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ipa1(死亡之后)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21:35), 站内信件
|
第一个悔,﹁追悔往事﹂,为什么它叫做不定法呢?你看往事,你要看往事是善是恶,这个悔就是后悔,如果说是一桩好事,他很后悔,我这个事情没有作,这个悔就是善的;如果是一桩恶事,他后悔,这个事情我没有作,那这个就是恶的,譬如说见到怨家对头了,我后悔为什么没有把他杀掉,这个后悔就是恶的。如果遇到好事情,这个事情我为什么没有作,这是善的,所以它不定,不定是善恶,要看他的事情,但是它能障定,就是你这一后悔,心动了,所以佛法里这个东西不能要,就是不要后悔,无论是善是恶最好都不要后悔,因为你每后悔一次,你的阿赖耶里头以前这个印象加深,所以佛法里头教我们不要后悔。
第二个眠,就是睡眠。睡眠﹁令身昧略,不自在,障观。﹂睡眠是昏沉的境界,这个怎么说也是不定呢?必要的睡眠这是善的,睡得太多就不善了,譬如讲过去修道的人、修行人,佛给出家人,出家人是一心修行,什么都放下,心是清净的,所以佛规定睡眠时间,四个小时,中夜睡眠,中夜睡眠,中夜就是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这个是正常,是善的,我们世间人的标准,加了一倍,八小时,好!我们就订八小时,八小时的标准就是善的,正常的,那你要是一天睡十小时,十二小时,这叫贪睡,那这就不善了,所以睡眠我们应当从八小时要能够逐渐逐渐的减少,这个就好。如果从八小时逐渐逐渐的增加了,这个就不好,就教我们昏睡的时间加长,对于我们用功,在时间上来说是损失了,提不起观照的功夫。有定功的人他是没有睡眠的。所以这一点在此地附带告诉诸位,说某人有定功,如果他盘腿在那里坐,这个哪能叫定呢?这个不叫定。这是什么呢?这是盘睡觉,不是躺着睡、坐着睡,坐着睡那有躺着睡舒服呢?对不对?所以这个诸位要晓得,真正入禅定的人,你看佛菩萨塑的像,身一定是正直的,挺起来的,他坐一天也是这个样子,两天也是这个样子,三天也是这个样子,绝没有疲倦的容貌,这个是真的定;面上带着疲倦,这个就不是定,那就是睡觉,我们要能够辨别得出来,甚至于我看到人家打坐的时候,那个头简直跟腿勾在一起了,某人定功很深,我也点点头,不错,他定功是很深,那总不能诽谤人,他在打瞌睡的时候,这个时候要不得,那是伤人,是不是?所以他怎么说我们就随他怎么说,但是我们自己要清楚,自己不能迷惑颠倒,他是真定或是假定,我们晓得,所以真正有定的人不睡眠。
底下两个是寻、伺。寻、伺那也要看他什么事情,寻伺在我们中国儒家所讲就是审问慎思,儒家讲作学问功夫它分五个阶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个在佛法里就是闻思修,博学是闻,审问、明辨这都是思慧,都是思,笃行是修行,那么寻伺就是审问、慎思,审问这个形相比较来得粗,慎思是来得微细,﹁于法推求,未审细察,令心粗转。﹂这是寻,对于世出世间学问看他所学的东西是善是恶,所以他不一定,思呢?也是﹁于所寻法,数数推求,令心细转。﹂就是愈研究愈清了,前面是仅得其皮毛,后面能够得其精髓,这就是有深度了;诸位要晓得,这个寻伺在修行上是个障碍,有了寻伺,观法就观不成了,所以它障道,为什么呢?诸位要晓得,寻伺用的是第六意识,我们今天讲研究,研究用什么心?用第六意识心,你用第六意识心去深究、去研究,佛法教你依文作观,你这个观想就没法子了,它在那里打闲岔,它在那里障碍,所以佛法跟世间法的修学不一样,佛法教你离心意识,那怎么可以用它呢?这个是完全用意识心,就是用分别心。那么心所法到这里是告一段落。
下面讲的是色法,一共包括了有十一类,就是五根、六尘,这个表里头列的很清楚,色是心王与心所变现来的相分,换句话说,就是心、心所的相分,这在四分里头跟诸位讲过,所以它底下说,﹁二所现影﹂,这个相,叫它做形相,就是虽有,但不是真有,是幻有不是真有,实际上这些色法是当体皆空,此地的分类,五根是眼、耳、鼻、舌、身,这是讲我们自己的根身,这个五类是属于色法,六尘就是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但是这个法尘,法处它是一半属于心法,一半属于色法,那么我们讲法尘,是讲法处里头的一分色法,不说它的心法,心法包括在心、心所里面,只说它的一分色法,这也是必须要了解的,如果对于色法认识不清楚,我们对这个里面会起分别、起执着,那么这一切妄想、烦恼都会被它勾引起来,这是你不了解它的真实相,它会产生这作用,如果对它的真实相通盘了解了,那就得自在了。色法你可以自在的受用,不生烦恼,为什么呢?因为色法是依他起法。我们看看《华严经》里面,毘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你看他那个享受多自在,这是在经前面看到毘卢遮那如来;而这个经的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那个是诸佛菩萨示现的受用境界,又是多么自在!这一前一后,你仔细去观察一下,都是一真法界,自在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你懂得色法,它的真实相,就得自在,不为色所迷,就是不为色法所迷,受用而不迷。
我们凡夫之苦在那里呢?受用迷在里头,这个才生了无量无边的烦恼,表解里面讲的,它是先比喻来说,心王好比是太阳,心所好比是星星,没有影相,这个从体上讲,没有影相,那么色好比是它放的光,光就好比是影相,这是从比喻上说,实在讲这个比喻,很不容易比喻得恰当,我们晓得古人有这个说法而已。
这个色是怎么来的?心、心所变现的,怎么变现的?《唯识论》里面给我们讲,这个色身,有三个条件,第一个就是无明,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起信论给我们讲的不觉,不觉就是无明,换句话说,把我们灵明觉知的心迷了,这一迷,这个心就变成了一个顽虚空,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虚空,我们现在的这个虚空,诸位要晓得,是漆黑一团,这是虚空的相,我们今天这个虚空,你们诸位想一想,如果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虚空的本来面目,你就看到了,虚空是黑的!所以密宗里头有个法叫大黑天,大黑天是什么呢?就是虚空,就是无明,本来是光明的,一下迷失了,就一团漆黑,我们在日蚀的时候,诸位能感觉到,日蚀的时候,白天月球遮了太阳,你看立刻就变黑夜了,所以这个天空是黑的,这个虚空黑叫顽虚空,这个在细相里头叫无明业相,这是我们要讲色的根源,要从这个地方说起。这个地方虽然有色,还没有形体,有这个再一变,变成了转相,转相就是妄动,有妄动就变成了现前这个色法了,这十一类的色法,就变现起来,所以头一个是无明,我们也叫着根本无明,或者叫它做身相无明,这身相就是一切现象,这个色法都是从它这儿生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像《楞严经》上说的,无明及四大妄色,这个就是讲的受想行识所造的,五蕴,色从那里来的,色是受想行识所造的,第三个原因呢?这愈说就愈粗了,就是见分求这个境界,见分它要见,要见没有相,没有相它偏要见,这个偏要见就无相里头生妄相,妄相现前之后,它在妄相里头迷惑颠倒,在妄相之中取少分以为是自身相,取少分的相分以为是自身相,取阿赖耶少分的见分以为是自心相,那里晓得身心这个相都是虚妄的,都是不实在的,那么此地的色法,单单指这个身相,因为此地不讲心法,所以它是这么来的,你要是把这个来源搞清楚了,你对于一切色法不执着了,为什么呢?心、心所变现的,当体即空,根本就没有这个事情,所以你尽管自在去享受、去受用,丝毫不执着,这个里头没有过失,佛法里面讲离苦得乐,才能真正得到乐!所以要离一切色相,是离一切执着的色相,而不是离一切依他起的色相,依他起的色相,那能离得掉呢?所以离是离遍计所执,就是我们常讲的即相离相,即相是即依他起之相,离相是离遍计所执之相,这个里头并不矛盾。
下面这个表解里头这色法,这就是色的定义,这里头说三条,所以称之为色法,它一定具备这三个条件,第一个是﹁有见有对﹂,对是相对的,那么这个见就是六根所能够接触得到的,这个叫见,这是浮尘根,我们现前的眼耳鼻舌身。第二个无见有对的,净色根,净色根是清净四大,我们见不到,但是它是有对,它与色尘相对而起的。第三种是无见无对,无见无对是法尘,法尘里面一分就是前面我们所讲的五尘落谢影子,是无见无对的,这个统统是就现象上来讲的,后面这个图诸位自己去看,再看这一面,给我们讲明法处,法处里面有一分是色法,一分是心法,我们通常讲法尘,就是讲这一分色法,我们称它为法尘,法处所摄之色。
再看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所谓不相应,就是这个二十四法它不与心相应,也不与心所相应,亦不与色相应,可是与心、心所、色都脱不了关系,为什么呢?从它们变现出来的,虽变现并不相应,像古德的比喻,比喻得很好,譬如说他画一个人的像,有甲乙丙三个人,它这个像画甲的头,头是照甲的头画的,身材是照乙的身材画的,手脚是照丙这个人画的,都有所依据,那么你说这个人是谁呢?你说甲,头像甲别的不像,你说乙,身材像乙,手、脚、头不像,所以他既不是甲,又不是乙,也不是丙,可是它又离不开甲、乙、丙,不相应行法就是这么个意思,这是我们要晓得的,它与前面心、心所、色法是脱不了关系的,但是它不是它那一类,所以它不能归到它那一类,单独再立一类,它是心法,但是是不相应的心法,前面那个心法,它与心王相应的,这个与心王不相应。
第一个是得,得就是得失的得,批注说:﹁于三性法假立获得。﹂底下说:﹁依善恶等增减分位假立。﹂这个得,就是得失,三性,就是善、恶、无记,指这三种性质,所谓得,就是增加了,失就是减少了,它底下讲依三性︱善、恶、无记等增减分位上假立的,分是区分,从这个增减区分上来建立的,如果一分一分增长了,我们叫它做得了,减少了叫它做失了,失就是不得,用这个名词,怎么说它不相应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譬如说我们得到钱了,我得到钱,这个我,是心法,心、心所、心法,钱是色法,今天钞票也好,硬币也好,它是色法,我、钱,这个得,诸位想想,得是什么法?单单从﹁得﹂说,它不是心法,不是心所法,它也不是色法,今天我们讲这个二十四个不相应,拿今天的名词来讲︱抽象的概念,根本没有这个东西,抽象的概念嘛!你说心、心所,有这么回事情,你说这个色法,也有这回事情,所以﹁得﹂是个抽象的概念,根本没有这个东西,可是,它确实有这些概念,这个概念,你要是不明了,不晓得它,它会障碍你,它会妨碍你修证,所以你要明了它,它就不妨碍了。我们把它讲到修行证果上来说,你说,修行得道了,那就坏了,为什么呢?那个得是不相应行法,所以心经到最后告诉你无智亦无得,那个得就是不相应的这个得,你要以为真的将来,我得到无上菩提了,你决定没有得到,你得到只是抽象错误的观念,不是真正得到,你要是把这个概念统统舍尽了,那叫真得道了,所以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我们学道的人,要想真正能有成就,第一个事情就是把得失这个观念要突破,你心就自在。
我们凡夫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得到又怕丢掉,这个多苦!你要是得失没有,你多自在,得到的时候不欢喜,失掉的时候没有烦恼,你多自在!所以这一个苦恼是自己找得来的,根本没有这回事情,你自己找的,那么这二十四个不相应的性质,与这个都相同,在此地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给诸位细讲,好在这个细的,参考书籍很多,百法的注疏大概快印好了,印好之后,我们首先赠送给诸位。
第二个就是命根,这个也是大家非常关切的,命根就是寿命,有长有短,你看批注说,命根怎么回事呢?﹁先业﹂,先是先世,你前世所造的业,﹁所感随寿长短住时决定。﹂底下讲:﹁依性分位差别假立﹂,这个性是什么性呢?就是善、恶、无记,以这个建立的,所以寿命长短是自己造的,是假立的,根本没有这个东西,诸位如果要详细的了解,相宗纲要里头有,专门来讨论这个命根,可以参考相宗纲要,相宗纲要我们也决定印。
第三是众同分,这个相就是大众,﹁六趣差别各各不同自类而居﹂,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物以类聚,那一类的它就与那一类共同集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所以六道里面,你与那一道有同业,我们同分,楞严里面讲的同分别业,同分也叫共业,共业所感他会在那一道,这个叫众同分。异生性与前面恰恰相反,异是不一样,但是这个定义是:﹁未得圣法性异圣者﹂,得这个字就是指圣果,小乘上说就是阿罗汉果,大乘来讲就是十地菩萨以上,十地菩萨在大乘叫无学,就是你没有得到这个果位,你的性与圣人不相同,这个叫做异生性,这个经是大乘经,所以这个异生性以大乘的标准,那就是凡夫、二乘、权教菩萨都叫异生性,包括的范围相当广大,它是﹁依不得分位差别假立﹂,没有得到圣果。
底下讲﹁无想定﹂,这个无想定它是﹁灭前六识心心所法﹂,这个灭是伏灭,就是他有定功,他能够教第六意识以及与第六意识相应的心所,暂时停止活动,就是不起作用,他的果报在无想天,所以这个是石头压草,不是解决的办法。灭尽定是﹁灭前六识心心所法及七识一分﹂,这个一分是染的一分,这就是阿罗汉果,阿罗汉所证得的境界,它这个对于前六识心心所,它是灭尽不起作用,七识的一分,他是伏断,六识的心心所他是灭断,这是证阿罗汉果,入偏真涅盘,超越三界了,这是小乘的圣果,叫灭尽定。底下﹁无想报﹂,就是无想天,无定这是因,无想报是果,﹁由欲界修定生彼天中名无想报﹂,这个无想天是在第四禅,我们称它做外道天,第四禅的外道天,这个四禅,情形比较复杂,它有九天,有三天是正常的,就是四禅天,四禅是福天,有一个是外道天,就是无想天,另外有五个天,是三果圣人修行的处所︱五不还天,也叫做净居天,在此地不必细说了,所以它一共是有九层天。
下面我们再继续看,﹁名、句、文﹂。这都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离不开的这些事项,但这都是不相应行法,名这称之为身,身就是它有一个体,体的意思,名是什么呢?名字、名词,这是假立的,我们叫这个为扇,扇是它的名说,叫这个腊烛,它的名词,腊台,它的名词,这是名身,句呢?集合名就成为一个句子,我们的言说、我们的写作,都有成句,句是代表一个完整的意思。文就是单字,实际上我们中国的单字,是文身,为什么呢?因为它集合许多的文,它不是单独一个字,文就是划一道,一就是文,﹁二﹂字那就是二条文,所以中国的单字是属于文身,就是单字,单字叫文身,名词叫名身,一个完整的句子就叫做句身,集合许多的句子,这才成为文章、篇章,这些东西包括了我们的语言、文子,一切注疏,要晓得统统是不相应行法,所以底下讲这是﹁依言说分位差别假立﹂。
再看底下,这有四个也是同类的,﹁依相分位差别假立。﹂的,有生、住、老、无常,就是我们讲的生、老、病、死,但是这个不包括病,所谓生﹁先无今有﹂,住是有了之后,它有一段期间住在这个世间,虽然住在这个世间,他还是天天在变,一天比一天衰老,所以这个﹁住别前后﹂,他会衰老,那么老了之后,这就变灭了,无常,无常就是死,是﹁有已还无﹂,还回到无,所以我们讲万法无常,有情的众生,这个四种,我们称做生老病死;无情的众生,我们讲植物,对植物我们讲生住异灭,对矿物来讲,我们以星球来讲成住坏空,诸位要晓得,这都是一个意思,生老病死、生住异灭、成住坏空,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这四个字的变化,变化而已,都是不相应行法。
再看底下这几类,这是从因果上假立的,第一个是流转,这个流转,实在讲是决定一切法的过程,是﹁因果相续﹂,这个意思就是说因果报应是循环不断的,在佛法里面常说的惑业苦,说明这个轮回的相是生灭循环,由于起惑就造业,由于造业就受果报,在受果报的时候又起惑,所以他永远没有办法摆脱掉轮回的现象,因此,我们明了这个因果也是心、心所、色法所造的,佛法的教学,也只能把这个事实状况说出来,指出一条修行的道路,总得要自己去觉悟,悟了以后,这个路是要自己去走的,别人没有办法代替你,悟与行都是自己的事情,就是悔与修行统统是自己的事情。﹁定异﹂就是因果各别,这个意思就是常讲的因果不能抵销,决定是不一样的,善因一定是善果,恶因一定是恶报,绝对不是说是善因有恶报,恶因有善报,这是决定不可能的;世间法里头常讲将功抵罪,在佛法里头讲不通的,佛法里头没有这个说法,决定不能说是我修善可以能够补过,不能!所以这一点诸位大家要晓得。那么既然不能抵销,我们一想着急了,我过去造的恶业,这怎么办?恶业销不掉的,绝对不能抵销的,可是这里头有一个事实的真相,业因哪一个力量强大,哪一个先受报,这是必然的。所以你既然晓得过去作了恶业了,我从今以后不造恶业,我拼命造善,我善业的力量强大,我善业力量先受报,恶业力量后报。如果你再明白佛法的道理了,我们修净土,修净业,我净业力量强大,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到了那个地方之后,恶业种子虽然有,没有地方受报,为什么呢?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没有机会报了,虽有恶业也没有报的缘了,没有缘就不受报,但是这个恶的种子,不会消失,所以诸位明白这个道理,恶作不得,作了还是有业的,这个因果不能抵销的,要多行善,但是你要是更进一步了解,善恶业都不好,为什么呢?都要招果报,最好修什么?修净业,修净业善道恶道里头都不相应,这才能超越轮回,了生脱死,这是学佛人应当要明了,应当要求取的。
下面讲相应,相应就是相契合的意思,﹁因果相称﹂,造什么的因,一定得什么样的果报,这就相应,特别是在用心上,我们要是像佛一样的用心,必定得佛的果报,佛的用心是真慈平等,所以我们待人接物,既然学佛了,与佛相应了,我们要以真心诚恳待人,决定没有一丝毫的虚假,别人以假心假意对待我,那是他,他不学佛,我们要想成佛,决定要以真心真意待人,这个是学佛的根本法。
底下再讲﹁势速﹂,这个势速实在上讲就是行苦,势是讲行势,速是讲速度太快,﹁谓有为法迅速流转如运奔等﹂,我们常讲青春不再,流光似箭,这就是势速,我们人的衰老,剎那剎那在衰老,什么都有可以等待,时间决定不等待的,所以知道这个,人才会精进,一分一秒的时间不敢空过,要把握住,所以不晓得这个道理,精进的心提不起来。
下面讲﹁次第﹂,次第就是顺序,我们今天讲社会的秩序,自然界的秩序,这都是次第。﹁编列有序,令不紊乱﹂,从真心迷了之后,发展到整个大宇宙,十法界依正庄严,它有秩序,它一点都不紊乱的,所以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以为是有个神在主宰来安排,这个错误的,并没有神在主宰安排;因为它发展是有秩序的,好象一个种子,它长成一颗树,这个树它有秩序的,它是根、有枝、有叶,你不能说这是有神在安排,有什么人在支配它,这不是的,它从发展就有秩序发展,所以整个大宇宙,它都是有秩序的发展。顺着这个秩序,就一切都很调和,你要是不顺这个秩序,那就要出乱子。
底下讲﹁方﹂,方是方位,东南西北方位,这是人假立的,决定没有,是我们假设的。
﹁时﹂是时间,过去、现在、未来,这个也是假立的,也不是真正有的。
﹁数﹂是数目字,从一乃至于数到无量,这数目字也是假立的,也不是真正有。
底下,﹁和合﹂,众缘聚会叫和合,﹁不和合﹂,众缘分散了,叫不和合,这些法全是不相应行法。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如来藏、真如本性里面决定没有这些东西,可是在世间来讲,它有这些事情,我们要随顺世间,决不能执着,为什么呢?晓得这个东西,根本就没有,你执着它干什么?有为法到这个地方讲完了,所以这个里面讲,前面九十四种,皆是生灭变迁的有为法,从有为法显示出有一个不生不灭、不变迁的,那么叫它做无为法。无为法归纳起来有六大类。
第一虚空无为,虚空就是我们讲的虚空,虚空是什么呢?没有生灭,没有变化,有为法里头没有办法把它列进去,因为有为法的定义,它是有变迁、有生灭的,那我们这个虚空的确没有生灭,没有变迁,自古到今天,都是这个样子,所以它是属于无为。底下讲﹁非色非心离诸障碍从喻得名﹂,从比喻上,因为它没有障碍,所以叫虚空。
第二个叫择灭无为,这就是小乘四果,也就是灭尽定,它是择灭无为,择是选择,﹁由无漏智断诸障染所显真理﹂,这个真理就是偏真涅盘,它选择的,它在这里选择见思烦恼,它要把它断尽,它在这上面用功夫,它不是统统都断,这个八识五十一心所统统都断,它没有,它只断一部份,它在那里选择,有选择的,选择烦恼心所,它把它断掉,所以这个叫择灭,这是小乘四果。
第三叫﹁非择灭无为﹂,这就是本性的,这里头有两种,有二类,第一个是﹁如法界本净不由择力断灭所愿。﹂这就是我们讲的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用不着断灭,像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本有,这就是本有,非择灭的,不觉本无,也不须要断的,它本来没有,这是属于非择灭,这是真的,还有一类,﹁有为缘缺,暂时不生﹂,这个色不现前,譬如说眼,九缘生识,我们现在睡觉了,眼睛闭了,这个眼睛闭了,没有张开的时候,外面色相你见不到,这个时候你的眼识暂时中断,你不见色了,这暂时的,醒过来,眼睛一张开了,眼识又现前了,譬如这一类,这一类是暂有,属于非择灭无为。
第四种叫不动无为,第五种叫想受灭无为,这两种都是四空天的,无色界的境界,不动灭无为是第四禅,﹁为四禅舍念清净无喜乐等动其身心﹂,这是定功到了相当的深度,很深很深的禅定,什么境界他都不起心不动念,他身心都不动,所以这是无为,不像菩萨,菩萨心不动,他身动,所以他不是有为也不是无为,你说他有为,他心不动,他在一切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你说他是无为,他身动,他身也造作,他也讲经说法,有为无为他都说不上,像佛与大菩萨都是这种境界,所以四空天,他是确实不动,身心都不动,那受想灭无为,这个就是四空定,前面是四禅,这是四空定,﹁入灭尽定想受心所不行﹂,他八识还在,只是暂时不起作用而已,这个灭是伏灭,不是断灭,所以﹁灭﹂这一字,经论上常常看到,你一眼就要能看得出来,它是伏灭还是断灭;它要是断灭,那就是阿罗汉果,就是前面讲的择灭无为,这个不是断灭是伏灭,暂时不起作用,这是四空天的境界,我们一般所谓是八风吹不动,有一点类似这样的功夫。真正的无为,就是后面这个,﹁真如无为﹂,可以说前面的五种无为法,是相似的无为,因为什么呢?它与有为法的条件不合,不能归纳在有为法里头,所以我们称它做无为法,真正无为只有一个,就是真如无为,﹁非妄叫做真,非颠倒叫做如,诸法实性﹂,在我们有情众生叫做佛性,在无情众生叫法性,所以佛性跟法性叫真如无为,我们讲一切万法,法这一字,不包括真如无为,前面五种无为,都可以包括在法里头,为什么呢?因为它脱离不了★★★★★★★,一种是补特伽罗无我,这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人无我。
第二就叫法无我,首先我们要了解﹁我﹂的定义,在佛法一般讲法,这个﹁我﹂的定义有三条,第一条就是有个实在的主宰,实在的主宰,这是﹁我﹂的意思,第二个要有一个实在的体性,它是实体,实实在在的,第三个有实实在在的自在作用,就是自在的作用,我们想想,我们现在这个身心,与这个条件都不符合,如果要是符合的话,我们要是有真的主宰,真的体性,真正自在作用,诸位想想,哪一个不想我很快乐呢?你为什么有烦恼呢?那一个不想我年年十八岁多好呢?我健康长寿多好,为什么你还有生老病死?你根本自己主宰不了自己,你自己没有办法得到实际的自在,所以你从这三个定义来看就晓得,我们这个身心里头没有我,这是人里头没有,诸法里头也没有,一切法因缘所生,没有实体,没有主宰,没有自在。
课程我们今天就结束到此地,讲义诸位细细去研究,以后我们还要开这个课,我们还要作长时间的来研究,只要大家肯学,我们一定会找出时间来共同的深入研究。
百法明门论
---- 逐利追名何时休,聚沙作塔起高楼;茫然向着坟山去,更无一个肯回头。
www.dipa.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