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香港龙情>>〖 精 彩 转 载 〗>>【文教類】>>淨空法师>>节选之(2)

主题:节选之(2)
发信人: zhaozhi4(宏歌)
整理人: kaiyun.lin(2001-06-19 19:08:24), 站内信件
http://amtb.home.sohu.com/resume/sfph.jpg
不妄語,決定不欺騙人;不惡口,決定不說是非。古德常常教導人,「靜坐常思己過」,你會開悟。把自己過失找出來,就開悟;把過失改過來,真功夫,真修行,功夫從這兒講的。「閒談莫論人非」,古聖先賢這種教誨,散在許許多多書籍當中,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是真實的修養,是真實的學問。 

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別人;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就是一般沒有受過好的教育,他不懂。我們這一代人可憐,沒有念過聖賢書,所以叫不懂事,不懂事做出許許多多不如法,那我們看到了,要體諒他。《無量壽經》不是教給我們嗎?「先人不善(無知)」,先人,他的長輩,「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人教他,父母沒有教他,長輩沒有教他,老師沒有教他,他怎麼會?他今天這個樣子,我們見到要原諒他,決定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你把它放在心上,你錯了,那就是你自己的過失。他再大的過失、再大的惡行,都不可以放在心上,要曉得他沒有受過聖賢教誨。佛在經上教導我們,我們要常常記住,絕不責難別人,回過頭要責備自己。自己見到惡人惡事,還有一個念頭起來,我們錯了。我們的功夫不純正,我們的心地不清淨,我們的慈悲心不圓滿,回過頭來問自己,要檢討、要改進。我們要想學聖賢,說實在話要從小學學起,現在雖然是三十、四十歲了,還是要上小學,不上小學怎麼行?

所以我們在澳洲圖文巴這個小道場就是小學,現在教什麼?教《弟子規》,教《三字經》,教這些。我們的課程很緊,要求第一個要能背誦,第二個要明瞭裡面的意思,第三個要落實、要做到。從小學念起,學做人。學佛法從十善業道學起,從《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學起,這些典籍都要能背、能解、能行,你做不到是你沒有學,一定要做到。不必再求高了,能做到這些,念佛求生淨土就肯定往生,為什麼?你搆得上經典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搆得上這個標準,經典上講善男子善女人有你一份;你這個沒有做到,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與你不相干,你不在裡頭,一定要做到。不在這上面紮根,你怎麼有成就?所以我們在圖文巴已經在做了,此地培訓班我們沒有要求,沒有這麼嚴格的要求。原因是這邊修學期間短,那邊這些同修跟著我都有十幾年了,我有責任幫助他,有責任照顧他;我要是不照顧他,我對不起他。這些同學也非常難得,他對我這個教導,他能信能行,都非常認真努力在學習。我們歡喜,聽到歡喜、看到歡喜、想到歡喜,常生歡喜心。這些人當中我們不敢求將來個個成就,我們不是這樣想法,這樣想法就有煩惱;這些人當中有一兩個成就的,我們就心滿意足。 

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就如同我們當年在台中求學一樣,李老師在台中三十八年,聽他講經說法的學生不只五十萬人,常隨眾大概也有三十多個人。老師走到哪裡我們跟到哪裡,我們一步不離的,也有三、四十個人。真正有成就的,像徐醒民居士、周家麟居士、江逸子居士,這都是傑出的人物。老師這一次到這個世間沒有白來,幾十萬當中有兩三個成就就行了,後繼有人。所以我相信,我們培訓班將來一定有成就的。澳洲我們這個小道場,我們也有信心將來一定有人成就。我們現在看到大家修學的方法、修學的情緒,能夠看到將來,這麼多人認真努力在修學,我們盡到護持的責任。過去我一生從事於弘法,現在退下來做護法,所以一定要把大家帶起來。 

培訓班從這一屆,你們同學們開始教,這是護持。你們沒有親自在講台裡頭教,你哪裡能得到這個經驗?教學相長。每天講經,每天教學,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對自己,不知不覺你在那裡進步。天天教別人,天天勸別人,同時是勸自己;自己不認真努力學習,怎麼能幫助別人?只要我們自己認真努力這樣做,第三句的效果就非常明顯,『是故見者咸欣樂』。見到你的人、跟你接近的人,沒有不生歡喜心的。

清涼註解裡頭說,「稱理遍喜,為廣大無邊」,不僅是明理,這個道理明白了,稱理是什麼意思?我們的言行與理融合叫「稱理」,我們的言行決定不悖理,歡喜心才能生出來。「縱內心不搖,而外現威怒,更深難測。」內心不搖,內心如如不動,決定沒有是非人我,決定沒有貪瞋痴慢,決定沒有喜怒哀樂。可是跟人相處有歡喜、有悲哀,也現種種七情五欲,那是什麼?那是隨緣應化,心永遠是清淨的。這就是遊戲神通,用這些方法,這叫善巧方便,叫權變教化。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開解的,那是手段。就像《華嚴經》末後善財五十三參,那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他們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種種不同的行業、種種不同的造作,心都是清淨的,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們接待一切人事物活活潑潑,真的是「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一點都不錯,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此是寂音之所了』,他明瞭,他明瞭他契入,他要是不入這個境界,他怎麼會明瞭?他入了這個境界。今天我們講到此地。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