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cupoftea()
整理人: philoz(2001-04-21 07:53:50), 站内信件
|
《千年饮食》---烹饪篇(3)
(上节精彩回放:介绍了“锅”出现之前后,人们烹煮食物的多种方式。如“锅”出现之前的人们用“石烹”的方法煮制食物;“锅”出现之后的人们用鼎煮肉,用“鬲”和“鬹”煮饭的历史。)
三、灶
十几年前,我家那小山村里发生了一场改革,改革的发起者就是我的父亲。革谁的命?革灶的命。原来我们村里的灶都是清朝传下来的,灶门高达50厘米宽达40厘米,里面呈正方形,长宽高足有60厘米,人们都形象的称它“老虎灶”。这“老虎灶”可真会吃,往往一大堆的蕨草放进去几分钟就没有了。那时,因为“老虎灶”的能耐,村里媳妇的勤快,山总是光秃秃的。
我父亲因为工作的关系到外头转过,就率先在我家实行了改革,把“老虎灶”改成“节能灶”。灶门高和宽分别只有30、20厘米,长宽高都只有“老虎灶”的一半。与“老虎灶”最大的不同是“节能灶”分上下两层,中间用铁条做成的栅栏分格灰烬,使得蕨草能得到充分的燃烧,大大节省了燃料。始初持怀疑态度的人们纷纷效仿。现在,我们村里的山变得绿意葱葱了,已经再也没有人烧蕨草了,大部分家庭都改用天燃气灶,还有一小部分改用煤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村里封建迷信活动也少了。比如这灶王爷吧,以前人们用土灶的时候几乎年年岁末都得拜拜祈求保佑。现在人们对着一堆不锈钢,怎么也和灶王爷拉不上关系,正如电视上那位老佛爷说得:“诸位爱卿,今个儿是大喜的日子,就全免了,免了。”,对全免了。话说这灶王爷还真有点来头,据说是玉皇大帝的女婿,名叫祝融。人是忠厚老实却相貌丑陋而且还挺倔强。这老丈人一不高兴,就把他贬到凡间掌管家政专司厨房。每年的岁末就像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董建华一样都要去“述职”,只不过灶王爷还多了一庄那就是“探亲”。
善良的人们就想,这灶王爷同玉皇大帝即是君臣又是父子,要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参我一本或是酒后失言,我这个平头老百姓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不如趁他要上天“述职”之前,献上大鱼大肉好酒好菜,还要用胶牙的糖粘他嘴,用酒糟抹他的脸,使这位终年被烟熏火燎的灶王爷最后尝点甜头,帮我说说好话。这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是以讹传讹越传越悬乎,听者无不纷纷献上贡品,烧香行三叩九拜之大礼。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拜祭灶王爷之礼,在西汉及其以前是在夏季,东汉以后才改为岁末,这是民间的习俗,为什么把它从夏季改到岁末,史书上也没有确凿的记载,这里也就不深究了。
但论起这拜祭灶王爷的方式,各地不尽相同。就拿我们那里来说吧,在除夕晚上,来几盘荤的来几盘素的,摆上几个茶杯和酒杯,先上点茶再倒点酒,点上几柱香烧点纸钱,作作揖也就罢了,未了将一盏小煤油灯放在灶上点到天亮,好让灶王爷回来时看得见。在山东、河南一带人们不仅为灶王爷大献殷勤,就连他灶王爷的马也不放过。据史书记载:“芊草节少许,粮食五种,清水一盂,谓之马草。”,意思就是在祭灶之夜撒草豆,置清水于门外,给即将升天的神马吃饱了喝足了。真有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味。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走进厨房看到的最显眼的就是灶具。古代的人在发明了陶釜之后,对应该如何把它放到火上去烧煮食物而感到纳闷儿。起初人们为炊煮掘地为坑,将釜放在中央,四周用柴草生起火进行炊煮,这样火力分散效率很低。后来人们发明了“双连灶”,双连灶就是上面我说的“老虎灶”的雏形,只不过双连灶是掘地为坑,然后在横坑下烧火在竖坑上放釜炊煮,两坑相连可以更好地发挥火力的作用。由于双连灶不能移动,给古人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不便。
这样一种可以移动的新灶应运而生――陶灶(炉),陶灶跟现在的火炉十分相似,在陶罐的敞口上有三个乳突与釜底相接触,陶罐的一面开了个灶门,只是没有格灰烬的间格,和可以助燃的小门。陶灶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制陶工艺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战国以后出现的砖灶,汉代出现的铜灶,还有文献记载的魏文帝曹丕时期,分五格可以同时煮制五种食品的“五熟釜”。都标志着我国炊具,当时走在世界的前列。和上节写“锅”一样写到当代,我们会发现现在用的炊具没有几样是我国发明创造的,大多是仿造西方现代化炊具的成果。
近百年来中国的炊具,和中国社会一样被西方文明抛开了一大截。有人更是出言说:“中国的烹饪技术世界一流,中国的厨房设备未入流。”,中国的炊具设计者们任重而道远。随着中国现代化脚步的不断加快,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改善着我们的生活,中国炊具的过去曾领引过世界潮流,中国炊具的未来必将迎来新的辉煌。
(下节精彩预告:中国的餐具精美绝伦,一直为世人所称道,正如一位欧洲学者所说:“当中国人用碗、用筷子吃饭的时候,欧洲人正在用手抓着食。”。到底有何成就,下节为你一一道来。)
作者:中一贝人
---- 天天喝茶水,活到九十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