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ion.p()
整理人: lzyboy(2001-06-06 11:45:29), 站内信件
|
就我所理解的这一句话,我并不见得金庸就该骂了。我曾经很有一段时间对郭沫若非常反感,因为在历史书上看到此人在晚年的表现只能以“晚节不保”来形容。但是现在再认真检视彼时,彼人,想到郭沫若晚年下令把自己的作品全部抄没加以集中焚毁,可见他内心的良知并未完全泯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他心目中的标准还是异常的严格的。但是在一个极端践踏人的尊严,又极端夸大领袖个人的社会作用的时代里,你想要求他怎么样?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痛骂郭沫若,但是这些一同过来的人在当时为什么不能站出来痛陈时代、社会的荒谬,而要在默不做声之后再来讨伐?
在“讨伐”郭沫若的全民运动中,其中很有一些言辞说郭晚年没有骨气,对于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操守完全置于脑后而不顾。为了一些谁都不能解释的“远大理想”昧着良心说假话,说大话。甚至已经相当偏离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同样可能是为了自保,朱德元帅在文革中保持沉默,而郭连沉默都不会。
还在高中的时候,开始或多或少的知道那个郭其实曾经遭受过这一场死后的批判,而且,年轻的我始终对这样一个人保持着轻微的不屑。心里想,啧,怎么我崇拜过的人竟然会是这样一个人呢?那个饱含了激情,写下千行诗篇去歌颂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以及新社会的人,到了晚年怎么就这样了呢?
这个问题一直到了前两年才解决,那个写《鲁迅:最受污蔑的人》的那个房什么在这本书的附录里收录了一篇文章,叫做《现在,骂郭沫若并不高尚》(大致是这个题目了)文章里很生气的指责道:那些骂郭的人,在文革中还不是一样点头哈腰,成了为政治服务的“巴儿狗”?郭的不幸在于他在文革后死了,没有机会给他忏悔,而那些留下来的人却不愿意忏悔,把一个时代悲剧的责任在几个死人的坟前轻巧推卸了。而骂郭,就成了这些人忏悔的方式。
日前在凤凰电视中文台看见莫言的专访录,其中很有当主持人问及文学的终极目的时,莫言先生好象很有针对性的说道:文学,决不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而应当成为个人意志和世界观的表达工具(大意如此!注意,大意如此!!)。作为一个关注华人写作圈的旁观者,自然明白这一段话是说给什么人听的。然而令我沮丧的是,国内文学工作者们不愿意忏悔自身本质缺点的毛病在这么多年以来一点都没有变化,他们甚至连说白话的勇气都丧失了。高行键在诺贝尔文学颁奖典礼上的讲话就算是一家之言,却不失为某些方面对现实的真实概括。自踏入有阶级的社会以来,文学,就很自然的成为了统治者手里进行思想操纵的天然工具。这一点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不会发生任何的改变!
金庸也是如此。他接受的是殖民地式的完整教育。在很多观点上虽然是传统的,批判的,但是却随处可见到非中国思想的烙印。这不是他的错。借他说过的话来批判金庸。而且缺乏应有的辨证观点,给人只能以断章取义的印象。
而且,电脑的出现,已经互连网络的出现,给传统印刷业的冲击是很的。对于一个搞报纸搞了几乎一辈子的人来说,对这些事物在潜意识里的抵制的可以理解的,同样作为一个著名作家,对书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希望加深对这种特殊感情的理解,希望看电影《the gate》(地狱之门)。
---- 孩童般玩耍,成人般思考;
生活要轻松,生存要严肃。
未来在眼前,过去在身后,
永远不要因为挫折而放弃,
永远不要因为痛苦而停止。
天亮前,展开翅膀,奋勇高飞!
惟有高傲的失去,才能不断的获得!
——写给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