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美食广场>>【中華美食】>>饮食经典>>千年饮食>>《千年饮食》---烹饪篇(6)

主题:《千年饮食》---烹饪篇(6)
发信人: acupoftea(茶水博士)
整理人: philoz(2001-04-21 07:54:27), 站内信件
《千年饮食》--烹饪篇(6) 

(上节精彩回放:扼要的介绍了中国烹饪原料,从稻麦到多种家禽山珍海味的历史渊源,虽不

能尽罗原料之大全,但已尽言者之责,此莫不为大善。)

六﹑ 咸

  老爸给我上“忆苦思甜”课,常讲他十五岁时做盐贩的故事。做盐贩听来是个商人有大钱赚,其实只不过是和村里的亲戚,用双肩挑着盐从百多里外的地方回来卖,这样可以得到两斗米(约合二三十斤米)。能解决一家人一个星期的口粮,挑了一年多。后来被我奶奶发现爸的右肩上的锁骨翘了起来(长期用右肩挑,左肩不能负重),从此奶奶就不再让爸挑盐卖了。 

  确实要真是个盐贩,贩盐的利润是非常高的。从古至今,盐都是官方所把持的特殊商品,利润高税也很重。贩卖私盐就成了不法分子生财之道,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披露:在全国各大盐区附近区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私制盐贩卖的情况,有的地方还非常的严重,执法职能部门与不法盐贩相勾结,将粗制滥造的私盐光天化日之下贩运到各地,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身体健康。马克思说:“当商品的利润率达到百分之三百时,资本家就会铤而走险。”,我不知道贩私盐的利润能不能达到这个额度,但百分之一百到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利润应该不成问题。利润远远高于合法经营,虽不如贩毒高,但危害一点也不比贩毒小。看看镜头前:那些在盐堆上小解的“制盐工人”;那些直接开上盐堆的泥头车……一幕幕触目惊心,难道说这些盐无毒吗?

  当然,合法正规生产的盐是无毒的,只会有益于人类。要不然就不会有“盐者百味之将”的说法。用今天的话说:盐可以和蛋白质﹑氨基酸结合生成氨基酸钠,使食品变得味道鲜美,而且可以同胃酸结合,促进消化吸收作用,调节人体的体液渗透压,为人类的健康起了积极作用,当年“白毛女”就是因没有盐食才导致头发发白的。盐在中国烹饪史上的作用,也非常之大,只因有了盐才结束了中国烹饪只烹不调的局面。

  人类当年选择食盐不单单是为了调味,同时也是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人与其它动物一样,有因自身不适而选食某些植物或无机物的本能,就像鸡要吃砂子一样人要吃盐,因两者都含有无机物二氧化硅。早期的人们多吃一些天然盐类,不便于人们采集和食用。到了新石器时期“宿沙氏始煮海为盐”(《淮南子·修身训》载),据推测宿沙氏可能是东部沿海一带氏族部落的一位首领,世代与海为伴“近水楼台先得月”,知其味而煮之。海盐是沿海地区的“特产”,封建社会诸侯列争,为了不受制于人,各种盐纷纷出现:池盐﹑井盐﹑岩盐﹑湖盐等等,大大丰富了盐的来源。

  盐不仅可以直接用来烹煮,也可以用制作其它的食品。像我们平常所食的酱油,人们原先只是用来腌制肉类时的汁,孔子就有“不得其酱不食”的感叹。到唐代酱油制作工艺,已经同现在家庭作坊工艺非常相似。“每斗面豆黄,用水一斗盐五升并制盐汤,如人体,澄滤和豆黄入瓮内密封。七日后搅之,取汉椒三两,绢袋盛安瓮中。又入熟冷油一斤,酒一斤,十日便熟,味如肉酱。”(据唐代韩鄂《四时纂要》中记载)。

  酱类食品分为酱油与酱两类,自古以来就将若干制成糊状的调味品和食品称为酱。酱的创制时间可以追溯到秦代,据《释名‘释饮食》记载:“酱者将也,能制食物之毒。”。酱可分为豆酱﹑面酱﹑蚕豆酱三大类,广东最出名是“普宁豆酱”和“柱候酱”。据说酱还有药用价值,不仅内服有除热解毒之功效,而且外敷可治诸毒虫咬伤,还具有抗癌作用,真有这么神吗,试试不就知道了。

  有句俗话说:“北人嗜酱,南人嗜豉”。说得就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们嗜好食豆豉。以广东为例有“阳江豆豉”﹑“大麻豆豉”等,粤菜有“豉汁蒸排骨”﹑“豉椒鳝片”等名菜。豆豉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也。”(出自《释名·饮食》)。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在药用方面还有专门制作的淡豆豉。现在日本的“纳豆”,也是唐代豆鼓发展而成的,可见它的影响之广。

盐的发明与运用,不仅是人类烹饪史上的骄傲,也为人类文明史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下节精彩预告:现在的小朋友一提起甜品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甜筒﹑雪糕﹑奶酪等“现代化”的食品,而带给我们的往往是砂糖﹑黄糖,那单调却又充满深情的回忆……。)

作者:中一贝人
 



----
九十九,喝茶水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