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irken(集腋成裘)
整理人: airken(2001-05-01 20:39:17), 站内信件
|
国足六连败、七不胜!表现让人感到憋气、窝囊、茫然。江津、符宾的低级错误、李铁
的抢下一个传丢一个、李伟锋一度让人放心的禁区制空权的易手、其他球员在场上的无所适
从,汇集成一个信号:国足开始忘记足球,忘记中国传统意义的足球战法!也许这是一个国
足能够成功进军世界杯的信号,也许这正是米卢改造中国足球的神奇起点。
无数的外国足球权威不止一次地指出:中国球员踢的是一种落后的足球。无数次的重大
赛事失利后,我们都对足协停留在“技不如人”层面的总结感到不满意。追根溯源,那么,
导致中国足球“技不如人”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是我们在人才培养和世界杯战略
上一直坚持的应试足球结下的恶果。首先,球员的培养带有浓重的应试教育色彩,七岁要求
纪律、十岁强调战术、到了二十老几教练告诉你的还是足球场上你该怎么做的基本ABC,成百
上千的球员就象一个模子培养出来的产品,鲜有个性和特色,偶尔出个把极有天分的人才,
也因其另类而自生自灭;其次,沉淀了太多中国特色的联赛,成了一成不变的高中考场,大
家踢一样的缺乏创新的足球,乍看很精彩,实际很落后,不说球迷,连刚刚应聘当了足记的
小姑娘,都能对各队的打法分析得头头是道,蛮有道理。让人一眼就看穿门道的足球,能不
落后吗?再大的外教来了,也得适应这里的游戏规则,等不到他创新的机会就下课走人了;
第三,在追求世界杯的道路上,从备战到实战,也把它等同于中国人自己出考题的高考,结
果场外反复死记硬背的是汉语考题,到了考场才知道考的是托福!能有什么好成绩?
应试足球环境下的中国球员,只能踢落后的中国足球。中国真正会踢球的人只有一个
半,一个是杨晨,半个是范志毅。因为他们有幸到了以素质足球为主流的环境中重新改造。
应试足球和素质足球归结到临场发挥,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连一招一式都被动的要我怎么
踢,一个是明确大方向后主动的我要怎么踢。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大多数国脚在米卢帐下暂
时的无所适从。老纳告诉中国,足球是需要精神的力量的;霍顿保守固执地坚持平行站位的
442,是不指望球员有深刻理解的治标之道;米卢的神奇和野心是想先让球员彻底忘记落后足
球的踢法,重新开始。享受足球,不是让你在训练场出工不出力,更不是想着进城开钟点
房,用心还在于把球员从应试足球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六连败中混乱的战法,其实是在酝酿
一种整体的理念,一种人人是核心,无招胜有招的特色。在米卢的不动声色中,让每个球员
先从本能的一招一式中,体会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该摒弃的。
那遥远的世界杯,不是一次简单的高考,也许是一次集知识、智慧、运气和发挥的“幸
运52”,爱玩儿的米卢、总是撞大运的米卢,如果能唤醒应试足球下的国足,在素质足球
的雪地上撒点野,嘿,没准真能拿大奖呢。
---- Resultados detallado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