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南粤大地>>★★★广东论坛★★★>>【畅。谈。时。事】>>【佛山南海合并】>>佛山南海 捆绑成亲?(一)转自《证券时报-财经周刊》

主题:佛山南海 捆绑成亲?(一)转自《证券时报-财经周刊》
发信人: uberpp(pp-朋朋)
整理人: ashleyliu(2002-04-28 22:41:06), 站内信件
    佛山和南海要合并!这是2月10日召开的广东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透露出来的信息。此消息很快引起了新闻界和经济界的关注。一个是有广东“四小虎”之称的南海。在2000年全国百强县市评选中,摘得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两个第一;另一个是老城市佛山,有扎实的工业基础,但近年来受国营体制约束,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珠三角其它城市。两城为什么要合并?合并会给这两个城市带来什么? 
                        佛山欢喜南海愁      
    当记者赶到南海时,两地政府都拒绝记者的采访,新闻秘书都称目前尚未接到任何正式通知,不便发表看法。而两地居民的反应也似乎很平静。后来记者一打听,原来早在春节前一个月,两地就听到了合并的传闻,一时间在佛山和南海的大街小巷传得沸沸扬扬。传闻中还说合并方案是将南海分成三个区,并入佛山,取消南海这个名字。南海人对这种说法甚为光火。因为南海早在隋朝就被设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南海本地居民,还是旅居海外的华侨,都对南海有很深的感情。 
  对于合并的原因,省人大会议的解释是:佛山南海紧紧相连,形同一城,且面积不大,无需各设政府分割管理。合并的另一个政策背景是,广东省计划在十五期间构建四个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除了原有的广州、深圳,要新增两个,一个汕头,而另一个就是佛山—南海。为何称之为“佛山—南海”?有人认为,这明显表明,广东省政府对于佛山和南海究竟怎么合并,合并后叫什么名字,还在争论之中。 
  在历史上,南海和佛山曾几经分合。解放前佛山只是南海的一个镇,解放后才被列为地级市、管辖范围很大,包括顺德、南海、三水、高明、中山、珠海和江门。改革开放后,中山、珠海和江门陆续分出去。而南海和顺德四地也因为经济的迅速发展,由直管市变成代管市,大佛山变成了小佛山,现在的佛山市只剩下两个区——城区和石湾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提到合并,南海人总有种吃亏的感觉。这也难怪,只要比较一组数字,就不难理解他们的心情。1999年,南海工业总产值630亿元,而佛山为217.08亿元;2000年,南海的财政收入为67.6亿元,而佛山仅为40亿元。而就在合并的消息传出后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0年全国百强县市的调查结果,南海市又摘取了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两个第一。 
  事实不可否认,南海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佛山。十多年来,南海市大力扶持私营企业,走“一镇一品”的发展模式,培养出多个在全国范围内占主导优势的产业。如南海生产的铝型材约占全国产量的40%,建筑陶瓷的产量是全国的35%,此外,西樵的布匹、盐步的内衣、大沥的摩托车市场都在全国小有名气。近两年,南海市政府又提出了建设信息化城市的口号,并投入大量财力进行基础建设,去年已实现光纤到村。与此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用以改造传统产业。可以说,无论在珠三角还是全国,南海的竞争力都不可小觑。 
  而相比之下,佛山的发展显得相对滞后。这里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80年代到90年代初,佛山的电子、陶瓷和纺织工业曾一度辉煌。尤其是石湾区的陶瓷行业,造就出一批大中型企业,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当时最大的陶瓷企业佛陶集团年产值达30亿元。但从1993年开始,建陶产能开始过剩,竞争加剧,而佛陶受国营体制框架约束,产品开发跟不上潮流,渐感竞争乏力。加上公司为过度扩张所累,集团内部又出现腐败问题,佛陶也就日渐衰弱了。与此同时,与石湾一桥之隔的南海南庄镇大量的私营、乡镇企业趁势投资陶瓷业,他们走低价产品的线路,迅速在陶瓷业内崛起,大量的人才也从佛山流向了南庄。据记者了解,在佛山,除了鹰牌、东鹏少数几个企业,目前有盈利能力的企业寥寥无几。而南庄镇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陶瓷镇,陶瓷的收入占该镇财政收入的七成。 
  和建筑陶瓷一样,佛山的纺织、电子等几个原本相当有竞争力的行业也相继衰弱,红火过一个时期的化纤厂后来卖给了江苏仪征化纤,曾经颇有名气的彩管厂也被法国汤姆逊公司收购。佛山的竞争优势日渐薄弱,和南海、顺德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佛山人一直在寻找突围的方法,和南海合并的前景使他们眼前一亮。这其实也是南海人不情愿被合并的原因,南海人害怕背上佛山的沉重包袱。 


----
音乐书本香茗陪伴我每一天!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