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kem(零度)
整理人: darkwing(2001-05-14 10:52:33), 站内信件
|
我是在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的栏目中,认识陆幼青的。后来在“榕树下”网站中断断续续看了好几篇陆幼青在生命最后四个月里记录死亡的《死亡日记》后,我才开始逐渐了解他。当有一天突然在一堆报纸中看到他去世的消息,刹那间心里涌起了一股复杂的情绪:可惜、伤感、遗憾、庆幸、感动、震撼……其实,他是在以蔑视死亡来唤醒人的尊严,而自己在不经意中上演了一幕新的“夸父逐日”。与神话里夸父不同的是,你早已知道自己无法接近真正的太阳,但可以在追逐中享受阳光的照耀。也正因为此,陆幼青才得到了像我等一样许多普通人的关注和尊重。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上马击狂胡,下马疾草书”,才是最值得尊敬的英雄。尽管有关陆幼青的话题终归也将悄无声息,但他毕竟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丝痕迹,那就是他写下的文字《死亡日记》。我原本以为看他对死亡的记录心情会很沉重,没想到读起来竟是那样的轻松,甚至很多地方还忍俊不止。如果不是他时不时拿自己的病调侃两句,幽默一把,你似乎就已忘记写作者是一个离死亡只有咫尺之遥而且正在饱受癌症极大痛苦的人。也是的,陆幼青曾无数次在日记中暗示,自己喜欢阳光,他要在自己的日记里撒下阳光的种子。于是他让我们记住了那句“要想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要有阳光”的人生格言。
也许,人们把陆幼青的笑对死神,感悟人生,纯洁心灵,看成了和平时期侠士和烈士在老百姓身上的化身,这是一种崇高的道德传承。来自媒体的声音也无一例外地表达了对这种精神的尊敬。然而,在这众多的声音里,我一直想寻找另一种人的声音,这就是医生的声音,想听听他们从纯医学的角度,是怎样来看陆幼青的。很遗憾,我没有听到,或许被淹没了。这很让我联想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把多少溢美之辞献给了我们的“铿锵玫瑰”,可有多少人真正为女足姑娘和女足运动做一些踏实的事情呢?美国一个“职业大联盟”,就把我们最优秀的“玫瑰”都摘了去。在咱们的文化传统里,从来都有些重道德、轻技术。中国有大量的像陆幼青一样的癌症患者,他们的治疗环境和生存环境都不容乐观。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患者都能像陆幼青那样坚强、乐观、看淡生死。我们精心塑造起来的“英雄”对他们可能毫无意义,他们需要的是切实的医疗条件、机制及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提高。实际上,陆幼青写《死亡日记》的初衷也在于此。
前天,我买到了华艺出版社出版的陆幼青生命的留言——《死亡日记》一书,发现封面上是向日葵,金黄色的,灿烂地盛开着。我能感受得到它的喻意,因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还有什么比阳光更美好的呢?
---- 给我平静的心灵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情;
给我勇气去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