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1 00:01:45), 站内信件
|
功德和福德——初悟《六祖坛经》(28)
☆☆☆个人意见☆☆☆
决疑品第三
[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闻经、闻得大善知识说法,当下见性就不会再有生疑。
如有生疑就当解疑,因为所以会生疑,是所蒙蔽所在的地方,正是愚的所在了。
去愚得智,去疑得悟。把疑变悟,正是把烦恼变菩提。
所以有“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的说法了。六祖大师说:你有什么疑问就马上问。我就为你说。
这当下就问,不要等,一有疑惑就问,不要越积越多,就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到积攒难返的时候就后悔不及了。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问六祖大师所传是不是达摩大师从上传下的法门。怎么会这么问呢?
是不是不信呢?不是的,这是反问的话,其实所问的不是所疑的。只是开头话罢了。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
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这才是真正的疑惑的关键,怎么做了这么多的好事,布施的事,怎么就无功德?
正如当时,和尚们多是只做福田,认为那就是成佛之道了。
正如现在又是有人认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就要做些好事,做些有功德的事来赎罪。要不就是时时上庙里拜拜佛像,添添香油等等就是成佛之道了。
这些和梁武帝所做的实是少得很了。但这些都是无有功德的。怎么回事?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
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六祖大师说:是没有功德啊。不要怀疑先圣的话。武帝心邪,这里说的心邪,是心不正为邪,就是不知正法,就是邪。大师说武帝做的可以说是求福罢了。不可以说的功德。
求福报不是做功德,所谓功德在法身中,法身是#指佛的自性真身。又称法身佛,#
不是修福可得的。
[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六祖更加清楚解说功德:所谓功,见性是功,所谓德,平等是德。平等#指佛法僧三宝,及心佛众生等法,在本质上并无差别。#就是说要见真我清净本性。这才是功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可名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
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
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
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六祖怕我等不识自性妙用,所以把清净之心的外相也说得清楚出来。
只要你做到了,就是可以了。还把什么是无功,什么是无德,也说得很是清楚。这里要注意的是“吾我自大”。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修性就是修清净本我之本性。修身就是修我等肉身。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
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功德是自性中见,不是布施供养可以求得的。布施供养所求是福德,不是功德。武帝不知道,所以把福德认为是功德,所以达摩祖师说:武帝无功德。
这里说得很清楚了,再说一下,布施好了。
#布施之本义,原为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又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而扩大布施的意义。并谓财施、法施、无畏施是行菩萨道者必修的布施行。#
#其中法施之功德较财施为大。#所以可以说武帝的布施是财布施,可以说是很少很少的了。
又有我执,想要达摩祖师说他的功德很大,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所以说武帝无功德是不为过的。所做的只是善行得福德,福德在《金刚经》中有很好的解说。
(待续……)
释:
齋畢,韋刺史恭敬地請六祖大師升法座,他代表一般老百姓來請法。他很恭敬嚴肅鄭重其事而啟問:「弟子我聽聞和尚說法,真不可思議。現在我心中有些小疑問,請大師大發慈悲,特地為我解說。」
六祖大師說:「好啊!你有什麼疑難的間題可即詢問,我定為你解說。」
「公」是寫六祖壇經者,因尊敬韋刺史是位大官,所以叫公,中文此公字是最恭敬人的。當我的徒弟到台灣受戒時,見到老資格的比丘都尊稱為「公」。你「公」一聲他就很高興,若不如此,他就覺得新戒都不恭敬他。
韋刺史問:「和尚您所說的法,是不是和達摩大師所說的道理一樣呢?」
大師答曰:「是啊!我是講達摩大師以心印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
韋刺史說:「弟子聞達摩祖師最初從廣州到南京,度化梁武帝時,武帝問:『我一生興建寺廟度很多和尚出家,(那時皇帝最歡迎人出家,所有飲食住處他都供養,且皇帝恭敬你向你叩頭,你看這有多好啊!)且又以國財布施窮人,供僧打齋供眾,我這有什麼功德呢?』」
你要知道梁武帝他是什麼都要做第一,所以當他見到達摩祖師時,他不求了生脫死之法,而要達摩祖師讚歎他給他戴高帽子。他唯恐祖師不知他的功德——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於是他就自我介紹,說我在此地彼地造很多廟,所有廟裡住著很多和尚,他們都是我一手成就而出家的,且我又廣大布施供僧。我這個皇帝和他人不同,我這個皇帝是專做好事、做功德的。你看我有什麼功德呢?你看,他不是想求法了生死,而是要炫耀自己的功德。好像某某大護法,到處對人說:「你們知道我嗎?我是護持佛教最有力量的,我所有錢都供養三寶了。」其實他去玩女人的錢比供養三寶多出幾千萬倍,但那卻不講,而只說他供養三寶,連玩女人的錢也都說供養三寶。唉!你說這顛倒不顛倒?這是真的,有人去花天酒地用了多少錢他不講,但若只供養一塊錢給三寶就到處宣揚。這些人必是梁武帝的徒弟,以為做功德後將來可以做皇帝。
達摩祖師聽梁武帝這樣地自我陶醉、自我介紹、自我炫耀功德、自我賣廣告。但因達摩祖師是位聖人,他怎會說些拍馬屁的話呢!若是普通人一聽皇帝這樣講,就忙答說你有功德啊!你的功德是舉世無雙的。但達摩是位祖師,他怎會有這種惡意奉承的邪心?所以就說:「沒有功德,實實在在沒有功德。」韋刺史說:「弟子我不明白這道理,乞請上人為我解說。」
六祖大師答說:「是實實在在沒有功德,你不要懷疑祖師所說的話。武帝心裡不正當,他只知沽名釣譽,他不知有正法。所謂造寺度僧、布施設齋,這是種福田,不可以將福說是功德。功德是屬於法身這方面,故修福並不是功德。」
六祖大師又說:「什麼是功呢?見性就是功,見你本來的自性,見你本有的光明妙性。當你有了功夫,就可以見性。譬如坐禪,初而勉強,久而自然,剛打坐時覺得腿痛腰痠,但當你將腿痛降服戰勝,至腿不痛時這就是有功,腿仍痛時就沒有功。什麼叫見性呢?即見你本來的面目,但這要你自己尋找,我不能告訴你。我若告訴你了,這仍是從外邊得來的。要你自性自悟才可,可是這要由善知識來印證你是否見性,而不能自封自是國王、菩薩。像以前來的嬉皮,吃毒藥把腦袋弄昏了,便說自己是菩薩,這簡直就是魔鬼。
平等就沒有自私心,一切都平等,無私無偏,對任何人也不自私,而是平等待一切眾生,大公無私。你能大公無私,這就有德行。你若念念能不滯塞,不執著,那麼就能常見本性。就像六祖大師所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也就是真實的妙用,這就是功德。你不在自身找反向外馳求,說你造了很多廟,度了很多和尚,布施很多貧眾,供養三寶僧人,這都是向外馳求。外邊的是福,而不是功德,當自己功德圓滿,就可像佛一樣。
你內邊心裡頭謙下不自滿,這就是功,而不是說你看我比任何人都好,你看我有多大本領,你看我比任何人都精通佛法。若不能謙下,就沒有功。故我們對任何人講話都要和氣些,不要像木頭棒子似的,一句話就將人的頭給打破了,這一句話比拿鐵棍子打人還厲害,若能謙下就沒有這不客氣的情形發生。
你內心要謙下,看別人都比我好,不要自滿,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好像一杯茶,倒滿了還倒那就會向外流,那是沒有用的,這叫滿招損。謙受益,謙就是客氣,那你就能得到利益。不是說你看我是最大、最第一、最聰明的。佛法不怕你不明白,就怕你不行,不明白不要緊,但不實行那是沒有用的,故外行於禮是德。
自性可建立一切萬法,一切萬法都是由我自性建立的,這就是功。你自己心的本體離開妄念邪念,這就是德。你常迴光返照,見自性常生般若的智慧,這就是功。你用般若智慧應用無方,變化無窮,且無所染著,不做不清淨的事,這便是德。因法身是由功德所成就的。你有功德法身也就有成就,假使你想建立功德和法身,就要依我所說的道理去做,這才是真功德。
解:
(一)法疑者,有所疑而求決定也,所疑者果何事乎,此宗旨之必先決定者也。又疑者,必先有所見而後起疑,乃在已修而有所得之時,自己不能決,遂請決定,故非精進,則疑不能啟,無從開口,是以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此疑之美者也。又疑為六大煩惱之一,乃世俗情見之盲疑,客氣用事之誤也,佛菩薩度世,只是為人決定去疑,以眾生煩惱,疑為一切苦之因,不獨疑人,抑且自疑,至見性己,則能斷惑證真,更可為他人決疑矣。況理事不二,理可以輔事之不足。理決於因,事證於果,人未到徹了時,遇事不能自決,終不得稱為明悟。此分為定達摩大師宗旨,破疑有三,一者取有相功德,二者有依賴性,不知自決,三者未明心力之勝,遂忘見取自性,直成佛道之理,層層開釋,破其疑而引之人門也。
(二)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邪字應作迷字,迷於有相,以功德為福,正是大迷信。六祖論功德一段,完全引入心地,今為中下根人,只可如此說,若真見性人,性空即是功德,功德二字,亦屬假名,實不可得,故曰實無功德。若說無功德,則造寺度僧,布施設齋,皆自法性之所建立,又未嘗不是功德,功德不功德,只在覺不覺,覺則一切處盡是功德,以有無兩不著也,迷則雖具一切功行,仍非功德,以偏執有相而未達究竟也。執有相之最堅固者曰有我,有我則將驕於人矣,我人四相既立,又安名功德哉。故最後結論曰,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然亦非離布施供養而可成也,福德與功德,名別而體不異,在我識不識耳。
(三)功德意義,六祖已詳明之矣,玆再補充之曰:不著空是功,以能立善巧諸法也,經云修一切善法者,此意也。不著有是德,以德性原本空寂,了無可得,是其本相,所謂福德性者,非福德相可與比也。造寺度僧等事業,正福德相耳,倘外不廢一切度生事業,內不立度生之見,兩皆不著,則功德莊嚴矣。正不必執理以奪事,亦不必執事以忘本來耳。又德非功不顯,功非德不全,無德者,功而非功,如今之作外功者,不由自性般若中起用,往往為德不卒,故瞋念不斷,善惡之見太深,平等性智,莫由啟發。重果而不重因,事終不能徹底,或竟始善而終惡,欲求出世,豈不難哉。
(四)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二句內,性與身二字,應調換方合,以功施於外而德在內也,修身為對人,而修性則律己也。
注:本文中[]中的是《坛经》中原文。释:()中的是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中的原文。解:()中是大鑑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原文。##中是参《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功德】【法身】【平等】【布施】【福德】
可到这来 http://fxys.xilubbs.com/
---- 《佛心医术》fxys.126.com以禅为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