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香港龙情>>〖 精 彩 转 载 〗>>【文教類】>>南怀瑾>>南怀瑾先生二、三事!(转载)

主题:南怀瑾先生二、三事!(转载)
发信人: zhaozhi4(宏歌)
整理人: kaiyun.lin(2001-06-19 19:06:43), 站内信件



王学信(作者)
  在怀师身边待久了,常会经历许多小事,而这些小事竟
会久久地镌刻在脑际,难以磨灭。或许,正是这些寻常小事
,不时折射出怀师的襟怀、境界、道德、学养……其“不言
之教”,恰似“随风潜入夜”的滴滴春雨而“润物细无声”
,给人以心灵上的滋润和启迪。

  怀师的壁柜装满了中药

  在怀师会客厅放置圆餐桌处,有一个很大的、镶着玻璃
的壁柜,里面分很多层,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中成药,约数百
种之多。其中多数是台湾顺天堂的产品,也有不少内地中药
厂的知名品牌药,还有几种药是怀师亲自组方配制的。

  中医药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怀师精于道家学术
,在中医药和传统养生学领域,自然蔚为大家,而怀师的望
诊尤为一绝,往往不待病家开口,便一语道出病情。

  怀师素来“人溺己溺,人病己病”,只要见到来访客人
患有病痛,便关切地随手或命身边工作人员取出适量的对症
药物,请患者服下,临走还要备出几天的药量,请患者带回
去服用。有一次,我偶感风寒,周身不适,怀师即命身边工
作人员找出药,嘱我按时服下。这是老师亲自配制的专治感
冒的中药,呈棕褐色粉末状,服用几次后,果然十分见效。

  怀师见我伏案工作和看书的时间太长,担心我的眼睛过
于疲劳,几次嘱我要注意眼睛的适当休息,并在一次茶叙时
,将自己对眼睛的按摩保健法教给我和在座诸位。老师边讲
,边亲自示范,如何从晴明穴按摩到玉枕穴,又如何按摩到
太阳穴等等,一连演示了两遍。大家兴致盎然地纷纷练习,
直到每个人都学会了,怀师这才放心。

  后来,怀师又嘱咐海英陪我去配了一副茶晶养目镜。那
天是个下午,在迦南眼镜店耽搁的时间长了些,可巧外边又
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待赶回来,已是黄昏时分。老师在
会客厅里慢慢地喝茶,马有慧小姐来得早,正陪老师说话。
怀师知道眼镜已经配好,便很高兴,嘱我平时常戴,以调养
目力。

  这时,马有慧笑吟吟地告诉我们,赶快去品尝老师今天
亲手做的牛肉汤。我尝了一小碗,牛肉炖得很烂,汤很鲜美
,而且清而不混,味道真是好极了,其他几个人喝了也都赞
叹,认为非高手做不出此等美味。喝完牛肉汤,顿感身上暧
烘烘的,望着窗外的小雨,我突然想到,怀师所做牛肉汤,
驱寒祛湿,非寻常之肉汤,分明寓有保健养生之内涵也。

  天气转凉,怀师出入便戴上了帽子,一顶是象牙白的圆
形小帽,一顶是灰黑色的船形帽,不时轮换,别具风度。怀
师对大家说,天冷时一定要戴上帽子保暧,否则元阳之气易
从头顶散失,诱发感冒或肠胃不适。怀师此说真是对极了,
现代科学实验表明,人在静止状态下不戴帽子,从其头部散
失的热量,在外界温度为15摄氏度时,占人体总产热的三
分之一,当外界温度为4摄氏度时为二分之一,而当外界温
度降至零下15摄氏度时,可散失四分之三。看来,中华传
统文化中的中医养生学真是一门大学问呢!

  酱猪肘与红焖羊肉

  对于原料新鲜、制作精美的肉类制品,只要属于佛家“
五净肉”范围内,怀师并不拒绝,而作“药想”,每每细细
品尝少许。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此之谓乎?

  11月中旬,刘老师从台北到北京办事,在香港略事停
留。当天晚餐时,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冷盘儿——五香酱猪肘
,肉切成薄薄的片儿,码放得很整齐,酱红色的肉皮泛着油
光,十分抢眼。刘老师介绍说:“这是台北正宗京味五香酱
猪肘,早晨买时还是热的。这家字号是北京人开的,每天都
要排长队等候才能买到,去晚了就卖没了。几十年了,天天
如此。”

  听刘老师一讲,大家很感兴趣,纷纷举箸尝新。怀师先
后夹了几片,慢慢吃着,夸奖道:“不错,不错。”我也尝
了几片,确是名不虚传,滋味鲜美,肥而不腻,且酱香浓郁
,刀工、火候都非常地道。须知要做出上好的酱猪肘并不容
易,选料、配料精当自不必说,瘦肉部分既要炖得烂,而猪
皮和肥肉部分又要成形不碎,这里面颇有一些诀窍,不是谁
都做得好的。于是,我想起北京王府井的老字号“浦五房”
和西单的“天福号”,倘把这三家的酱肉放在一起比较,大
概还真难分出高下。

  刘老师从台北带来的两盒酱猪肘,受到大家的欢迎,两
次晚餐便一扫而光,而怀师的内侄王先生从上海带来的酱蹄
膀却“惨”遭冷遇。大概王先生临赴港前比较匆忙,在住家
附近的小店临时购来,未来得及认真考察。这个上海话叫作
酱蹄膀的带骨酱猪肘,外观很齐整,酱色也美观,就是欠火
,里外都偏生,肉丝儿显得老而粗硬,嚼着实在费劲儿,而
且口味也不佳。怀师只尝了一口,确实咬不动,只得搁置一
旁,其他人一尝,也有同感。然而,怀师并未就此加以品评
,而是借别的话题将这事儿岔过去了。我因此而深有感悟,
王先生一定是想带着上好佳肴来看老师,谁知竟有此一误,
此时,王先生心里定然深感愧疚。然而,此乃无心之过,虽
过亦不应罚,而怀师轻轻将此事岔过,只字不曾提起,事情
虽小,不也体现出中华文化中某种令人感佩的人文精神吗?

  由王先生所带酱蹄膀,使我想起苏东坡大居士被贬官到
黄州任团练副使时的一件轶事。苏东坡感慨当地富人不喜食
猪肉,而穷人又不了解烹煮之法,以致当地“猪肉贱如土”
。东坡居士经一番研制,总结出一套烹调方法,其关键处就
在“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味自美”,后来遂有“东坡
肉”、“东坡肘子”等佳肴传世,而王先生所购之酱蹄膀,
其欠缺处恰恰就在这里。

  12月上旬,刘老师到北京办完事,在香港暂作停留,
准备返回台北。一天,刘老师突发奇想,建议与我合作,给
怀师和大家做一次红焖羊肉,我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马上举双手赞成。祖国医学素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
”之说,而羊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正是秋冬之交补
益之佳品。

  次日上午,羊肉买回来了,连皮带骨,非常新鲜,而且
都剁成了块儿,做起来很方便。刘老师谦虚地说,她没做过
红焖羊肉,所以请我来主厨,她可以打打下手。于是,我们
便一起操作起来,先用花椒水将羊肉适当浸泡、洗净,除去
膻气,再将羊肉及葱段、姜片、蒜瓣、花椒、八角等调料放
进锅内,倒上适量黄酒、酱油腌制。考虑南方籍人士比较多
,又放进少许白糖调味,约20分钟后,兑适量清水,用武
火将汤烧开,再改文火慢慢煨。一个半小时过后,肉香飘溢
,酌加精盐,再焖煮20分钟左右,即大功告成。

  晚餐时,一小锅鲜香酥烂的红焖羊肉端上了席面。大家
举箸品尝,纷纷赞美,怀师边吃边夸赞道:“这个羊肉做得
好。”到后来,怀师又站起身去夹羊肉,不料锅内已经空空
如也。看到老师兴犹未尽,我直后悔这次的羊肉做少了。我
想,下次如果要做,一定得多做一些。所幸,怀师和大家都
吃得很开心。红焖羊肉虽属北方风味,但古圣说得好:“味
之于味,有同嗜焉,”所以“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
只要是佳肴美馔,一定会受到绝大多数人的欢迎。

  怀师对歇后语也有浓厚兴趣

  去年8月初我刚到香港那几天,晚上开着空调睡觉依然
觉得热,思来想去,发现是被子太厚的缘故。可巧老师身边
的工作人员担心我不适应香港的气候,特地来问我日常起居
有哪些不便之处,好适当调整或重做安排。

  我非常感谢老师和大家的关心,觉得已经安排得很周到
了,便回答说:“一切都不错,感觉挺好。”接着想起被子
的问题,就随口加了一句:“只是这被子,要按北京的歇后
语来说,还真是‘皇上他妈——太后(厚)’。”对方起初
没听明白,愣了一下神儿,经我一解释,才清楚是怎么回事
,觉得很有趣,便开心地笑了起来,并迅速给我换了一床薄
被。

  晚餐后茶叙,怀师笑着问我那句有趣的歇后语,我便把
中午那件事又说了一遍。许是在座诸位都是第一次听说这句
歇后语,觉得新鲜,加上近期大陆港台电视里有关皇上和太
后的连续剧又比较多,极易产生联想,所以当我一说完,怀
师又一板一眼、带着温州口音重复了两遍:“皇帝他妈——
太后(厚),噢,是皇上他妈——太后(厚)。”大家听了
,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其中素美师姐和马有慧小姐笑得最厉
害,直笑得前仰后合。

  接下来的几天,歇后语竟成了餐后的热门话题。看到怀
师和大家兴致如此之高,我便把随时想起的歇后语结合当时
所谈论的人和事,说给大家听。诸如:“瓜子里嗑出个臭虫
——啥仁(人)儿都有”、“猪八戒上城头——倒打一耙”
、“武大郎放风筝——起手就不高”、“老虎拉车——不管
那一套”、“蝎里虎子掀门帘儿——先露一小手”、“蛤蟆
打哈欠——好大的口气”等等。有一次,我把当年上山下乡
在西双版纳时自己编的一句歇后语——“屎克螂翻跟头儿—
—臭来劲”,也给抖落出来了。怀师很感兴趣,便叫赵海英
一一在纸上记下来。

  有一天,海南航空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峰先生来看老师
。茶叙时,他向大家介绍了海航公司从一千万政府贷款,历
经6年坎坷,到现在跻身全国十大民航公司之列,拥有固定
资产45亿、运营资产70亿的发展情况。陈总口才极佳,
绘声绘色,十分精彩。

  我听完后,颇感振奋,便随口用歇后语开玩笑道:“海
航创业之始是‘骑着墙头拉屎——粪(奋)发涂(图)墙(
强)’,一路拼搏下来好比‘老和尚坐飞机——秃(突)飞
猛进’,这其中的重要因素是因为海航有你这个好当家人,
你是‘绱鞋不使锥子——针(针)好’,‘狗撵鸭子——呱
呱叫’。”

  刚一说完,怀师和大家都笑了起来,赵海英强忍着笑,
把这几句歇后语也逐一记录下来。

  广泛流传于南北各地、属于民俗文化范畴的歇后语,大
概该算是汉语中的特有景观,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都不难理解
,能迅速沟通,可对外国人来说就麻烦了。记得文革时期,
毛泽东对美国友人、著名记者埃得加·斯诺发表谈话,曾引
用过一句歇后语:“我是‘和尚打伞——无发(发)无天’
。”斯诺先生按字面理解,译成英语竟变成:我是个打着雨
伞,云游天下的孤独僧人。这可真成了“猴儿吃麻花——满
拧”。

  同样,英美等国家的语言中,也存在着丰富多彩的俚语
、俗语,而且其含义往往也超越了字面上的范围,母语非英
语人士倘不认真研讨,详加揣摩,也会闹出类似的笑话来。

  怀师热情推荐《狄公全传》

  一次茶叙,怀师笑吟吟地取出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所著《
狄公全传》,又名《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向在座诸位热
情推荐:“这书写得好,值得一看。高罗佩很了不起,虽然
是外国人,但比很多中国人更了解中国。”

  怀师接着问我看过没有,我虽然久仰高罗佩大名,但近
年忙于杂务,读书甚少,故只闻其名,未读其书,只好惭愧
地回答:“听说这书写得极精彩,只是还没有读过。”怀师
慈祥地笑着,说:“抽出点儿空看看,就算是休息吧。不过
,这书只要拿起来,就放不下了。”

  其后几天,我几乎一口气将这套长达140万字的《狄
公全传》看完。书中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
情节,的确引人入胜,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根
底,令人叹为观止。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是荷兰人,所写
虽然是中国古代公案题材,却融东西方文化于一炉,突破中
国传统公案小说在语言、人物、情节上的程式化、类型化藩
篱,成功地展示了一幅唐代中国社会历历如昨的风俗长卷,
堪称大家手笔。难怪此书于五十年代一经面世,即在欧美引
起轰动,一版再版,畅销不衰,成为众多欧美人士了解中国
文化的形象教科书。

  我想,怀师热情推荐高罗佩和他的《狄公全传》决非偶
然。作为著名汉学家,高罗佩著述宏富,通15种语言,尤
精于汉语,毕生热爱中国和中华传统文化。而几个世纪以来
,像高罗佩这样对中华民族始终怀有真挚、友好感情,致力
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欧美人士,诸如利玛窦、南怀仁、金尼
阁、马若瑟、熊三拔、拉铁摩尔、李约瑟、费正清等等,不
胜枚举,他们热爱并高度推崇中华文化,这和某些国人弃本
民族文化若敝屣的极端态度恰成鲜明对比,也足以发人深思


  怀师素来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乃中华民族之根,倘将此
根拔去,中华民族将何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且中华传统
文化作为世界文明宝藏之瑰宝,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必将
在未来光大于世,这一文化发展之大趋势任何人也阻挡不了
。然而,令怀师极为感慨的是,自20世纪初以来,中华传
统文化日见式微,斯文扫地,学术思想更是非驴非马,混杂
不堪。因此,怀师矢志弘扬中华传统学术,并致力东西文化
交流,早在1969年即力排众议,在台北创立东西精华协
会。当时,怀师曾赋诗一首以明志,诗曰:“辛苦艰难独自
撑,同侪寥落少晨星。松筠不厌风霜苦,雨露终教草木青。
熟读经书徒议论,实行道义太零仃。乾坤亘古人常在,欲起
天心唤梦醒。”

  几十年来,怀师不惮其劳,筚路篮缕,奋勉前行,著述
等身,教化遍及海内外,诚常人难以企及。也许,正因为如
此,当怀师见到高罗佩所著《狄公全传》,想见其特立独行
,才学卓异,自然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于我心有戚戚焉”了。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