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摇滚音乐>>论坛(正式文章)>>中国另类音乐现状【下】

主题:中国另类音乐现状【下】
发信人: whitesnake(maya)
整理人: kgb(2001-04-01 20:46:04), 站内信件
第四类,电子音乐。在当今欧美流行歌坛,电子音乐越来越火。这首先要归功于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舞厅正迅速地取代酒吧,成为新新人类的休闲场所。在中国,这两个条件在大城市里也都具备。其次,电子音乐不适合现场表演这一特点曾经是阻碍它在欧美普及的重要原因,可中国听众本来就不习惯听现场,接受起来反倒更容易。所以说,电子音乐在中国应该有很大的市场。 
    影响中国电子音乐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合格艺人的缺乏。他必须是既懂音乐又精通计算机的全才,这样的人在当今中国还很少见。几年前只有王勇结合中国传统乐器和电子合成器制作的那张《往生》可算是一例。但近几年国内出了几个这样的人材,他们作出的音乐已经具有国际水平了。 
     
    一,超级市场《模样》(1998)。这支来自北京的名不见经传的乐队一出手就迎来了满堂彩。整张专辑以纯电子音效加上经过特殊处理的模糊的入声为主,其电子手法不见得特别专业,但却恰到好处,许多歌曲都具有浓厚的迷幻色彩,相当“Haunting”。最出彩的是,专辑里几乎所有歌曲的旋律都很好听,作成流行歌曲的话也一定能成功。1999年乐队又出了一张名为《七种武器》的专辑,其音效极具现代感,奇特中透出几分诡异。歌曲虽然整体上不如上一张唱片出色,但仍不乏优秀的作品。这两张专辑值得大力推荐。 
     
    二,王磊《春天来了》(1998)。王磊是旅居广州的四川人。多年来一直坚持用简陋的四轨机作着完全个人化的音乐,唱着流浪异乡的外地人的苦闷。形容他的作品有一个字最贴切:邪。比如这张唱片,王磊包办了词曲编唱奏录混监等几乎所有的工作。在音乐上他大量使用鼓机和合成器等电子设备,音响效果十分摩登。歌词方面则充满了王磊式的黑色幽默,似乎来自民间,可又透着股痞劲儿。比如这首标题歌曲,歌词如下: 
     
    春天已来了,交配的季节已到了 
    我看见你笑了,你的笑把我吃了 
    好久没有爱了,没爱的身体病了 
    你是治病的一副药,提浓(脓?)解毒就见效 
     
    再比如,在一首名叫“四川方言”的歌里,王磊用正宗的四川方言,在激烈的电子鼓点伴奏下,“说”了一首歌,描绘了一个四川三口之家吵架的情景。那些非四川听众会觉得很滑稽,可我想这首歌是会让一个出门在外多年的四川人想家的。王磊再一次让我们体会到方言的无法替代的力量。 
    关于电子音乐,我还要补充一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开始在编曲中使用合成器,采样器等电子设备,比如崔健的《无能的力量》,窦唯的《山河水》等。但在这类音乐中电子音只是起了点缀,或者省钱的作用,主力还是吉它等真乐器。所以它们不能算作是纯电子音乐。 
     
    第五类,新民歌。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开始探索中国民歌的出路,他们有的从和声方面,有的从曲调方面,更多的人则从歌曲内容方面开始探索,试图寻找一条中国民歌现代化的道路。张广天是这方面的先驱者之一。下面介绍几张新民歌的代表作品。 
     
    一,张广天《现代歌曲专辑》(1993)。这张专辑大部分歌曲的制作都是失败的,张广天太过刻意地寻求专业性,结果把原歌的棱角都磨平了。但这个缺点遮不住歌曲本身的光芒。张广天首先是一个诗人,他写的歌词人文色彩浓厚,同时又充满激情。他同时又是个天才的作曲家,他写的曲调都非常上口,有股浓浓的中国韵味。这张专辑当年没有多少人听到过,今后几年内恐怕也不会有什么起色,但我敢打赌说,这张专辑,或者说是这些歌曲的光辉迟早会被人们发现。 
    最近几年,张广天开始涉足戏剧界,为轰动京城的戏剧《恋爱中的犀牛》和《格瓦拉》写配乐。他的政治观点越来越左倾,越来越激进。但他并不是在附和政府,而是站在他认为的人民的立场上对时事进行批评。当今中国社会其实十分需要这样的批评。 
    他的新创作在数量上不是很多,但质量丝毫不亚于当年。请听他创作的歌曲《福音》: 

你们父亲他走了可是他还要回家 
    他把钥匙交给了你们中间的那个人 
    他为你们分派好了各自的工作 
    他留下了吩咐要你们照看你们自己 
    也许现在他正在回家的路上 
    也许今天晚上他就会把门敲开 
     
    你们是盐却不咸,你们是灯却不亮 
    你们谁也看不见 
    你们是血却不红,你们是剑却不锋利 
    你们谁也不在乎 
    你们是树不开花,你们是花不结果 
    你们谁也无所谓 
    你们是人不相爱,你们有爱不追求 
    你们谁都不相信 
    就象这样静无声息已经过去了几千年 
    就象这样人去人来没有什么根本改变 
     
    你们其中那些虚心的人有福了 
    这是因为神圣的天国是他们的 
    你们其中那些哀恸的人有福了 
    这是因为他们将获得最大的安慰 
    你们其中那些渴望爱情的人有福了 
    这是因为他们将得到永恒的生命 
     
    夜色已降临 
    先知的手在墙上晃动 
    留下了至理名言 
     
    真希望能尽快听到他的新专辑。 
     
    二,黄金刚《吟唱生涯》(1995)。黄金刚是一个流浪歌手,曾去西藏新疆旅行、卖唱。他的歌曲明显地是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为老百姓创作的。这张专辑在制作上与张广天的那张有同样的毛病,但歌手的真诚还是非常让人感动的。黄金刚在北京遇到张广天后,两人曾一起探讨过汉藏语系民歌的发展问题,但不知为何没了下文。 
    近来张广天又在北京发现了一批新民歌手,如杨一、何力、洪启、丁东杰和马尔木江等。据说他们正在酝酿一张合集,准备集体在世人面前亮相,让我们拭目以待。 
     
    第五类,女性歌手。总的来说,中国女歌手中走另类路线的不多,所以单列为一类。 
     
    一,蔚华《现代化》(1995);《酸雨》(1999)。蔚华原是个英语播音员,后改玩摇滚。自1995年的那张《现代化》开始,她又走上了类似美国所谓创作歌手(Singer-Songwriter)的道路,创作了一批反映女性内心世界的歌曲。两张专辑的伴奏部分都由北京的一批老资格的录音棚乐手负责,水平很稳定。值得一提的是她创作的英文歌曲,远比所有中国男歌手们写的都好。

二,朱哲琴《阿姐鼓》(1995);《央金玛》(1997)。这两张专辑走的是新世纪音乐(New Age Music)的路子。音乐很飘,有种远离尘世的清高。《央金玛》稍微识了一些人间烟火,因此更具可听性。总的来说,这两张专辑的水平之高,几乎可以说是超前的。非常值得推荐。 
     
    三,刘索拉。她以前曾是古典音乐作曲系的学生。当年以一本《你别无选择》轰动中国文坛。来美国后刘索拉迷上了布鲁斯,并尝试用中国民乐的手法演绎布鲁斯。从1996年的《中国拼贴(China Collage)》到1999年的《缠(Haunts)》再到2000年的《六月雪(June Snow)》,她渐渐在西方爵士和先锋音乐(Avant-garde)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刘索拉的音乐大多没有歌词,她把自己的嗓子当作乐器,自由地营造各种氛围,渲染歌手起伏不定的情绪。她又十分重视对中国民乐的使用,请来国内知名的琵琶高手吴蛮为她的“嗓子乐器”伴奏,两人一起为西方人营造了一个独特的东方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试图打入西方音乐市场的中国音乐家当中,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位获得了真正的成功。国内倒是有不少摇滚乐队曾去国外演出,但要说真能让老外掏腰包的还得说是朱哲琴和刘索拉。现在台湾有个流行歌手李纹正在全力向美国主流市场进军,但她走的是流行的R&B路线,要和美国本土的歌手争市场,难度不小。我能想到的就这三位歌手而已,她们都是女性! 
     
    最后,我要为大家介绍一张比另类还另类的唱片。这就是胡吗个于1999年出的唱片《人人都有个小板凳,我的不带入二十一世纪》。对,你没理解错,这个人就叫“胡吗个”。他是鄂西山民的后代,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有一搭没一搭地干过几个工作,曾有段时间极其苦闷,把自己关在租来的小屋里多日,出来后话都几乎不会讲了。后来他找到一个女朋友,靠她救济,得以专心写歌,终于出版了这么张奇怪的专辑。 
    胡吗个在专辑里自弹自唱,没别人帮忙。他的吉它水平明显听得出是自己琢磨出来的,透着股野气。遇到需要增加一点音色时,他会吹两声口哨,仅此而已。初听时你可能会把这张专辑归于民谣一类,可是我却认为它离民间音乐还有十万八千里远呢。 
    专辑里面的八首歌曲的最大特色是它们的音乐。这些音乐完全没有规矩。几乎每首歌都没有固定的节奏,没有常见的和弦。旋律都是由一段段短小动机组成,胡吗个根本没有兴趣对它们加以发展、变奏,他完全是在自言自语,对别人是否能欣赏一点也不在乎。打个比方说,大多数流行歌曲其实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一个稍微懂点音乐的人很快就会找出其节奏型(如4/4拍子)、结构型(如AAB)、调式(如D大调)、动机或和声的规律等。一个不懂音乐的人往往在听了几遍后就能够跟着哼哼,或者不自觉地在脑子里预测歌曲的变化。可对于胡吗个的歌,这些东西都不灵了!你可以在听过十遍后还是没法预知下一个音符是什么!听完这张唱片后,你会突然发现,听了这么多年专家作的音乐,我们的脑子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欣赏模式,这些模式已经极大地限制了我们的音乐想象力! 
    在歌词方面,胡吗个也是毫不顾及歌词或者诗歌的一般规律。他写的词都不压韵,长短也都不一样。最绝的是这些歌词的视角,它们完全是一个外地人进城打工者的内心活动,没有一点掩饰。请听下面一段歌词(选自歌曲“部分土豆进城”): 
     
    隔壁住着一个怪怪的、没有恶意的文化人 
    他说我勤劳勇敢善良朴实没有欲望 
    他拿出一本写了很多字的练习本给我看 
    又放一些不太好听、很吵的歌给我听 
    他说那是在赞美我们,他说他就是我们 
    可却要把笑容垫在屁股下面的椅子上 
    又提到“虚伪”什么的,还说了一些城市的坏话 
    好多词我都听不太懂,只好歉歉地说: 
    “这个,我说不好! 
    这个,我实在说不好。”(重复七遍) 
     
    屋顶上的那只大花猫,她有福气、有阳台 
    可以抱着这个城市的户口整日睡觉 
    真想把她娶过来,摇身一变上街去 
    看到一个二层的小阳楼,像我家刚盖的新房 
    我竞愣愣的走了过去,把门的大姐递给我一张 
    手纸   说     三毛钱    一位 
    可是我的外地口音啊! 
     
    (以下用各种曲调和情绪把最后一句重复N次) 
     
    输入完这段歌词,我自己一读,发现原歌的韵味一点也没有了。仔细一想,毛病是出在胡吗个的演唱上。他用一种带点儿口音,却又不完全是方言的发音方式演唱了所有的歌,仅仅是这一点,一个打工仔的形象就会立刻出现在听众眼前。胡吗个又一次向我们展示了方言的独特魅力。 
    如果你仔细分析这张专辑,你会发现一个矛盾的地方。还以上面这首歌词为例。作者为自己的普通老百姓身份感到自豪,可老百姓谁会去听这样的歌呢?胡吗个的履历表上从没有一句提到他曾在什么地方演出过,他的表演方式从没有得到过听众的认可,他实际上就是他自己刚刚讽刺过的那个文化人!可要说他的听众是文化人的话,那么他的那些通俗到极点的歌词又是写给谁的呢?他是要让我们这些文化人去同情那些打工仔呢?还是怜悯他们?这张唱片真是充满了迷。 
    总之,这是一张完全不同于其他任何唱片的专辑。硬要归类的话我也只好把它归在先锋音乐的名下。其实我这么分析来分析去丝毫没有意义,胡吗个就是在逗我们玩呢。说到好玩,这张唱片倒是有一个中文流行歌曲少有的特点:滑稽。许多歌曲我每次听都会大笑不止。你要是自认为还比较勇敢的话,快去买一张来听听看吧。 
     
    写了这么多,我发现国内这几年实在是出了不少好唱片。在音像市场被盗版搞得焦头烂额的时代,中国音乐家们能有这样的成绩,确实难得。更为可贵的是,国内音乐家在那样严酷的环境下,竟能创作出这么多想象力丰富的另类音乐作品,大大领先于港台。作为一个大陆人,我不能不为他们感到骄傲。 



----


我苦、我悲、我惨!
神啊,赐予我力量吧!
 

[关闭][返回]