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123dgg(dgg)
整理人: ashleyliu(2001-12-01 11:58:09), 站内信件
|
★原文转载自GzStory版123dgg的《瓜瓜游天下:九龙印月之三(二)》★ 风吹过来,街道两旁的紫荆花树摇晃得哗哗响。我开始认字。卡片是用胖姑丈的烟盒硬纸皮做的。上面的字是我爸写的。每天三个字,太容易了。于是妈妈教我唱歌。天色终于逐渐黯淡下来,那时候的天空是真正纯净的深宝蓝色。不过,我总是认为,真正的一天应该从现在开始。因为天上的星星出来了,神话传说里的仙女也可以复活了。妈妈说过,星星是真的会向人眨眼睛的。
从此至今,我始终不大愿意相信,星星的闪烁因为行云掩盖星光,这样说太没味。
但妈妈为什么教我唱《送别》呢?
我忘了。但是,我真的曾经为离别而把这首歌唱得相当动情。看来,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许真的预示着一个人一生某种机遇。古人云:灰蛇草线,潜行千里。可见,人生妙不可言。
我躺着,耳边的歌声时远时近,那声音似乎是踩着水波滑行而来,因而飘忽不定。丝竹袅袅,余音飞逸直上九霄。不知道天上琼楼玉宇中的婵娟是否听得见,也想翩跹起舞?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今写月色的词不少,只有苏东坡这首作品最好。
想起当初我学的时候,许多老师以及论著都纷纷争议其中“婵娟”一词的解法。某某说,指的是月色或月亮。某某某又说,婵娟其实是古代屈原身边一个爱婢的名字。东坡用法,是用古人比喻自己的爱姬王朝云……
但无论月色也好,美人也好,我从来一概不管。婵娟为何物有什么紧要?重要的是它的存在使这首词在整体上焕发出一种异彩。在中国,在形象思维的世界里,字与字的结构往往超乎物或人。就正如霞乃云魂魄,蜂是花精神。婵娟二字之美远远凌驾于月色或人。有时,我也可以接受婵娟是嫦娥别称臆说。为此,月亮可因神话而生辉,超然时空之外。
亿万年前的月亮就升起来了,亿万年后的月亮依然不落。“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若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天大地大,唯独超不出弹指一瞬。从前曾经活着的人,从前记忆中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瞬息飘逝。我甚至可以告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某些人、事,没有。
世界清晰而朦胧。恐怕唯有眼前的月亮可以永远真实地陪着我,至少在每一个晴朗的晚上。“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东坡先生好聪明。人就应该像他这样善于自得其乐。
朦胧之间,我闭上眼睛,月色温柔地洒向大地,蒸发所有的记忆。水坝下的九龙湖已经幻化成一个人的眸子,深邃莫测。在盈盈的光波中,眸子的瞳孔里散发出微弱的蓝光。我相信,从瞳孔跳下去一定可以沉到那个人的心底……
此时,我感应到,头顶上的天空变得透明。
---- 我很普通
茫茫人海中你难以一眼发现我
但我却认为这是一种幸福
因为我根本不想你发现我
或者我宁愿:
你从来都不认识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