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摇滚音乐>>论坛(正式文章)>>音乐与音响技术【下】

主题:音乐与音响技术【下】
发信人: whitesnake(maya)
整理人: donimo(2001-07-03 04:12:59), 站内信件
袁越 

八,录音技术的革新 
     
    唱片工业自诞生初期开始的前五十年里,可以说一直是扮演着“现场录音记录者”的角色。绝大多数唱片都不对音乐家的现场表演做任何改动,听众也是抱着听现场的心情听唱片。 
    电吉它的出现是一个异数。电吉它发出的声音和原声吉它相去甚远,听众当初很不适应这类电子声,不把它当音乐来看待。后来因为电吉它的许多优点,有越来越多的乐手开始在舞台上演奏电吉它,老百姓也就渐渐熟悉并接受了这种怪声音。但这种接受还是没有离开舞台表演的范畴。 
    前面提到过的那个电子工程师兼吉它手莱斯·保罗把录音技术提高了一大块。他于三十年代末期开始尝试多轨录音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音乐家把分别录好的伴奏或者人声部分混在一起,让人听起来就象是有许多个音乐家在同时演奏一样。保罗一开始这样做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在唱片中增加一把吉它而已,在音乐概念上并没有太多的创新。直到五十年代末期,一个名叫费尔·斯拜特(PhilSpector)的制作人开始大规模地在流行音乐唱片中使用多轨录音技术。与保罗不同的是,他在录音中加进了大量的乐器,营造出一种象墙一样的巨大声场。因此后人把他制作的这类音乐叫做“音墙”(WallofSound),这种前所未有的新鲜声音镇住了当时许多听众,为由他制作的唱片成为排行榜上的常胜将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斯拜特的这种“声音墙”技术说白了不过是大量常规乐器叠加而产生的宏大效果而已,交响乐中早就有了,并不新鲜。真正对唱片制作进行了革命性改革的是披头士乐队的那张著名的《帕配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Sgt.Pepper'sLonelyHeartClubBand)唱片。当时乐队成员刚刚去了趟美国西海岸,目睹了一批迷幻乐队在旧金山的兴起。受他们影响,或者说是受到了迷幻剂的启发,乐队回到了伦敦的阿比路录音棚(AbbeyRoadStudio),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花费了十万美元的经费(也只有披头士才花得起),制作出了这么一张被音乐界普遍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专辑。 
    披头士乐队的著名制作人乔治·马丁(GeorgeMartin)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录音技术(其实也不过是台四轨机,但马丁利用多重混音的办法,实际上相当于使用了九轨),使用了各式各样的古怪乐器,并大量采用延迟、失真、回声和用现代眼光看近乎手工的剪接技术,营造了一个现实世界里没有的声音仙境。整张专辑没有任何单曲,而是用音效把每首歌连在了一起,唱片中的许多歌曲讽刺了现代人平庸而又毫无意义的生活方式。象这样不刻意突出单曲,而是通过整张唱片表达某种概念的所谓“概念专辑”(ConceptAlbum)自《帕配军士》之后迅速在欧美流行开来。如果没有LP,没有现代录音技术,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披头士们本来是想在这张唱片里表现一个虚拟乐队的现场演出的情景,可结果却是结束了传统唱片只能成为现场演出替代品的历史,使唱片本身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从此,音乐的定义被大大扩展了,她不再只是旋律、和声和节奏的简单组合,许多诸如电子声音、变形音效、环境噪音和其它各种用机器制造出来的声响都可以通过艺术家巧妙的组合而被赋予某种深刻的含义。一句话,现代录音技术(尤其是后来电子合成器的广泛运用)解放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九,FM卷土重来 
     
    前面提到,由于多种原因,六十年代以前,极端商业化的AM电台在美国占据了大部分江山,FM电台则被迫成为只为少数民族服务的超小型电台。可是,随着披头士对流行音乐的彻底改造,越来越多的美国乐队开始偏离传统的流行单曲风格,向艺术摇滚的方向发展。可这类乐队在美国却十分缺乏对外宣传的有效渠道。 
    这类乐队最集中的地方要数旧金山,那里发达的LSD文化和当地特有的崇尚自由的精神孕育出一大批迷幻乐队。1967年4月的一天,当地一个名叫汤姆·唐纳休(TomTonahue)的AM电台DJ正在为该电台没法容纳他喜欢的先锋摇滚乐而苦恼,他的一个朋友向他提起了FM电台,旧金山居住着很多华裔和拉丁裔居民,他们都听FM电台。唐纳休受到启发,开始四处打听行情。最后,他了解到当地一个名为KMPX的FM电台正因一个中文DJ的离去而犯愁,于是便自告奋勇地要求填补空缺。就这样,美国第一个先锋摇滚FM电台正式成立了。 
    KMPX给了唐纳休绝对的自由,他也正好尽情发挥,在他的节目里随意地播放先锋摇滚、民歌、布鲁斯、爵士乐、古典音乐和电子音乐等所有他喜欢的音乐种类。与流行歌曲相比,这些“另类”音乐都对音响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具备立体声的FM电台正好能满足这种要求。很快,唐纳休的先锋实验开始在旧金山流行开来,并引起了许多地方电台的注意。不久,一大批先锋FM电台在美国各地冒了出来,赞助商也开始注意起FM电台了。这一风潮极大地促进了先锋摇滚乐在美国的流行,从旧金山的许多迷幻摇滚乐队到来自英国的一批先锋摇滚乐队都从中得到了好处。这一风潮还促使后来许多摇滚乐队开始广泛借鉴其他音乐形式,摇滚乐的融合期到来了。

十,演出音响的进步 
     
    磁带唱片的流行和广播电视的普及很容易让我们忘掉了音乐的演出功能。其实,音乐现场表演方式的进化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音乐风格的演变。这种进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出音响的进步。举个例子:如果没有电子扩音设备,摇滚乐还能存在吗? 
    早期扩音设备都是电子管的,笨重不说,功率也不够大,所以那时的摇滚乐演出都只能在室内进行,到了室外就蔫了。熟悉鲍勃·迪伦的读者可能都知道,他在1965年那次著名的新港民歌节上首次插电演出遭到了台下大多数听众的抗议,可你们也许不知道,那次演出所用的糟糕音响,而不是迪伦的摇滚乐,才应该负主要责任。那本来是个民歌演唱会,台上的麦克风没几个,音响功率也不够大,调音师更是不懂怎样调摇滚乐。迪伦突然带了一个摇滚乐队上了台,那个调音师立刻就慌了。他把乐器的声音弄得很大,而因为台上没有监听音箱,迪伦也无法知道效果怎样。结果台下听众根本听不清迪伦在唱什么,很多人起哄其实是在抗议这一点!迪伦是栽在了音响上面。 
    和迪伦的遭遇相反,另一只伟大的乐队当初则是得益于他们的音响。“感恩而死”(GreatfulDead)乐队刚成立那会儿在旧金山的一批迷幻乐队当中并不十分突出。但他们有一个靠贩卖毒品发了财的朋友。此人十分精通音响设备,花了一大笔钱为乐队购置了一套当时最好的舞台音响,而迷幻摇滚乐非常需要好音响来增加效果。我这里当然不是说他们的发迹靠的是音响,但这套音响确实帮了他们的大忙,他们这种以大段的即兴演奏为特点的现场表演之所以能成为最受欢迎的演出,音响起了很大作用。 
    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晶体管和印刷电路板的普及,演出用音响可以做得越来越轻便,功率却越做越大了。大功率演出音响的出现使得所谓“体育场摇滚”(ArenaRock)乐队的出现和流行成为可能,也为现在众多讲究音效的摇滚乐队常年不断的巡演创造了条件。 
    现代的摇滚乐演出甚至不光要有好的音响,还要有好的视觉效果。如果你有幸去现场“听”过平克·弗洛伊德(PinkFloyd)乐队的演出,你一定会发现你更多的时候是在“看”他们演出。他们在现场演出中用现代科技所营造的迷幻世界是欧美乐队中最为独特的一道风景。 
    不光是演出音响可以左右音乐的演变,个人听音乐的方式也和某些音乐风格的流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个人人都躲在自己的蚊帐里听耳机的社会,摇滚乐是很难流行开来的。同样地,在一个人人有车,汽车音响又很容易搞得很夸张的社会,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讲究低音和鼓点的“说唱”音乐(Rap)为什么会那么流行了。 
     
    十一,音乐的数字化 
     
    CD的出现除了为唱片商提供了一个赚钱的好机会外,一个很大的“成果”就是宣告了概念专辑的死刑。因为选曲的方便,听众完全可以不必被迫听完一整面音乐了。这一点在因特网流行起来以后更是越来越明显。如果将来听众都习惯于在网上听歌的话,概念专辑将不复存在。 
    当MP3在因特网上流行起来以后,许多人都曾预言流行音乐的销售将会直线下降。但至少截止到去年,美国流行乐坛仍然形势一片大好。我认为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在新兴MP3网站Napster出现以前,网上免费MP3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但去年刚出现的Napster从根本上改变了MP3的面貌,它的影响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了。第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一个国家的流行音乐消费理论上就应该是越来越好的。也许没有因特网,这个市场本来是应该更好的。 
    如果说因特网在近期内不会对整体音乐市场产生致命冲击的话,它对音乐种类的分布则已经产生了某种影响。具体地说,就是那些主要针对青年和成年男性的音乐种类受到了冲击,因为这批人是因特网的最忠实的用户。比如当今美国,从电台的播出率到演出市场走向,你根本看不出另类摇滚风潮有明显的衰退,本人认识的那些二三十岁的男性朋友们仍然在听这类摇滚乐,可他们都已经开始学着从Napster上下载,再烧到CD上。于是,唱片销售排行榜上你很难再找到这些摇滚乐队的影子了,取代他们的尽是些针对中学生以下的少男少女们的偶像歌星唱片。 
    另类摇滚从此就一蹶不振了吗?倒也未必,关键是看他们怎么去适应。比如,他们可以利用因特网所产生的巨大知名度和听众群,把主要精力和商机集中在演出市场上。今年夏天美国的演出市场就充满了这类乐队。这种趋势今后将会越来越明显。 
    随着因特网带宽的增加,流行音乐势必还会发生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 



----


我苦、我悲、我惨!
神啊,赐予我力量吧!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