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佛教教派>>藏传佛教>>不可思议的大手印(1)

主题:不可思议的大手印(1)
发信人: dipa1(死亡之后)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1 09:08:27), 站内信件
大 手 印  
 
堪布卡特仁波切    
    
    
    前言
    
    从祖师帝洛巴开始至今,“大手印”代代相传,已经历了四十四位传承持有者,形成一个如黄金般、无间断的大手印传承,这四十四位祖师都曾精进不懈地修持大手印,并且都在一生之内,直证菩提,即身成佛。
    
    伟大的噶举派上师──蒋贡康楚·洛卓泰耶(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曾说过:“大手印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相而已,它是能带领修行者觉悟的法门,此觉悟即是大手印。”
    
    觉悟的途径唯有实修,光听闻大手印是无法开悟的,蒋贡康楚曾举过一个例子说道:“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人,自然能拥有富裕的生活;同样地,修持大手印的人,也能得到内在自然增长之悟性的加持。”
    
    现在大家学习了噶举派传承的教法,只要依法修持,必定能受到噶举派上师的加持,迅速获得开悟,除非你只是执迷于“噶举派”这个头衔而已。
    
    想要开悟,正统的传承和实修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正确地修行,开悟是不可能的,不管你多聪明,或曾研读过所有的经典,若是没有正统的传承以及对修行方法和意义的如实了解,并且实际地修持,任何成就都不可能达成,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观念。
    
    为何“大手印”?从字面上来看,“大”代表涵括一切众生,无论贫贱富贵或男女老少,第一个众生都具备着觉悟自心本性的潜能,这是广泛普遍的;而“手印”象征法门,意指如果一个人修持大手印的话,那么他便不用再去修别的法门了,因为在此一法门之中,已结合了一切法门的精要,它是圆满的、是涵盖一切的,大手印有时因为各个上师的用法不同,亦可称为“大无上”或“大中观”,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在究竟的意义上,它们都代表着“圆满的法门”。
    
    根大手印
    
    大手印可分为“根”、“道”、“果”三个部分。
    
    根大手印谈的是佛性,佛性是指蕴藏在每个众生内的觉悟本性,此觉悟本性是原始本然的,是无染无瑕、本始清净的。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众生是十分无明的,为什么呢?或许你会感到奇怪,人类曾发明许多事物,应该是很优秀的,怎么会无明呢?
    
    无明所指的是精神上的迷惑,一切有情众生虽然都具有觉悟的本质,但都仍未被开发出来,甚至连如何开悟的方法都一无所知,这就是众生无明的一面,所有的众生都确实具备着觉悟的本性,但是这个本性被无明蒙蔽了,因此造成轮回;虽然众生都具有佛性,但因为没有将这觉悟的本质发掘出来,所以众生迷惑愚痴,受尽轮回之苦。
    
    我们可用推理的方式,来窥见一些由佛性所表现出来的征兆,例如我们对于父母或亲朋好友,自然地都会有一种亲爱之情,这即是源自佛性而来,但因为没有将佛性完全发展出来,这种爱或慈悲并不如它原有的广大恒久,这也就是无明所产生的结果。
    
    这个能导致开悟的大手印之根──佛性,就像能结出果实的种子一样,一颗种子和它最后所结出的果实看起来是很不相同的,形状不同、味道也不一样,它们似乎根本是两种毫无相关的东西,但果实是由种子而来,这是不容置疑的。
    
    我们都具有大手印之根,现在所需要做的便就是去开发这种特质,然后成就大手印之果,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到,所有的传承祖师都曾和我们一样的平凡,但他们在经过精进如法的实修之后,开发了成佛的本质,所以他们现在才如此殊胜不凡,而我们现在也有一个相同的机会来体认自心本性,当你确定自己具有佛性,确定开悟是绝对可能的,即为根大手印。
    
    随着根大手印的建立,修行人会产生一些特质,第一个特质就是对上师极度的虔诚恭敬,因为上师是能指导我们修行,使我们有机会去真正体验觉悟的人。
    
    此外,随着根大手印的发展,我们亦会生起三种信心:
    
    第一是“明净之信”──深信上师、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都同样具有佛性,这种信心变得十分坚固而明朗,这就是明净之信。
    
    第二是“向往之信”──明瞭了自己也有成佛的种子,能成就和一切上师诸佛一样的自性和特质后,你亦渴望去获得这样的成就,这就是向往之信。
    
    第三是“清净之信”──确信开悟的经验并非只是一种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偶然状况而已,事实上已经有无数的修行人藉着脚踏实地的勤修,证得了无上佛果,这种确信即是清净之信。
    
    藉着根大手印的建立,我们便能发出对上师的虔诚和这三种信心。
    
    从各方面来说,弟子都是必须完全依赖上师的,因为只有上师的教导才能使弟子觉悟菩提成就佛果,要知道,在过去靠着上师而开悟的修行人已多的形成了一个大成就者之海,这些如同大海一般多得无从计算的大成就者们,全都是依靠着他们的上师、遵守上师的教导修行而获得开悟的。
    
    道大手印
    
    觉性存在于每个人之中,不需要到别人身上去找,然而光是了解这个道理,并不能真正开悟成佛,因此,实际修行是绝对必要的,这就是“道大手印”。
    
    “道”的程序是按步就班的,你不能自许为金刚乘行者,就以为可以直接去修最高层的法门,一切都必须一步一步地来做,从基础开始逐渐向上,上师亦会适当地教授声闻乘、缘觉乘的教法,此外,行者还必须修习四不共加行,使自己能完全准备就绪地去承受金刚乘的法门,以小乘为起步,循序渐进地进入大乘。
    
    要如何起步呢?首先,你必须要认清这世间是充满痛苦的,如生老病死的苦、无常的苦、以及因缘条件聚散所产生的苦等等,数也数不清,因此你发出出离心,愿从这充满着痛苦的轮回俗世中脱离出来,这便是基本的小乘之发心,有了这种希望离苦得乐的出离心之后,进一步你不应只顾自己的解脱,而应该救度一切众生,因为不只是你在受轮回之苦而已,所有的众生都正同样地受着无量无边的苦难,由此而发心要为救度一切众生而修行,这便是大乘的菩提心,有了出离心,亦发出了菩提心之后,就是修持金刚乘法门的时候了。
    
    接下来要修四不共加行,四不共加行是进入金刚乘很重要的一环,修行人能藉此积聚修持金刚乘法门所需要的功德和智慧。
    
    
    
    第一加行──皈依大礼法
    
    第一个加行是“皈依大礼拜”,我们先观想自己和所有众生一起,虔诚地皈依诸传承上师和佛、法、僧三宝,由此便能受到上师和三宝的无上加持,而远离任何阻碍开悟的侵扰或障碍。
    
    此外,皈依礼拜的修持有三个重点:在身方面,我们以大礼拜表现其诚敬,在语方面,口诵祈祷文,愿一切众生皆能永远离苦得乐,在意方面,诚心忆念诸成就者的殊胜,并对此发出一种赞欢、珍视的心情,故皈依大礼拜是以身、语、意的完全专一作为修持的重点。
    
    修大礼拜时,首先双手合掌接触前额,代表对诸成就者之身的虔诚恭敬,藉此净除身方面的恶业,修行者并因此而将了悟法性之身;接着双手接触喉部,代表对诸成就者之语的虔诚恭敬,藉此净除语方面的恶业,行者并将因此而获得诸成就者六十种语方面的特质,能无碍地弘扬佛法给一切众生,使正法昌盛;最后双手接触心处,代表对诸成就者之意的虔诚恭敬,藉此净除意方面的恶业,修行者并将因此生出两种智慧,即“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
    
    接着拜倒下去,前额、双手和双膝五个部位碰触地面,象征净除贪、瞋、痴、慢、嫉五毒,并转化五毒成为五智,而站起来的时候,则象征修行者将以“五道”引领众生走向觉悟之境。(译者注: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
    
    修皈依大礼拜虽然很辛苦,却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主旨,更有净除业障的效果,明瞭了皈依大礼拜的主旨和道理,就不应畏惧辛劳,在修行中付出愈多心力,才愈能在觉悟上有所收获,如果只有一点点的努力的话,那觉悟也会只有一点点,而如果都不为修行作任何付出的话,那就根本不可能觉悟了,伟大的尊者密勒日巴之所以在修行上有如此崇高的成就,完全是因为他付出了极大心血和辛劳来修持佛法,因此我们不应惧怕修行的辛苦。
    
    做完大礼拜之后,行者观想所有传承上师和三宝皆以一种无实体的形式,化光溶入自身,然后安住禅定之中,先前的大礼拜能累积功德,而现在上师三宝化光溶入自身,并安住于禅定之中,则能产生智慧,皈依大礼拜事实上是四不共加行的重心,因为一切皆以此为起始。
    
    在谈到第二加行之前,我们先来谈谈修行的发心。很明显地大家对三宝都相当虔诚,大家藉着种种的供养、礼拜……等积聚了许多的功德,这种种的虔诚和奉献,令人十分欢喜,但除了要有虔诚心之外,还必须培养菩提心,舍己为人,这样的心才能使功德增 长、坚固,而开悟成佛。
    
    此外,大家一定要明白正确的修行之法,有很多人是因为种种不同的动机而修行的,例如有些人修行是为了得到某种超能力,想藉此来打击它的仇人,这便不是一个正确的动机,由于这是一个不纯正的发心,所以最后的结果也不可能是好的;又有些人的修行只是出于盲从的心理,别人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一点主见也没有,虽然这种情形无所谓善恶,但由于他缺乏目标,所以也无法获得什么成果;然而也有些人修持佛法完全只是为了一些世俗的成就,或许由于修行所累积的福报,某些世俗上的成功是可能的,但是,生命毕竟是短暂的,当我们修行的目标不是为成佛的时候,便很难获得长久的利益,因此正确的目标在修行上是绝对必要的。
    
    修行人能不能开悟,完全决定在修行的动机和发心,这就是成佛的关键,如果我们修行只是为了下辈子能有更舒适健康的生活,或只是想往生天道当神仙,甚至只是为了投生在富裕人家的话,就不可能开悟成佛了,事实上,在这样的动机下所积聚的福德,并不一定百分之百能获致预期的结果,因为我们的五毒烦恼仍未净除,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随境而生起一些烦恼,例如强大的瞋心便能轻易地摧毁我们所积的福报,使一切功德烟消云散,这也就是为什么修行必需要保持正念的原因;此外,无论我们修禅定、持咒或读诵法本,都要以救度一切众生使其成就佛果为发心,并且在修持的过程中保持同样的心境,最后并回向功德,将一切的功德,都无私地回向给六道一切众生,愿众生都能解脱轮回,究竟成佛,如此便能生起觉悟的心境──菩提心,我们所累积的功德也自然变得无穷无尽了。
    
    第二加行──金刚萨埵法
    
    四不共加行的第二加行是“金刚萨埵法”。为什么要修金刚萨埵呢?从无始以来,我们的心受到无明的蒙蔽,造了无数无量的恶业,而在痛苦的轮回中流转不止,要净除这无量劫所累积的恶业是很困难的,因此必须修金刚萨埵的威力就如太阳驱暗一样,当太阳绽放它万丈的光芒时,一切黑暗霎时便消失得无影无踪,金刚萨埵的百字明咒乃是一百尊佛的化身,其清净业障的威力是不可思议的。
    
    恶业在根本上是没有实质的,经过适当的法门如金刚萨埵法的修持,恶业是可以被消除的,我们可藉着四种力量来净除业障,这四种力量分别是:
    
    第一、忏悔对象的力量:金刚萨埵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总集,我们在它的面前发露并忏悔一切恶业,这乃为一个殊胜不凡的忏悔对象。
    
    第二、忏悔的力量:所有的众生,包括我们自己,都因累积的恶业,正有形无形地受着各种的痛苦,而更不幸的是众生都不知道要去消除业障,我们现在诚心的忏悔我们及一切众生的恶业,这是忏悔本身的力量。
    
    第三、完全断除的力量:发露忏悔后,我们断绝所有五毒恶业,包括一切众生的五毒恶业,这是完全而彻底的,因此有强大的净业之力。
    
    第四、不再犯的力量:忏悔并断除过去的恶业之后,今后我们发愿绝不再造任何新的恶业,这就是不再犯的力量。
    
    在结尾观想金刚萨埵化光溶入自身,就像水溶入水中一样,与自身合而为一,接着入于禅定中,就像先前一样,在累积了功德之后,增长智慧。
    
    第三加行──献曼达
    
    清净了修行上的障碍之后,接下来第三加行为“献曼达”,此加行的目的是为充实觉悟的本质,也就是要充实大手印的本质,先前我们仅净除了业障,现在为了充实开悟的本质,我们将一切珍贵美好的事物都供养给诸上师和佛菩萨。
    
    每个众生都曾以他们的身口意聚积了善业和宝贵的事物,我们将这一切都供养给上师诸佛和成就者,这就是献曼达,同样地在结尾,观想一切皆化光溶入自身,而后安住于定境中。
    
    修行的关键在于心,心中必须长怀菩提心,为利益众生、救度众生而修持。
    
    第四加行──上师相应法
    
    第四加行是“上师相应法”,在此我们要观想上师现为金刚持的形象。
    
    为什么要观想上师为金刚持呢?这是因为如果以上师的血肉之身来作观想的话,你可能就会以为上师是一个普通人,而生出贪执或厌烦等种种妄想,障碍了开悟的道路,为了避免这些障碍的产生,所以观上师为法身佛金刚持,去除任何贪执或厌烦的情绪,以完全清净和虔诚的心,领受更大的加持,来开发大手印的本质。
    
    纯净的心在修行上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金刚乘的修行,金刚乘的法门绝对能让修行者在一生之中即身成佛,这是千真万确的,但如果心不纯净,那么即使修习金刚乘也没有用,这不是佛法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心出了问题,因此我们要以绝对纯净的心来修行,观想上师为法身佛金刚持,使修行的道路变得清净,而我们的所有努力和付出,也终究能开花结果。
    
    虽然现在的社会上,人们很容易对事物产生不信赖,但大家必须试着了解佛法,并产生恭敬的态度,特别是现在我们谈到的大手印,大手印法乃是极具效力的,只要我们以一颗纯正清净的心来修持,开悟是一定可能的,在现代社会中,有些人接受金刚乘的教法或灌顶后,经过一段时间,便会开始批评上师,报怨上师这个、抱怨上师那个,然而金刚乘修行上,开悟的主要关键就在于和上师之间的三昧耶戒,所以一旦违背了这神圣的誓约,那么成佛之道便会在根本上受到阻碍。
    
    修行人真正应该注意的是自己的修行,而不是上师,打个比方,如果你现在正在寻找一块金子,而恰好又有一个人送了你一块黄金,只要这块是真正的金,是有钱人给的或是普通人给的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已得到你要的金子了,这个观念在金刚乘的修行中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要轻视、怀疑,甚至批评传法给你的上师,应该非常珍惜上师所传的教法,并衷心感激上师,而且不只是对自己的上师要抱持这样的态度和认知,对所有的上师都应该抱持着同样的态度。
    
    由这些观点来修上师相应法,便将能体验“身”为化身、“语”为报身、“意”为法身的三身境界,并包融一切众生于此三身境界之中。
    
    以上即为四不共加行,四不共加行就像鸟的一个翅膀一样,而要能飞,必须要双翼具足,在四不共加行圆满功德累积之后,下一步便是智慧的累积了,而这也就是第二个翅膀了。
    
    接下来谈到积聚智慧的方法。
    
    传统上来说,在西藏,修完四不共加行之后,接着要修“止”,藉着“止”的修持便能进入“观”的境界,这是传统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修“止”,让心平静下来,然后再修四不共加行,这种方法特别适合现代人,因为现今社会充斥着太多刺激,令人精神涣散,所以人们很难使精神集中专一,藉着“止”的修持,让心先定下来,再以这定力修四不共加行,这在现今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止
    
    “止”在藏文称作“息内”,意思是平定的持久。
    
    要发展持久的平定,首先必须有环境的配合,也就是要一个没有噪音,没有干扰,可以毫无忧虑地修止的环境,佛陀亦强调修禅定要在远离众人之处,并要准备一个舒适的坐垫,并且明瞭正确的禅坐姿势;远离众人之处也就是一个不受任何干扰的静处,打坐用的垫子后部微微高起大约四个手指的高度,而打坐的姿势则有所谓“七支坐”,七支坐的七点坐姿分别是:
    
    一、金刚跏趺坐。
    二、大姆指接触无名指指根,并轻轻地合掌置于膝盖,手臂打直,保持两肩平衡。
    三、上身自然打直。
    四、腹部微微凸出。
    五、视线顺鼻尖而下,停留在约手至手肘之距离的虚空中。
    六、舌头抵住上鄂,然后自然地将嘴合起来,不要蹦紧嘴部肌肉。
    七、收下巴。
    
    如果身体上有缺陷,无法做到期些姿势的话,没有关系,但千万不要担心,不要以为不能做七支坐就无法觉悟了,觉悟是可以不藉任何姿势而获得的;但身体健全的人便不应该因为这些姿势做起来很辛苦,便逃避不做,既然你的身体没有问题,就应不畏辛苦地来磨练自己。
    
    七支坐有什么好处呢?此禅定的坐姿,是根据显教经典而来的,然而根据密续,这些姿势能引导行者产生内在的觉悟。
    
    大体上来说,人有五种气,当这五种气从体内流失时,人的精力和能量也随之流失了,如果我们能保存住这五种气的话,便会精神旺盛,充满活力,而七支坐就是保存这五种气的方法。
    
    根据七支坐的坐姿,盘腿结金刚跏趺坐,姆指轻压无名指根部,合掌置于双膝,视线顺鼻尖而下停于空中,便能引入遍行气,遍行气是有关知觉之气,它使我们能够感受周遭的一切;打直上身,能引入下行气,下行气是非常重要的气,位于体内下半部;腹部微微凸出,能引入等住气;而等住气是有关消化作用的气;而舌头抵上颚,则能引入上行气,修行者遵照这些坐姿打坐,这四种气便能流入持命气,而当五气合而为一时,行者便能觉悟究竟之真理,若诸气流失的话,便无法有任何的体验了,由此可知五气是很重要的,也许这种说法和你以前所接触过的有所不同,因为它是根据密续而来的。
    
    五气中最主要的是持命气,持命气是十分基本而重要的气,是生命之气;下行气位居身体的下半部;遍行气遍布全身;上行气位居身体的上半部,有使我们出泪,脸部涨红色的功能;等住气使我们能够消化食物;当诸气从持命气中流失时,能量精力也就消失了,因此我们要防止气的流失,使它们能保存住,这亦是禅定的观点。
    
    七支坐是为了保存体内五气,如此即能逐渐发展出持久的定力,进而了悟自心本性,开悟成佛,然而增长定力的方法还有很多种,除了七支坐之外,也可以将精神专注于佛像、种子字或各种颜色的圆圈上;精神集中于某一点上,亦可发展也专一的心境,产生定力,最方便的训是专注于气息上。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呼吸,在经典中佛陀也曾提到:当心很散乱的时候,可将注意力集中在气息上来对治。
    
    禅定的目的就是要使心不散乱,但初学者常常在打坐不久后,心就开始散乱到各处去了,当你发觉心开始散乱的时候,先深呼吸,观想吸入的气从鼻孔进入,一直深入至肚脐处,然后自然地呼出,观想气以一种光的形式,从鼻孔出去,几乎接触到地面,这样的观想可以除去心的涣散,使心专一。
    
    在观想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专心,你要专注于气息进出的每一个步骤,这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你会不知不觉地分了心,过了一会儿才发觉原来自己一直都是处于散乱的状态中,这时千万不要灰心或生气,平心静气将心再收回来,专注于气息的进出,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而气馁,耐心地重新开始,终必能做到完全的专一。
    
    当你能完全专注于气息的进出之后,便可经停止这样的观想了,这时,你只要专注于空气吸进呼出时,接触鼻头那种凉凉的感觉即可,而当你也能熟练于此的时候,需要专注的,就只有气息从鼻子呼出的部份了,此外,前面我们提到视线要顺鼻尖而下,停留大约前臂长的距离虚空中,在第二阶段时,你的视线改成向前看,但微微还能看到鼻尖,而再下一阶段,你就可以直直地前向看,而不需要看到鼻尖了,以上就是发展心的专一的各阶段之要领。
    
    打坐的时候,背脊要直但不要崩紧肌肉,要放松;而当你用心在观想气息的进出时,有时候会感到很难保持专一的心境,这时不要太强迫自己,放轻松一下,但千万不要太松懈,要适可而止,就像用手握一颗鸡蛋一样,如果手太用力,蛋会被捏破,如果手太放松,蛋会掉下去,手的力道要刚刚好才行,修禅定也是如此,不要太强迫自己,更不可完全懒散堕落。
    
    很幸运的,佛法在很久以前就盛行于中国了,大家大概对禅定多少有点认识,或许也有人对禅定完全没有概念,因此在这儿要先叮咛这些没有接触过禅定的人:禅定是为了达到无念的定境,然而在初学打坐的时候,可能会发觉念头似乎比以前多了,心好像比以前更乱了,于是有人会开始抱怨这是修禅定的关系,事实上,这正是你的进步,以前你的心是完全散乱的,故所有的妄念生起时,你都没有注意,现在你试着留心谨慎地去注意每一个念头,因此每一个念头生起时,你都能察觉到,故你会感到妄念似乎比以前多,但念头并没有增多,而是你变得更清醒了,修禅定的第一个进展就是更能觉知一切动静。
    
    打个比喻,当你将水倒入一个都是洞的过滤器,自然地水都流光了,什么也看不到,如果把水倒在杯子里的话,便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杯子里的水了,同样的,以前你的心是放纵散漫的,现在经由修习禅定,将放纵散漫的漏洞都填起来,便能察觉出心中妄念的涌现了,因此,你实在不需因为感到心的浮动而灰心。
    
    接下来就让我举例来依次说明修息禅定的层层体验。
    
    初学禅定时,妄念多的如瀑布一般汹涌奔泻,毫无间歇;接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精进修持之后,妄念则有如山谷中的溪流,虽然有时因为下雨或其它原因,溪流会十分湍急,但大部份的时间都是十分平顺安稳的;再接着境界更深时,则如同有波浪的海,虽然有波浪的搅动,但都只是在表面摇晃,不会影响到海底深处,因为你已具有相当的定力,故虽然念头生起,但不会干扰你深层的定境;最后,则如同无波的大海,一种无波无念的境界,恒久而和谐,充满喜悦、净明和自在。在噶玛巴大宝法王的祈祷文里,其中有一句大意是:“愿能证得心中无波之境的觉悟。”其中所谈到的“无波之境”,就是这种境界。
    



----
逐利追名何时休,聚沙作塔起高楼;茫然向着坟山去,更无一个肯回头。

www.dipa.net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