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bw()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5 08:57:53), 站内信件
|
驳斥方舟子的「错误百出的圣经」
作者:光明顶
Content:
光明顶驳斥方舟子「错误百出的圣经」
二、耶稣的坟墓什么时候被发现空了?
方舟子说:
>马太:天快亮的时候。
>马可:清早,出太阳的时候。
>路加:黎明的时候。
>约翰:清早,天还黑的时候。
光明顶反驳:
这是方先生对文字、翻译,完全不加考量的结果。翻译的人怎么翻译,有他衡量
的标准。圣经的翻译不是一个人作成的。马太、马可、路加、约翰也不是同一个
人。他们形容星期天的早晨,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用语。我完全看不出方舟子
引述这几段圣经有什么意义。这四段圣经不都说发现埋耶稣的坟墓空了,是在清
晨的时候吗?还有,四卷福音书记载去看坟墓的人不同。马利亚在天还黑的时候
到坟墓那里。(约翰福音20:1)但是路加24:1是说到那些妇女在黎明的时候到
坟墓前。不同的人抵达的时间不同,有什么好冲突的?我们约定时间开会,不也
会这个人早来五分钟,那个人迟到五分钟?只怪方舟子想尽办法拒绝相信。
马可福音说清早出太阳的时候,方舟子也觉得这种说法有问题。但是出太阳的时
候到底太阳出来没有?天还黑不黑?这些问题,是完全主观的问题,只好听当事
人说,不能拿来捉住这句话说:「你这前一句和后一句差十五分钟。出太阳的时候,
天已经大亮了。」但是当事人说:「谁说出太阳的时候,天一定大亮?那天早晨天
就是暗暗的。还没有亮。」这种辩论完全没有意义。因为那天到底天黑不黑,还
要看当事人的心情。你有没有在接到解聘通知的时候,觉得天昏地暗?即使是艳
阳天,你也会觉得是阴天?
为什么我说这种辩论没有意义?因为这件事一点也不影响坟墓空了的事实。他们
发现坟墓空了,就算一个说天没黑,另一个说天是黑的,你还是要接受坟墓空了
的事实。相反的,几个见证人处处讲的都一样,才可以证明是串供。
我记得我在当兵的时候,有一次排长讲了一句话,给大家捉住,说他煽动叛国。
(大家恨他恨得心底痒。) I里辅导长来问话,找了几个人,没有一个人可以说
出排长是什么时候讲的话。于是辅导长说:「查无实据。不予追究。」大家都知
道这种控诉只是发泄心头之恨,原来就算不得一回事。所以没有一个人真去追诉。
但是辅导长后来也去和排长谈话,说:「下次可不能这么说了。虽然我用他们供
词不一样推辞了,但是这么多人都说你讲过,你明明讲过。只是不追究而已。」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证实一件事在法庭里存不存得住,不一定反映出事实上存
不存得住。许多罪犯被判无罪,不是因为他没有犯罪,只是抓不到证据。在这种
情形下,人反而可以更加肯定一个人是不是犯了罪。在耶稣空坟的事上,我们也
可以这么说。虽然大家的讲法各有不同,但是都是在清晨发现坟墓空了、空坟是
个事实。我们只要看见空坟,就应该接受。不应该去追究十分钟,十五分钟的差
别。当年又没手表,时间没那么准确。
方舟子问:
>三、谁最先发现坟墓空了?
>马太:两个马利亚。
>马可:两个马利亚和撒罗米。
>路加:那些从加利利和耶稣同来的妇人,包括两个马利亚、约亚拿和其它人。
>约翰:抹大拉的马利亚。她发现坟墓空了以后,跑去报告西门彼得和耶稣所爱
>的一个门徒,三个人又一起去看。
光明顶驳斥: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哪是方舟子的话,哪是圣经的话。圣经里从来没有说:
「谁最先发现坟墓空了。」当年又没有举办一个比赛,看谁最先发现空坟。
这个比赛是方舟子发明的。时间距离当年发现坟墓空了己经有两千年。再说,
圣经里只说约翰和彼得两个人,一个先一个后抵达空坟。先后这两个字是相
对的形容词。要看那一个人作准。如果约翰比彼得早到,他可以说他先到。
但是他是听见马利亚的报告才去的。当然是马利亚比他更早到了空坟。现在
方舟子就用这种差别来说圣经不可信。你看他的水平在那儿,也就知道了。
方舟子说
>四、在空墓看见了什么?
>马太:地震,一个天使从天上下来,辊开石头坐在上面。
>马可:石头已经辊开了,一个少年人坐在坟墓里面。
>路加:石头已经辊开了,两个人站在坟墓里面。
>约翰:石头已经辊开了,没有看到人。两个门徒离开后,马利亚看到两个天使
>坐在安放耶稣的地方,一转身,见到了耶稣。
光明顶驳斥
路加福音的写作比较迟。路加既然说有两个人,那么两个人的讲话当然有先有
后,不可能同时讲,又讲一样的话。马太是记载那位坐在石头上的天使讲的话。
马可是记载进到空坟后讲的话。约翰则是记载另外的一个妇女:抹大拉的马利
亚单独一个人的时候,看到的两个天使。几段圣经都明白的说到时间先后不同,
看到的人也不同。怎么来的冲突?怎的?这两个天使不能在那儿多停几分钟,
等后面来的人来到,再和他多讲两句?还有,方先生觉得天使是雕像?不会移
动?不能一会坐在石头上,一会由石头上跳下来走到空坟里?如果天使是真的,
有时看见一个,有时看见两个,一面走,一面讲话,你就知道他们是活的了。
不是把守墓的石头秦桧当作了活生生的天使。
方先生说:
>五、天使说了什么话?
>马太、马可:说耶稣已经复活,传令门徒们到加利利去。
>路加:只说耶稣已经复活。
>约翰:问“妇人,你为什么哭?",没再说别的话。
光明顶驳斥:
已如前文。天使是活的,没有那么金口难开。讲的话很多。对这个人讲这
样的话,对另外一个人讲不同的话。不是照本宣科,一字不改。也不是背
诵圣旨,引经据典。所以留下的印像就不一样。因为原来就没有讲一样的
话。
方舟子问:
>六、妇人发现坟墓空了以后做了什么?
>马太:跑去报告门徒,路上遇见耶稣,耶稣重复天使的话。
>马可:逃跑,因为害怕,什么也不告诉人。
>路加:跑去告诉门徒,路上没有遇到耶稣。
>约翰:马利亚在坟外与耶稣交谈,然后再去告诉门徒。
光明顶反驳:
再一次,这个问题发问的人是方舟子。他的问题本身不合圣经。所以引起
怀疑。前文已经说了,去看空坟有几个人。个个反应不同。有一个怕得要
命。起身就逃了。另外有一个胆子大些,去告诉门徒。还有一个什么也不
讲。有一个胆子最大,不但没走,还留在坟墓那里徘徊,所以就遇到了复
活的耶稣。至于路上看见耶稣,圣经既然说妇女都抱住他的脚拜他,耶稣
只有两只脚,可见是两个妇女。这两个妇女之中,一个后来逃走了,一个
却去告诉门徒。我们就可以看出许多人对事实真像的不同反应。许多人经
历一件神奇的意外之后,就相信神。但也有人经历之后,反而觉得人生短
暂,要及时行乐,就更加放纵自己。但愿我们都不做那个逃跑的妇女。看
见事实真像,就逃跑了,一点也不敢响应。方先生的反应,就是这种。
方舟子问:
>七、耶稣在什么时候第一次显现?
>马太:在妇人回去的路上。
>马可:这一日的清早,向已从坟地回来的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
>路加:在两个门徒去以马忤斯的路上。
>约翰:抹大拉的马利亚还没离 坟墓的时候。
光明顶反驳:
再一次,这个问题是方舟子个人的问题。不是一个圣经的难题。圣经从
来没有一个比赛,看谁最先看见复活的耶稣。并且按照圣经的记载,耶
稣复活之后,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他可以在关了门的房间里,忽然
出现,给他们祝福,也可以早上在一个地方显现,没多久又和另外的门
徒同行,一直走到以马忤斯去。
方舟子又问:
>八、耶稣从复活到升天经过了多长时间?
>马太:至少等到门徒们到达加利利。
>马可:时间不明,只是说在十一门徒坐席的时候最后一次显现。
>路加:耶稣在一天之内复活、显现、升天。
>约翰:至少一星期。耶稣在复活后第八日专门向多乌显现,以后又在提比哩亚
>向门徒显现。
>>徒1:3“他受害之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的显给使徒看,四十天
>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神国的事。"
光明顶驳斥:
这一次又是方舟子发明的难题。是他个人因为不相信,所以觉得是个问题。
其实一点问题也没有。上面引述的文字,也不是圣经的原文,是方舟子自己
归纳出他错读圣经的错误结论,圣经并不是这么说的。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
的作者是同一个人。通常认为两书写作的时间差不多同时。只是分为上下册
。这个四十天显现的说法,从来没有人拿来作文章。因为拿来这么说,只会
显出一个人对圣经不了解,不熟悉,一点看不出问题来。耶稣复活后,有四
十天的时间向门徒显现。马太福音根本没有说「至少等到门徒们到达加利利。」
圣经翻译的时候,他们对中文的文法非常清楚。不像方舟子,不知道中文通
常不在集合名词后面加上「们」字,表示多数。马太福音的中文和合本译文
说:「十一个门徒往加利利去,到了耶稣约定的山上。」并没有一句说到
「至少等到门徒们到达加利利。」马太福音没有记载时间。
这一点不应该成为耶稣复活之后在世界上还停留多久的问题。马可福音中文
和合译本16:14,19说:14后来十一个门徒坐席的时候、耶稣向他们显现、
责备他们不信、心里刚硬 因为他们不信那些在他复活以后看见他的人。19
主耶稣和他们说完了话、后来被接到天上、坐在 神的右边。如果方舟子问
起16:19,就可以看出他希腊文的根底深浅了。可惜他没选中这一节圣经。
这一节圣经里使用了一个希腊文的断续时态。意思是说,从「耶稣和他们说
完了话」到「后来被接到天上,坐在神的右边」之间,有一段时间。这件事
不是同时发生的。路加福音24:49-50说:「你们要在城里等候、直到你们领
受从上头来的能力。耶稣领他们到伯大尼的对面、就举手给他们祝福。」
使徒行传1:1-3说:「1提阿非罗阿、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
所教训的、2直到他借著圣灵、吩咐所拣选的使徒、以后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
3他受害之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的显给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们
显现、讲说神国的事。」路加写了路加福音,又写了使徒行传,两者之间绝无
任何冲突的地方。路加十分清楚自己讲的是什么。没有记载不表示有冲突。
注:这篇文章(《破绽百出的耶稣复活》)没有参考解经注释。因为方舟子在这
篇文章里提到的冲突,都没有学术深度。不像第一篇和第二篇那样真是看了书,
下了功夫,找到了教会界争论的问题。
---- 飘飘似蝶
渺渺如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