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彩云之南>>◆ 山间铃响马帮来——民族风情 ◆>>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介绍>>云南苦聪部落:在原始森林的日子里 (图文)

主题:云南苦聪部落:在原始森林的日子里 (图文)
发信人: moonjj(月牙)
整理人: moonjj(2001-10-22 13:23:00), 站内信件
苦聪部落:在原始森林的日子里(1)(2001-07-19) 

    数十年来,一批批记者、专家走进大森林,在他们的镜头下,真实地记录了一段令人难忘,催人泪下的苦聪人心酸的历史,也记录下了苦聪人欣欣向荣的新生活——
    来自哀牢山最后的镜头

    50年代中期,从事人类学、民族研究的杨毓骧,身背最原始的照相机,跟随民族工作队走进哀牢山原始大森林,在茫茫林海中寻找一个原始部落苦聪人,并拍摄下苦聪人的原始生活情景。

    随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2177名苦聪兄弟走出大森林,定居山外,过上了“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有书读”的日子。然而,若干年后,由于生活不适应等种种原因,许多苦聪人又重返大森林,继续着200年来的原始游猎生活。80年代末,一批来自北京的人类学专家走进大森林,历经数月,跟踪考察苦聪人的原始生活,专家们对苦聪人几进几出大森林产生了争议,有的专家主张将帮助苦聪人出林列为扶贫工程,有的专家突发奇想:大森林里的苦聪人是人类发展史的“活化石”,何不以苦聪人原始生活为主题,开展大森林探险旅游呢?

    当地政府部门经过长期艰苦的工作,让重返森林的苦聪人,又一次出山定居。已成为省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的杨毓骧,在时隔半个世纪之后,再次走进哀牢山,又拍摄下苦聪人的今天。这位考察过20多个民族支系识别的专家将大量苦聪人在大森林里的原始生活照片送到《春城晚报·春城周刊》,真诚地说:我希望让人们看到苦聪人在大森林里的日子,再次唤起全社会对苦聪兄弟的关心和帮助,更希望这是苦聪人在大森林里最后的镜头。
     http://www.yndaily.com/ulimage/p_xwzt2001_23206.jpg
     http://www.yndaily.com/ulimage/p_xwzt2001_23207.jpg
     http://www.yndaily.com/ulimage/p_xwzt2001_23208.jpg

苦聪部落:在原始森林的日子里(2)(2001-07-19) 

    衣不遮体的日子
    苦聪人自称“拉祜”,共分拉祜西黄苦聪 、拉祜纳黑苦聪 、拉祜普白苦聪 三个支系,躲入深山密林的苦聪人,社会形态大幅度倒退,以至回复到人类蒙昧时期钻木取火、共饮共食、茹毛饮血,衣不掩体的原始社会。在充满毒蛇猛兽的哀牢山中,苦聪人的生活异常艰苦而悲惨。由于不会种麻和纺织,200多年来苦聪人一直没有衣被,从小赤身裸体,长大后为了遮羞,就用金竹叶,芭蕉叶围在腰间或把兽皮披在身上。他们从不出山,只有少数胆大的人,才敢背着松鼠,鹿茸等去附近的村寨换取衣物和用具。他们光着身子,躲在路旁的草丛中,见有人走过便高声喊:“好心人,请把我的东西拿去,给我件旧衣裳穿吧”。

    珍贵无比的火种
    森林中没有火柴,要取火,得等一个晴天,把晒干了的芭蕉根放在地上,再用两根竹竿来回摩擦,要连续不停地摩擦半天,竹竿磨热了,迸出点火花,掉在芭蕉根上,才着起火。因此,当苦聪人搬家的时候,一定由家长拿起本民族的祖先牌和火种一起带走,他们出外狩猎和采集时,也必须留个人在家看守火种。有时,夜里刮起狂风,把芭蕉叶的屋顶吹跑了,雨水落下来,全家人为了护住火种,用身躯遮住雨水,哪怕是身上烧起了泡,也不能离开。

    一辈子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为了方便觅食,苦聪人都是分居在溪水源头之处,大多以树洞或石岩下作为居所,平日以采集野果,野菜和猎取野兽为食,处于“有饭大家吃,无饭大家饿”的原始共有状态之中。他们在森林里唯一种植的农作物是玉米,生产方式也相当落后,烧林采肥,木锄播种,收获最多的一年,只够吃三个月时间。碰到雨水多的年成,砍倒的树晒不干,烧不着,玉米便种不上,只有整年靠野果和兽肉充饥。

    有一位七十岁的老太婆玛塞梅,她在原始森林里生过4个孩子,小孩出世后,没有布包,只好用芭蕉叶烤热了包。没有吃的,生孩子的第二天就用树皮把孩子背在背上,到处去挖野山药吃,站不住,只好跪着挖。光吃野菜没有奶,孩子饿得哭,她也急得哭,4个孩子都活活饿死了。这位老人家在大森林里过了60多年,还不知道米饭和盐巴是什么滋味!
     http://www.yndaily.com/ulimage/p_xwzt2001_23220.jpg
    http://www.yndaily.com/ulimage/p_xwzt2001_23221.jpg
    http://www.yndaily.com/ulimage/p_xwzt2001_23222.jpg

苦聪部落:在原始森林的日子里(3)(2001-07-19)
 
    锲而不舍的民族工作队
    在几百年来的“野人”生活中,苦聪人受尽了封建统治者的欺压,他们不得不选择了逃避的办法,这种消极的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苦聪人。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自50年代起,党和政府一次又一次派出民族工作队,历尽千辛万苦,寻找苦聪群众,苦口婆心地劝说,亲自动手帮助和教导苦聪群众一些生产技术,并拨专款先后建起“六六新寨”、“六七新寨”、“下纳米村”等苦聪山寨,为苦聪人兴建医疗卫生、学校等设施。苦聪人从怀疑到观望,从试探到信任,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十年后,苦聪人几经反复,最终全部走出深山老林,过起了正常的定居生活。

    走出山林建家园
    飘扬的五星红旗下,一块块农田整齐有序,一排排崭新的平房炊烟袅袅,放学回家的苦聪小孩,在路上嬉笑打闹,无忧无虑。这就是在“六六新寨”看到的情景。大多数祖祖辈辈穷苦的苦聪人,思想观念已经发生质的飞跃,想方设法利用自己本地区的优势来脱贫致富,并有了更长远的打算。在下纳米村,有位叫杨干波的苦聪农民去年卖草果的收入达8000元,之后,他用这笔钱买了耕牛和猪仔,又新开了6亩水田,日子是越过越甜。当地60多户人家,仅卖草果一项收入就达20多万元,最高的一户赚得了3万元,而居住着60多户苦聪人家的古灯寨,几乎家家都学会了做生意,由于地处中越边境,这里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边贸市场,每到街天,古灯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http://www.yndaily.com/ulimage/p_xwzt2001_23232.jpg
    http://www.yndaily.com/ulimage/p_xwzt2001_23233.jpg
    http://www.yndaily.com/ulimage/p_xwzt2001_23234.jpg
    http://www.yndaily.com/ulimage/p_xwzt2001_23235.jpg
                                   (春城晚报·春城周刊)




----
欢迎进入彩云之南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