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ot586(浪漫☆孤云)
整理人: lxdgood(2004-08-09 22:38:54), 站内信件
|
“充电”
深圳人很忙,简直是忙得不可开交。快节奏的生活,让不断进取的深圳人过得很充实,世界在他们的面前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口。
面对这种不断变化的新生活,深圳人对知识的渴求也超出了国人的想像。许多人都以为深圳人只顾眼前,一切向钱看,其实,只要去看看深圳的图书馆、周末的“书城”,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深圳人酷爱学习的劲头比谁都足!
只不过,深圳人叫看书和学习有点与众不同,不像内地文绉绉地称“学习”或“深造”,深圳人形象地称之为“充电”,而且追求的是快速充电。
驿动青春编织美好明天
暂住证
这是一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内人口从过去相对稳定转为流动,各地公安部门进行暂住人口管理的产物。据深圳市公安局资料显示,深圳特区是全国最早实行暂住证管理的城市。从1984年开始,深圳已对在这里工作、生活一段时间的外来人士进行“暂住人口管理”,其管理手段表现为办理“暂住证”。
在《深圳经济特区暂住人口管理条例》中,对暂住证的定义是:“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在其它市区或者乡镇管辖的地区暂住的证明”。众所周知,深圳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外来暂住人口占全市70%。如何管理好这样一大批随时处于流动、进出特区的人群?实践证明,使用暂住证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今年9月下旬,全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深圳召开,我市的工作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肯定。公安部1995年出台《暂住证申领办法》中,有很大一部分也参照了深圳的经验。
应该说,正是这些手持暂住证、来自四面八方的外来人口,为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4月,4位暂住人员光荣当选为深圳市人大代表,此事一时间在全国成为佳话。
然而,由于暂住证的过渡性、临时性的时代特征,在实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麻烦。
有一位从湖北来的王小燕,从1992年到1996年的4年间,她申领了4次“暂住证”。在1996年正式调入深圳市区后,王小燕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终于成为真正的深圳人了!”。
记得刚到深圳的日子里,朋友便告诫她要办理暂住证。当时她想,长这么大听都没听说过什么暂住证。从湖北来时,除了带身份证、工作证,还到当地派出所办了一张边防证。以前去北京舅舅家玩个把月,也没谁查过证件。可是有一天,正在街上走路的王小燕被拦住查证件,她出示的边防证由于过期,还没有找到工作的王小姐无论如何也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
不久,经过指定相馆照相、手持计划生育证明、用工单位证明以及现住处居委会证明和原身份证的王小燕,领到了一张暂住证。
跳槽
去年2月,全国青联和青年报社突发奇想,联合起来进行了一次关于跳槽的调查,结果发现:广东青年有一半的人跳过槽,正准备跳槽的也有一半人。遗憾的是,这次调查没有单独显示深圳有关这方面的情况,但估计,比例绝不会低于这个数字。
追溯历史,跳槽可不是一个好名词。一个老深圳告诉我,在生产小组还叫做生产队的时候,各地养猪都养得很多,就分槽而食,那些吃光了自己槽里的食,或是不满足自己槽里的食,跑到别的猪槽里争食吃的,就叫跳槽。由此可见,最初,跳槽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在深圳,人们最爱谈的两个词就是“跳槽”和“炒鱿鱼”,有本事你就跳槽,没本事你就被炒鱿鱼。深圳人想跳槽,怕炒鱿鱼,于是,兴起了那么多的“热”:读书热、电脑热、外语热、讲座热。就是没有人一看到别人跳槽就骂头脑发热。
深圳各部门也在尽量为跳槽者开辟道路。原来,要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跳到三资、私营企业,总有一个绕不开的难题:跳槽以后,档案怎么办?1998年,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针对这道难题,推出了流动干部行政关系挂靠服务。现在,你走吧,干部身份仍然保留,还连续计算工龄呢!
正因为深圳宽容跳槽,鼓励有本事又得不到发挥的人去跳槽,才使得深圳人有了“东家不打打西家,勇敢走向下一站”的潇洒。
因此,跳槽又是市场经济的一面镜子,它决定了良禽是择木而栖,还是拴在一木之上而死。跳槽的自由度有多大,就看你这地方是否拘泥于过死的计划经济的圈子,是否跳入了市场经济这个“大槽”。
蓝印户口
蓝印户口这个词的诞生,是缘于1995年下半年深圳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对龙岗、宝安实行“购房入户”等一系列的新政策。在这些新政策里,政府参照其他城市的做法,第一次提出了蓝印户口这个全新的概念。
没想到,政府不经意间创造的这个词,却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一样滋润了众多外来打工者的心田,受到了异乎寻常的关注和欢迎。一时间,成了众多外来者口中议论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深圳是个打工者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寻梦的城市。蓝印户口的出现一下子圆了许多外来打工者的梦。从此,不再是这个城市的漂泊者,而有希望成为一个真正的深圳人。
梁可,一位私营企业的小业主,在深经商多年,论学历,正牌大学本科,论资产,已过百万。然而这么多年来,他却一直无法将户口调入深圳,成为一个真正的深圳人。当深圳市“购房入户”的政策实施后,梁可马上就在布吉关外买了一套房,一下子拥有了三个蓝印户口指标。
梁可以及梁可的太太、小孩一下子都成了深圳人。梁可说:“有了蓝印户口之后,最大的感受是有了归宿感,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安心在深圳长期工作、生活下去了。”
归宿感和圆梦是蓝印户口真正让人心动的地方,有了蓝印户口,深圳的夜空从此也就少了许多寂寞。
铁皮屋
我查过几本字典,都没有找到“铁皮屋”的定义。“铁皮屋”就是铁皮做的屋子。但是,深圳人之于铁皮屋,确实有着一段深刻历史的联系。“铁皮屋”是深圳建设、发展史的见证。就像木板屋对于当年的美国西部牛仔,或者是草根、皮带之于当年的红军,“铁皮屋”是深圳的一段历史,它记录了深圳当年的艰辛与艰难。
早年随父母来深圳的深圳妇儿医院的韩女士认为,说拓荒牛最初的住处是铁皮屋,其实是误解。她当年随父母来深圳的时候,住的是草席搭造的房子。深圳当年有许多芦苇,先来的人就地取材,就用芦苇建造房子。后来的人多了,加上草屋不能抗台风,所以有了人们熟知的铁皮屋。
铁皮屋的大量出现,标志着深圳大规模建设的开始。据家住桃园村48栋的林玉杰先生介绍,80年代,深南大道建设时期,从火车站到今天的上海宾馆,两边到处都有铁皮屋。林先生的太太是老深圳,她也证明,那时她的许多中学同学,就住在铁皮屋里。
深圳最早的铁皮屋是铁皮建壁,石棉瓦盖顶。到了90年代,出现了一批临时安居房,那种房子四壁是砖石结构,但顶是铁皮的,习惯上也称作铁皮屋。所以,来深圳并住过铁皮屋的人,并不在少数。在黄木岗安置区,冬瓜岭安置区居住过,如今已在平安保险公司工作的吴晋江先生说,铁皮屋尽管条件差,但对于当年初来深圳的人来说,这是个便宜而且可靠的落脚之处。他现在的许多朋友,就是从这里起步,不断努力走向成功的。他表示,铁皮屋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是值得回味、感谢的一个地方。
炒鱿鱼
第一次知道“炒鱿鱼”这个词儿,是在1984年。那年底我应聘到深圳一家报社工作,上班第一天,老总在一处小酒馆为我设宴接风,他说:“今天你点菜。”
我刚从北方初到南方,对粤菜一无所知,看了半天菜谱,点了个“炒鱿鱼”。老总是个地道的广东人,听后大笑不止,连眼泪都流出来了。他告诉我,没人会第一次见工时点这道菜,因为那表示着你将被开除或辞退。
从那以后我才知道了“炒鱿鱼”的寓意。当时就算深圳知道这个词儿的人也不多,它是从香港传来的。因为鱿鱼被炒时,会卷成一个卷儿,意为“卷起行李走人”,所以“炒鱿鱼”成了开除或辞退的同意词。当时深圳开全国改革风气之先,人事制度用工制度都打破了过去的条条框框,单位领导可以根据你的表现聘用你,也可辞退你。但这一切对我来说,还是太新鲜了。
那顿饭吃得诚惶诚恐,我总觉得不是好兆头。老总大约看出了我的意思,安慰道:“炒鱿鱼是双向的,我可以炒你,你也可以炒我。”
炒老总?我不信。然而不久后发生一件事,报社一位仁兄,嫌新闻单位工资太少,决意下海。他找到领导,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老总,我要炒你鱿鱼了。”说罢,将一封辞职信放在老总桌面上。
这使当时正负责人事工作的我目瞪口呆。然而老总倒心平气和,看过辞职信,笑呵呵地道:“好啊,以后发了财,别忘了我。”于是握手,礼送,互道“再见”,就这么简单。
“炒鱿鱼”这个词儿风行一时,我还在负责的版面上,正儿八经的讨论过一阵子,收到不少读者来信,蛮热闹。
打工
在堪称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深圳,“打工”这个词也被赋予了许多现代的内涵。沿袭自旧时的这个词,显然和过去的“打短工”、“打长工”已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在深圳,上至公司总经理,下到普通的工作人员,都可能是在“打工”。只不过有的人“打”上了天,有的人还在最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奋力攀登。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哪个阶层“打工”,打工经历对人生道路的塑造是最重要的。
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订单管理部的刘森,虽然不是最成功的打工者,但决不属失败打工者之列。1993年,毕业才两年的他毅然“摔碎”了手上的“铁饭碗”南下广东,加入到打工行列中来。在东莞,仅有中专文凭的他从一般的统计员干起,在短短的两年内,他换了6家单位,先后做过仓库主管、广告制作员、电脑中心培训老师、物料控制员等等,可谓尝尽了打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最多时有900元,而最少的时候只有400元。“钱很少,生活可想而知。有过最无望的时候,也有很开心的日子。但无论如何,那段日子对于我的整个人生道路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一段。”他说。
1995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刘森来到了深圳,并很幸运地进入到深圳华为工作。他的打工生活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他不仅有了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也有了很多打工者可望不可及的收入。在华为工作的5年间,他也换过不少部门,但在他的努力和勤奋之下,他的“泥饭碗”照样端得很稳。“在华为,工作压力很大,里面不少员工都是硕士、博士,自己只有中专文凭,惟有努力,才能扛得住。再说了,没压力还算打工吗?”
从过去的国家干部到现在的打工者,刘森坦言“失去了好多东西”,“但那是因为人生成长而失去的,并不是因为打工而失去。而收获的,却是人生的经历。”和许多打工者相比,刘森的这份思考很哲理,也很难得。对于“打工”,他表示,其实和在国营单位工作没什么区别,没有光彩不光彩之分,因为“在哪都得要有足够的敬业精神去面对,都要踏踏实实地工作。”对于今后的路,刘森说“还没设想”,但可以肯定的是,“打工的目的是为了以后打更高层次的工,或者自己给自己打工”。或许,“打工”的内涵就在于此。
在深圳,像刘森一样的打工者数不胜数。打工者托起了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深圳给了打工者一个丰厚的人生。

---- ☆★黄色的收获★☆
☆★红色的激情★☆
☆★兰色的诱惑★☆
☆★紫色的浪漫★☆
☆★浪漫☆孤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