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南粤大地>>★★广东历史文化★★>>【佛山掌故】>>佛山——岭南成药的发祥地

主题:佛山——岭南成药的发祥地
发信人: uberpp(pp-朋朋)
整理人: uberpp(2003-01-15 22:54:39), 站内信件
    佛山成药业素有“岭南成药发祥地”、“广东成药之乡”、“禅城古镇五朵金花”等美称。这些美称无不与其历史悠久,祖铺众多,选料上乘,提炼精湛,古方正药,疗效确切,远销内外,经久不衰等特点有关。
    佛山成药业在明代后期已制售有岭南特色的蜡丸。当时的成药商号,多称为“蜡丸馆”。有史可证的就有梁仲弘、黄恒庵、潘务本和冯了性等字号。制售的剂型主要有膏、丹、丸、散、酒等。以蜡丸名气为大。清乾隆年间李调元《粤东笔记》记载:“南方草木入药者甚夥,市入制丸裹蜡,俗称广丸,远方携用颇验”。梁仲弘的抱龙丸,是其中之皎皎者,清康熙初年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推祟:“广中抱龙丸为天下所贵”。佛山市博物馆,文博馆员陈志杰在佛山历史资料中撰写的《梁仲弘祖铺与佛山成药》一文中,对梁氏族谱和现尚存清代时其十七传侄孙肇煌书写的“梁仲弘祖铺”的木刻匾额(据《清代碑传全集》记载,肇煌于清同治十一年官任江宁布政使),以及其尚存祖铺(今福贤路178号)旧址的建筑特点,研证认为:梁仲弘蜡丸馆是创立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为全国较早的成药老号之一。梁仲弘的万应抱龙丸至今还在生产,年产量不小于100万丸。
    佛山成药业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条件和社会基础。佛山贝丘遗址大量的新石器出土文物证明,远在5500年前佛山就有人群聚居,近百座原始社会和纪元前8—3世纪春秋战国和东西汉古墓葬的发掘,更证明佛山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明清时期,佛山已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手工业和商业兴旺,成为南方商品集散地,冶铸、纺织、制陶三大行业及其它众多的手工业日益发达,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繁荣。城镇居民在明景泰年间已达数万余家。清初时镇内人口(不包括石湾和近郊)达30万人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手工业工人。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富庶地区,踞广州上游,而处西北江下游,也比较近接湘、赣、桂、闽诸省,毗邻港澳,水陆交通极为方便,是水上通往省城必经要道。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清代佛山大小码头就有61个。清初康熙年间的碑记记载:“禅山(佛山),东南一巨镇也。其西北一带上溯浈水,可抵神京,通陕洛以及荆吴诸省,四方之来游者日以万计”。“四方商贾之至粤者,率以是为归”。以至与京师(北京)、汉口和苏州合为“天下四聚”。《佛山忠义乡志》记载:”诸宝货南北互输,以佛山为枢纽,商务益盛”,故镇内曾设有福建、山陕、江西、浙江、楚南、楚北等十多家各省区的商业会馆,以及外国商人的洋馆等。
    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交通方便,人口众多的城镇里,广大“徒手而求食”的手工业工人和小商贩以及数以千计的客商,由于种种客观条件所限,求医问药费时失事,多有不便。而中成药则以其药效明确,适应性强,适用面广,疗效可靠,保存携带及服用方便安全等优点,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就医问题,很快就为人们所信任和乐用,显示出它的生命力。随着冶铸、五金铁器、纺织、陶瓷等迅速发达,冶铸和铁器制造业的工人要冶、锤、箱、磨和蘸水,经常和重器、利器、沸水、烈火接触,偶一不慎,不是损皮肉就是伤筋骨。佛山清代时武术极为兴盛,粤剧也逐渐形成,拳脚刀枪,经常发生跌打类损伤,使医生实践机会甚多,医与药也就应运而生,各种验方名药相继出现,并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因而形成佛山中成药特点,以跌打类成药最为突出。
    佛山当时属南海管辖,南海财政比较富裕,对于手工业制品是采取微征厘金(税收),较其他地方课税为优,使成药本小利大,增强地方产品的竞争能力,有利和促进本地成药业的发展。佛山早期的化学工业发达,为成药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如制药用的线丹(四氧化三铅),密陀憎(一氧化铅),三仙丹或称红粉(氧化汞),银朱(硫化汞)等化工产品,能够就地解决。佛山药材业也较兴盛,《广州文史资料》记载;“西土药重点原在佛山,1860年后才逐步转移到广州”。建国前中药行业分类,即分为南北、西土、参茸、药片、熟药、丸散、槽头、生草药等8个自然行业。“西土”就是指主产于广东、广西、湖南和江西等省份的药材品种的专营字号。此行业的经营品种,仅次于南北药行,在中药材中占有一定比重,品种数量在四五百种以上。8个自然行业佛山都齐全。各种名贵药材、香料、进口石蜡、蜂蜜、蜂蜡等来源容易。中成药在佛山本地有广阔市场,从而促进了它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其行业体系,而且一经各地客商广为传播,更是闻名全国。“岭南成药的发祥地”的形成,流传于世,历久不衰,与其遵古制作,注重质量,确保疗效,再加上适当的宣传也是分不开的。
    据有关史料记载和故老相传,祖铺老号建立于明代的就有梁仲弘等4家;始创于清代的就有刘贻斋等40家;在民初开业的就有李广海等45家。其历史悠久,根基深厚,已自成传统,各具特色。清中叶后期全行业铺店近100家,生产品种数百个,主要剂型有膏、丹、丸、散、油、茶、酒7种,从业人员逾1000人。据《参药行碑记》的记载,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仅在约200米的豆鼓巷中,就有27家经营药业店铺。据民国十七年(1928年)统计,佛山药业分3个自然行业,即药材l03户,生药业34户,西药业9户。此外,有医业9户。所产药品,畅销岭南地区,行销全国各地,远销港澳、新、马、印、菲、日、美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盛名中外的源吉林甘和茶在西贡、新加坡的咖啡馆,也作兼营商品。由于佛山药业铺老号多,药品俱全,销区较广,知名度高,不仅在岭南屈指可数,在国内成药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席之位。 

转自c2000佛山网


----
音乐书本香茗陪伴我每一天!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