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cupoftea(茶水博士)
整理人: philoz(2001-04-21 07:54:46), 站内信件
|
《千年饮食》--烹饪篇(7)
(上节精彩回放:介绍了盐的诞生﹑发展的历程,还有用盐炮制的各味食品如:酱油﹑豆豉等
,这些食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都很大。)
七﹑甜
现在的小朋友一提起甜品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甜筒﹑雪糕﹑奶酪等“现代化”的食品,而带给我们的往往是砂糖﹑黄糖,那单调却又充满深情的回忆。记得小时候,总是围着那只白色玻璃瓶转,常常骗母亲要到房间里拿什么东西,要钥匙偷砂糖吃。后来,我才清楚多食蔗糖﹑果糖﹑葡萄糖等易于消化吸收的糖,会引起肥胖和心血管硬化等疾病,对青少年身体健康更为不利。
糖的回忆是美好的,糖的历史也是久远的。必须从一个字说起,“饧”字有两种发音一是(tang2)同“糖”二是(xing2)作“糖稀”解。“饧”又称“饴”,“饴”即是麦芽糖(糖的一种,分子式C12H22O11·H2O,白色针状结晶,甜味不如蔗糖,能分解成单糖。)。“周原朊朊,堇荼如饴”(《诗经·大雅·绵》),可见西周时已有“饴”。饴是一种米或麦﹑粟﹑黍等粮食经处理后再发酵糖化,制作成一种浓稠状的甜味调味品。我国是最早制作饴糖的国家,直至现在仍为出口商品。
和饴一样被人们用作甜调味品的蜂蜜,也出现在西周。据《周礼》记载:“枣栗饴蜜以甘之”,当时的人们找一些蜜巢,用蜜渍制枣栗。那时的人们认识到食用蜂蜜的作用,才会有后来人们大力的发展养蜂业。蜜糖的食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据中国医学会报告中说:“蜂蜜能刺激间脑﹑脑下垂体和肾上腺,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和促进甲状腺功能,有促进腺激素样物质,能提高性机能。对细胞再生具有促进作用,可促进新生细胞代替衰老细胞,促进代谢与生长。此外,尚能促进血液循环,有改善组织供氧振作精神﹑消除疲劳﹑增进记忆和睡眠等作用。
砂糖的制作要晚得多,直到唐代我国才用蔗汁提炼砂糖。据《新唐书》记载:“摩揭它,一曰摩伽陀……贞观二十一年遣使自通天子……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杨州上诸蔗柞渖如其剂,色皆愈西域远甚。”。从史书上可以了解到,唐太宗时曾请印度制糖工来华传授制糖工艺,且制作质量要比印度佳。
酒--现在人们自然不会拿它和糖类食品相连,人们都知道酒是用谷物酿造而成且气味酵香,不会喝酒的人会感到味“辣”舌头麻。但不说你不会相信,在人们刚开始酿酒的时候,人们确实是用含糖量丰富的野果天然发酵而成。糖野果酿酒最早出现在何时,已不可考证,但谷物酿酒的起源是有据可查的。虽然说法不一,但绝大数学者都比较倾向于“最晚出现于龙山人时期(公元前2600年至前2000年)”的论证,主要是近代有大量的考古证据可以充分证明它。
说到酒我不想就此打住,会喝酒的人对我说酒是“甜”的。酒先得谷物之精华至酵至香,民间就有“一升米一滴酒”之说法,且喝酒者味觉不同于一般人,深得其味之清醇。当然,酒者古往今来毁誉参半,誉者说喝酒能会友﹑言志﹑祛病和解愁,毁者说喝酒能亡国﹑误事﹑作疾和“举杯消愁愁更愁”。孔夫子有云:“唯酒无量不及乱”,大意是饮酒没有份量的要求,只要饮酒者认为合适即可。可真是一语中的,每个人对酒精的适应情况都不一样,只要饮酒者认为适合,少饮有益多饮有害,酒之利弊自见是非曲直。
医者告诫我们:“切莫贪杯,也莫贪甜,一切适当安康幸福。”。
(下节精彩预告:某某是一对,某某人插足,某某某“醋”意大发,说得我满口酸酸,不过这都是不能吃的,下节为大家介绍能吃的。)
作者:中一贝人
---- 天天喝茶水,活到九十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