意,自己应当尽量避免;别人造罪业,你要是劝他,他必然起反感
。这事情就是看到人家跳火坑,也没有道道把他拉回来。只有从我们自己本
身做起,做个好标兵。你要劝人,人说你迷信。大家都用字纸、报纸包东西
,我为什么不能用!几个人懂这个道理?其义甚深。
敬惜字纸的意义,当知过去的字纸跟现在不同,从前的书籍都是木刻版
本,要不是真正有价值的文章,谁肯花那么多钱刻一本书!字是一个一个雕
的,没有现代的活字排版,照相制版方便。可见从前刻一本书非常不容易。
因此,既是书,都是好文章。「文以载道」,书破了要修补;实在破得不能
用了,才恭恭敬敬的将它焚化,不敢亵渎。这就是重道。我们通常讲「一切
恭敬」里,对于法宝之恭敬为最。
经书属于法宝之一,虽然现代印刷术发达了,我们对于经书还是一样要
尊敬。「敬」才有福;亵渎就是造罪业,也就是折自己的福报。不知道的人
,天天在折福,无可奈何!我们明了的人,就不可以这样做。虽然是包东西
,也尽可能不用字纸,不用报纸。换句话说,我们要包东西,应当要用牛皮
纸或包装纸之类的,家里预备一些放著,不要用字纸包东西。
我们读到这里,明了古圣先贤教化众生的苦心,就应当这样做。纵然这
个道理搞不通,你只要照这样做,保证有福报!你说几时道理想通了再做,
恐怕等你想通的时候,寿命也不大离儿了,想做也来不及了。圣人教我们怎么
做,就怎么做;不要管他什么道理,这就是有福之人。
张公说,当你看到朋友或学生用字纸糊窗包物的时候,你从来没有劝告
他们一声,也没有一次阻止!只不过是在路上遇到字纸,捡去焚化。这不就
是做给外人看的吗?这不就是图务虚名吗?
社中每月放生。君随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诸人不举。君亦浮沉而已。
其实慈悲之念。并未动于中也。
这一段讲放生。修善是什么事都要从心地发出来。别人提倡这样做,你
就随喜跟著做;人家不做,你也就不做了。你心地真正有慈悲,真正想放生
吗?没有!只是看到别人做,心里欢喜,随喜一点;别人不做,也就算了。
不是出于真心!随喜中也没有尽到力量。「随喜功德」是要尽心尽力,才叫
随喜;没有尽到心力,不叫随喜。所以,你并没有真实慈悲之念;在外面还
标榜著-我是个仁慈之人!实际上心里毫无仁慈。
且君家虾蟹之类。亦登于庖。彼独非生命耶。
你们家的厨房里,依然有虾蟹之类,这些还是生命,依旧是吃众生的血
肉。文昌社里,可能不是长素,大概一个月只有几天吃素。
若口过一节。
这是指妄语、恶口、两舌、绮语,都犯了。
君语言敏妙。谈者常倾倒于君。
俞先生为人能言善道,又有才学,很会说风凉话讽刺人,用的词句都非
常巧妙。所以,大家听到的时候,都能被他折服。他有辩才,无理的事也能
把它说成有理。他有强词夺理的本事。
君彼时出口。心亦自知伤厚。
他虽然说得很痛快,可是自己还有一点良心,晓得有伤厚道。说话太刻
薄,好胜心强不肯输人。幸有此一点良心,为今后转祸为福之机。不然灶神
到家跟他讲,他也不听!这个人『自知伤厚』,还是可教,可以回头。在四
十七岁机缘成熟灶神到他家的时候,把他的迷梦点醒了。
但于朋谈惯熟中。
在熟悉的朋友当中。
随风讪笑。不能禁止。舌锋所及。触怒鬼神。阴恶之注。不知凡几。乃
犹以简厚自居。吾谁欺。欺天乎。
此是讲妄语之过。在朋友谈论中,言语不让人。不让就是大毛病。我们
读《了凡四训》末后一篇-谦德之效,懂得谦虚的反面就是不能忍让,所以
说,「满招损,谦受益」。这就是自满自大。一个人言行如此,鬼神见了都
厌恶,都讨厌。所以说『阴恶之注,不知凡几』!《地藏经》云,「阎浮提
众生,起心动念,莫不是罪」!自己还不知道,还以『简厚自居』,认为自
己很厚道,是个好人。你这是欺谁呢?难道你能欺天吗?
邪淫虽无实迹。君见人家美子女。必熟视之。心即摇摇不能遣。但无邪
缘相凑耳。君自反身当其境。能如鲁男子乎。遂谓终身无邪色。可对天
地鬼神。真妄也。
这是举出意恶里最重的邪淫。俞先生虽然没有邪淫的实迹,也就是没有
做邪淫之事;但是有这个意思,有这个心,不过是无缘而已!所以叫他自己
认真的反省,如果因缘凑合,你能不能像鲁男子一样呢?「鲁男子」是《孔
子家语》里的一段记载。春秋时代鲁国有一个人,确确实实做到不动心,那
才是真正的『终身无邪色,可对天地鬼神』。而你做不到,你仍然有邪念,
真是自欺欺人。
此君之规条誓行者。尚然如此。何况其馀。
张公说,这是你们文昌社订的规条,你都做不到了,其馀的更不必说!
由此可知,张先生所说的「专务虚名」不假。一条一条列举出来,使俞先生
无话可说。
君连岁所焚之疏。悉陈于天。
你每年所写的疏文,灶神爷确实帮你送到天上,呈交给天帝。
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恶。数年无一善行可记。
《了凡四训》末后一章有「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要相信。现代这些
邪鬼恶神充满世间,心地要是不正,必然走入邪道。邪教佛堂、神坛,这些
事确确实实妨碍了正法弘传。
鬼神之事,真正是有!可见上帝对他不是不关心,天天派这些尊神来考
察,这些年中,并没有善事可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