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xaoxian(猎人)
整理人: belleling(2001-05-18 18:19:23), 站内信件
|
海口位于海南省北端,是海南省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海口地处海南岛北端,南渡江出海口。北临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海安镇相距20海里。总面积21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四十余万。辖2镇、6乡。市区范围内设振东区、新华区和秀英区等3个区。公路交通运输有海榆东线、海榆中线、海榆西线公路和环岛东线高速公路直达岛南端的三亚市,每日有班车通达全岛各县市。 水陆联运交通,可乘琼州海峡渡轮在海安港转乘长途汽车通往广东、广西各地。海口港和秀英港每日有客轮航行广州、湛江、北海等港口,有定期班轮直达香港。海口机场国内航线直飞广州、北京、上海和香港等三十多个城市。国际航线有直飞新加坡、曼谷等。正在建设中的美兰国际机场为双跑道国际空港。岛内最大的河流南渡江从海口市东侧入海。
海口的传说
海口市位于海南岛最大的河流--南渡江口西侧,地当南渡江的出海之口,故取名为海口。
远古时代,海南岛与中原大陆原连一体,有如瓜架下的一个葫芦。由于地壳断裂陷落,狭长地带下沉消失,形成琼州海峡,海南岛便与大陆分离,孤悬海外,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其时,海口只是一片浅滩,据传说现在的市中心广场、东西湖原来是个无底潭洞,有五条小龙在潭中练身修道。千年之后,五小龙身健道成,自觉潭小容身受束,于夏秋交接之日,掀潭水飞天,聚成五 朵彩云,五龙腾云出潭,随彩云升空,俯瞰寻觅容身之所。见神州大地日出处水面广阔无边之东、西、南、北海,加之长江、黄河流水滔滔,便知此乃天赐永久容身之理想水境。五龙一斟酌,便降云入水,四龙分赴东西南北四海、一龙游向长江、黄河。
海口的历史
在汉代,现海口地面属珠崖郡玳瑁县,隋代以后划为琼山县。到唐代,这里设白沙津,为 琼州城的外滩,设有古渡驿站,是当时琼州与雷州海渡和贸易的港口。南宋时,这里设海口浦,范围包括今天的海甸与海口市区。元代,海口浦便逐渐代替白沙津,成为海南渡海和物资进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明洪武27年(1395年)开始筑城,按兵制海口浦改建为所,称“海口所”或“海口区”。相传在今海口市的得胜沙路一带,古称外沙。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倭寇入犯海口,海府地区军民予以反击,经过激烈的战斗,最后得胜海贼于外沙,故得名“得胜沙”。清咸丰年间据《天津条约》海口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成为南洋群岛和大陆对外交通的道口。清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海口海关,并在白沙门建港。由于侨民日增,商贾云集,海口日见繁盛。1912年起,海口所改称海口镇。1926年脱离琼山县,开始建市。1950年4月23日海口解放,同年6月正式设市。1988年海南定海口为省会。
地 形
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属平原--台地地带,地形起伏。市区北部多属一级台地,为洪积、冲击的海蚀阶地和南渡江高漫滩阶地,地势低洼平坦,平均海拔4米左右。市区南部多为三、四级台地,系平原丘陵地,境内无高山峻岭,南部浮陵水一带,海拔69.8米为全市最高点。
流经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南渡江、美舍河、五源河、美涯水、那卜水和那甲水。海南岛最大的河流南渡江主流经市境东侧注入琼州海峡,支流穿过市区,平均流量为227立方米/秒,年平均水位为1.3米。境内海岸线长27.25公里,主要港湾为海口港,港内有秀英港和海口新港。秀英港为对外开放港口,有5000吨级泊位2个,3000吨级以下泊位11个,航线8条。海口新港现有泊位12个,航线11条,为全岛目前最大的贸易港口。
气 候
年平均气温23.8度,1月份平均气温17.2度,极端最低气温为2.8度。7月份平均气温28.4度,极端最高气温为38.9度。年平均降雨量1691.7毫米,平均年雨日为150天左右,5—10月为雨季, 雨量占全年的78.1%;9月为降雨高峰期,平均雨量达300毫米,占全年雨量的17.8%;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最大年雨量为1928年的2480毫米,最小年雨量为1936年的702毫米。全年以东北风为主导风向,其次为东风和东南风,正常风力为4级以下。秋夏季常受8级以上的强台风袭击,年平均8级大风有12天,年平均12级以上台风有2—4次。
旅游景点
海口风光秀丽,名胜古迹多,加之近年新开发了不少旅游区和景点,游览内容十分丰富。比较著名的有五公祠、海瑞墓、丘浚墓、李硕勋烈士纪念亭、秀英炮台、海口崖州古城、海口人民公园、海口儿童公园、万绿园、假日海滩、寰岛游乐城共十一个景点,还有金牛岭烈士陵园、滨海公园 、海口体育馆等景点。
土特产品
咖啡、椰子糖、椰茸、天然椰子汁、椰子酱、香蕉、菠萝及菠萝蜜等。
---- 到处寻找猎物----嘘!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