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文学创作>>非常小说>>连载特区>>浪子泪(作者:向问天)>>浪子泪 四:小偷

主题:浪子泪 四:小偷
发信人: xwt(向问天)
整理人: darkwing(2001-06-13 10:06:00), 站内信件
四:小偷 
    偷。 
    不偷的人,并不奇怪。偷的人,以不是新闻,几十年来,朝朝代代都有偷东西的贼。 
    遗传么? 
    吃穿不缺,住行不忧,偷这好玩吗? 
    分享别人偷来的东西像吸毒,很舒服,有瘾。次数多了,瘾,会越来越大。 
    在一帮小混混堆里,大街小巷偷吃偷喝,学着《水浒》好汉行径,讲义气,交朋友,远胜在校当“头霸王”刺激,,有趣。故尔,上学的时间,正好用在“操社会”。 
    人生几何,及时行乐。 
    江湖上不识字的也会讲,混出明堂的人,“操”出名的。都知人活着,本就要吃要穿,天知道什么样的人,才不吃不穿。 
    讲义气,打架不怕死,身上有钱,这种,在江湖中,名气通常都让混混熟识,如当时在江湖上“操亮”的前辈,都在“英雄榜”上有名,仿象百晓生兵器谱,按名声的响亮而分级别:东罗马,西小余,南幺九,北二龙……。 
    他们武功怎样的高,名字是否家喻户晓,特别讲义气么?我不知道,何许人,姓什名谁,一概不知。然,想走入“英雄榜”的混混着实不少。 

    “操社会”,钱是万万不可缺之。 
     家穷,没钱。 
     只好偷!似乎“名士”的前身是贼。 
     初期。不过是偷偷水果,慢慢升级到什么都偷,为了不辜负贼名,常常炫耀偷窃本领。 

    一天,小江湖聚在一起,十来个自命不凡的流浪儿围着一张茶桌,为谁的偷窃工夫最棒而议论纷纷,你吹我捧的没有选出第一的结论,看来不比赛谁都认为自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不打擂是没有结果。 
    谁偷的东西最值钱,谁胜。 
    最先走出茶铺的是学娃儿,岁龄与我相仿,象棋在这围子里技艺颇高,我常常输钱给他。,但,这一“行”则难以相提并论。 

    时间不长,他用衣服抱着五六斤苹果回茶桌,免不了交代一翻“惊险情节”。 
   
    二冬瓜的弟弟,不象哥哥那么虎头虎脑,象精干的猴子,从嘴唇中扔下一句:“等着,苹果不希奇。” 
    两支烟的工夫,他回来了。偏着头,背着双手,象唱戏似的脚步迈至茶桌。看来他的运气不妙,出师不利,大家失望的等待他坐下来解释此行的失手。他以一种嘲弄的口吻道:“我不想说别的。”猛然从背后拿出一瓶酒。见商标,都知是好酒。 

    “特曲!”在坐的一下高兴了。 
     共推的四名选手,两位不辱使命而归。茶铺的人也少了,午饭的时间到了,二冬瓜悄悄的走出了大门。 
     和他的日子多,自当了解他决不会空手而归。在这围子里,比我们都大,偷东西可以堪称前辈。他曾经告诉我偷的“心法”:三分技术,七分胆大。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才高。 
     “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他一出马,大家就知道必有价值不非的或有好吃的偷回来,好象二冬瓜已不“冬瓜”,而是伸手不凡、妙手空空的贼王 
     他会偷什么呢? 
     有说,是吃的。有说,是价值不非的物品。我知道决不是这些。已是午饭时间,他一定有惊人之举。在走前他摘了一根叉头扫把,我想,肯定是用胶水套在竹竿头,在某柜台边趁服务员不注意而粘钱。这门功夫,在我面前早已表演多次,象是他不传之秘。此刻,我也想不出偷什么才能让大家刮目看、惊佩不已? 
     他迈着骄傲的步子回来了,面对大家羡慕的目光,弹着“大团结”得意非凡的说:“走,请你们喝酒!” 
     七十年代,几元钱足可以在饭店招待客人。 
     去喝别人的酒,实在脸面无光 ,我示意大家都坐下来,说“饿了吗?再等已会。我去瞧瞧运气怎么样,不会很久。” 
     我嘴上叼着支飞雁烟,吊儿郎档的迈步而出,象电影里实足的小太 
保。晚秋的街上,秋风徐徐,车来人往。我在街面寻视目标,唯一可以打主意的只有日用糖果干杂店。门面不大,只有一位女人。我略思一会 
,胸有陈竹的走去。 
     中年妇女正在小方桌边吃午饭,四周安静,行人甚少。我捡了一喱 
石子对准小方桌扔去,不偏,正中桌上盛菜汤的铁瓷碗。 
     她先是一惊,然后检查是什么东西击中汤碗。 
     这就是机会,我是不会放过。用早已准备就绪的衣服,往柜台上装  
糖果的大玻璃瓶套去,象抱小孩子似的转身而去。我敢说,那中年妇女决不会知道柜台上十多个玻璃瓶少了一个。我没跑,象抱着自己的东西 
,不慌不忙的一步步向茶铺走去。 
     当我在众人面前拿掉包着糖瓶的外衣,大家都轰然笑起。目光也充 
溢着惊叹、惑疑,似乎我做了件不可思议的事。我心里升起一种骄傲。有本事的人,原就该骄傲。 
     骄傲,却支负了肉体上的代价。好象每次占有或得到,尽管很少光 
顾,就得负出各种不同的代价和昂贵的利息。 
     这次也不例外。 
     当怀着余兴回家,父亲早已等候多时。儿子常常有神秘之举,做父亲的都有权利和责任知道究竟。每次凑儿子时,都因“证据”不足,没令儿子心服,没有可靠的线索。今天一定要撬开儿子的嘴。有消息,几星期儿子没上课。是不是真的?那儿子背着书包又在那儿呢? 
     父亲象老练的特工,不等儿子说什么,就搜出了书包里剩下的上海 
“大白兔”,足足有一斤多。 
     一斤多“大白兔”何来? 
     学校一定没去,又没钱,背着书包干什么? 
     问,肯定没有满意的答复,不是东拉西扯,则是假话连篇。我已习惯在父亲愤怒的目光下撒谎自如。 
     小学生编故事,通常都让大人们头疼。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父亲已 
看得太多,儿子伪造的剧情岂有不知。问不出真实的细节除了皮鞭发泄 
在儿子身上,还能怎么样?总不会把儿子杀了! 
     皮鞭抽多了,也就习惯了。我已不是几次被父亲打得遍体鳞伤。看着父亲愤怒的挥起皮带向我抽来,我用手护着脸(脸上有伤是不好意思 
出门),不躲,不哭,只感到痛得厉害。父亲真不可思议,儿子是他的财富,可以把他的血缘和聪明才智给予永恒的伸延。为何要如此痛下狠 
手揍儿子 ? 
     父辈总是这样。可能爷爷揍不听话的父亲以是如此,每抽一鞭都从 
牙缝挤出:“不争气的东西,予其让别人打死,不如老子打死你!”边打边还喘着怒气。唉,打累了,就不要再打嘛。 
          
    拯救灵魂,只有惩罚肉体才是唯一的手段和教育下一代的方法吗?从《四书》、《五经》、《毛主席语录》等书中就寻不出别的,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么? 

    如果,父亲改去善黄荆条子出好人的观点,或换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我也不会经常“打青山”不回家,哪怕是睡桥洞,睡树枝,睡岗警哨棚,也觉得安全、自由。也不会成为浪子爱唱的歌词中的人物。 
    我是一个流浪汉 
    没人同情没人管 
    白天流浪在街巷 
    晚上在火车站“打青山” 


    温暖的家 在何方 
    有没有 不受伤的家 
    为了肚儿 不得不这样 
    向叔叔阿姨  偷点钱粮 

    “杠子”“驼背”真害人 
    为了全国粮票和那工资卷 
    情愿清早在电车上  站岗放哨 
    .......。 


              问天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