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s-c2000(恒河沙数)
整理人: ashleyliu(2001-12-01 15:06:40), 站内信件
|
佛山制药业出现较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是梁仲弘蜡丸馆。梁仲弘是明代佛山望族梁氏长房后裔。据《梁氏六世纲祖家谱》记载,梁仲弘之祖辈六世正纲公(其族内称广东,始迁祖为一世)于南宋末年由番禺北亭迁居佛山朝市街。梁仲弘大约在明嘉靖22年(1543年)左右出生。早年不骛功名,而随名医学艺,学有所成后开始自立门户,于佛山镇朝市街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悬壶济世。当时的朝市街是佛山镇东边陲荒郊,民居疏落。医馆虽不在繁荣闹市,但梁仲弘医者有术,颇具名气,求医买药者与日俱增,络绎不绝。后来,他将历年来的临床验方总结整理,研制出几种颇有疗效的成药蜡丸在医馆出售,其中就有专治小儿腹痛、吐奶的特效药“抱龙膏”、“抱龙丸”。该丸早期包装有两个规格,一是以蚬壳装药膏,外封以蜡,为蚬壳膏,二是外裹以蜡的大蜜丸。当时,人们把它作为“看门”的药物,凡婴、幼儿患上府呕或急慢性惊风病症者一经服用,立即药到病除。由于药效显著,携带使用方便,因而享誉四方。不但行销全国各大城市,就连穷乡僻壤,尤其是缺医少药的地区,家有婴幼儿者莫不贮备,以应急需。为求进一步的发展,在闹市早市街(今福贤路178号)大兴土木,兴建新医馆,定名为“梁仲弘蜡丸馆”,以制作销售抱龙丸为主。该馆是佛山镇内最早以本人名字命名的成药店号之一。由于制售的蜡九疗效确切,在明末清初时已名闻天下。该铺在20年代末佛山开马路前,为一低矮的平房建筑,门口较窄小,保存有明代砖窗花以及明瓦天窗,与清代建筑风格迥异,其后,因开马路,该铺被拆去近三分之二,但梁氏后人仍以仅余的后座改作铺面继续经营。公私合营时合归佛山中药厂,传统名药及蜡丸馆址一直保存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祖铺中现尚存有梁氏十七代子孙于清代中叶造的“梁仲弘祖铺”牌匾。
抱龙丸
抱龙丸(散),梁仲弘始创于1573年,距今有400多年历史,是佛山中成药的始祖,清康熙初年在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已备受推崇:“广中抱龙为天下所贵”。可见抱龙丸在明末清初时已闻名天下。直至现在仍颇受欢迎。梁仲弘蜡丸馆从一开始就以济世为宗旨,所制抱龙丸是梁氏多年的师承和临床实践的心血结晶。根据小儿脏腑娇嫩,运化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气较成人更为迫切,所以经常易为饮食所伤,出现积滞、呕吐、泄泻等症。因此,在处方中以陈皮、法夏,燥湿化痰止呕;檀香、砂仁、木香、香附行气止痛;藿香、苏叶、厚朴、薄荷祛风健胃;白芷、白附子、荜茇、川芎、荆芥、独活、天麻、防风、僵蚕祛风止痉;白术山药、茯共芩益气健脾;白芍缓急止痛;天竺黄清热豁痰定惊止痉;诃子、赤石脂涩肠止泻;朱砂清心镇惊,安神解毒。诸药组成具有祛风、健胃、止痛三效,为治疗小儿风痰吐乳腹泻之良药。
在选料上,以质量上乘为原则。若遇配料不齐或质量低劣,宁可脱销,也不粗制滥造。在原材料加工炮制上,更加注意运用中医中药的传统理论,严格按照工艺制作。如处方中的僵蚕是用姜制,辟去腥臭气味,增强祛风定惊,治疗抽搐的作用;川芎酒蒸,增强祛风行气作用;半夏即用法半夏,燥湿化痰止呕其效更佳。本药还以蜜糖作赋形剂制成蜜丸剂,蜜糖并起到矫味作用,便于小儿服食,同时具有解毒作用。
本药亦有散剂,方便小儿服食与吸收,只需用开水送服便可。
此药初期,曾以蚬壳包装,故有“蚬壳膏”之称。以后逐渐改革,采用蜡壳包装。现基本形成机械化生产。
抱龙丸还有另一个品种,在处方上进行了改进,组成“琥珀抱龙丸”。以琥珀、胆南星为主药,使之清热豁痰,凉心安神,定惊镇痉;辅以天竺黄、全蝎,增强安神定惊,清热,散风镇痉之效;加上麝香,开窍,通径络,再以雄黄燥湿祛痰。诸药配合便有增强镇惊除痰,祛风清热作用。因而对治疗小儿风痰壅盛,高热神昏、惊风抽搐、腹痛、吐奶水泻有较佳的作用。
本品历数百年而不衰,并有“万应”抱龙丸之称。在比较低值的情况下,每年仍然销出40—50万元产品,可见此药历史根基的稳固。
---- 是拥有版权,请随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